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分布及其优化

2016-05-11 01:31芳,彭
高教论坛 2016年3期
关键词:分布优化

刘 芳,彭 耿

(吉首大学 商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研究生教育·

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分布及其优化

刘芳,彭耿

(吉首大学商学院,湖南吉首416000)

摘要: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取得了长足发展,并显著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但通过对基地的高校分布、空间分布和学科分布的分析,可知湖南省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还有很大的发展与创新空间,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地还有很大的建设空间,二是基地的高校、空间和学科分布还需进一步优化。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基地的发展,应该采用一些对策与措施来优化基地的分布。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分布;优化;基地硕士点比

一、引言

2014年11月5日,在全国研究生教育质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主任委员刘延东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面深化综合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问题导向,大力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为创新驱动发展、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高端人才”。由此可见,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是当前研究生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研究生培养单位与合作单位共同建设、由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校外培养基地,基地建设的目的是根据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联合具有大量优质资源的大型企业集团,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研究生[1]。早在2013年3月29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和财政部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就提出,“对参与研究生培养和建设实践基地的企业,按规定落实税收优惠等政策”,以此来促进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增强高校培养研究生的条件和能力。2013年9月14日,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在全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动员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也提到,“各学校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整合校内校外两种资源、两个队伍,突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了与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合作培养研究生工作,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校外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自2006年以来,湖南省在企业、科研院所遴选建立了106个〈截止到2014年底〉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王柯敏强调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在整合资源、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湖南省大多数高校都为地方高校,教学资源不足,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尤其要依靠类似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这样的外部资源[2]。本文首次深入分析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高校、空间与学科分布,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分布的对策,并提出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研究结论对于促进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发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研究生教育实力和效益,促进区域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具有较重要的价值。

二、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发展现状与建设成效

(一)发展现状

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指经省教育厅批准的具备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学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同建设的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基地建设的目标是:根据湖南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及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通过校企合作等有效途径,探索构建研究生培养新模式、新机制,把创新基地建设成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的基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湖南省于2006年批准建设了第一批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截止到2014年底,一共开展了六个批次的基地申报工作(2009年到2011年没有开展基地申报工作),共批准建设了106个省级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在2008年之前,每年批准建设的基地数量维持在10个左右,但在2012年以后,每年批准建设的基地数量突破20个,在2014年达到了30个,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湖南省六年内每年批准建设的研究生培养

通过对图1的观察,我们可以把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06年-2008年):探索起步阶段。湖南省于2006年批准建设了第一批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开始了基地建设的探索,该阶段批准建设的基地名称直接采用合作单位(企业或科研院所)名称,没有体现出学科特征,但由基地名称也可判断,该阶段建设的所有基地均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

第二阶段(2009年-2011年):经验总结阶段。该阶段湖南省中止了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申报工作,总结前一段的基地建设经验,并对2008年4月17日公布的《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于2011年2月21日公布了新的《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管理办法》。

第三阶段(2012年至今):快速发展阶段。依据新的基地建设管理办法,湖南省决定大力支持基地的建设,并在2012年启动了第四批基地的申报工作,共批准建设了24个基地,远高于2008年的数量(共10个),标志着基地的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该阶段批准建设的基地名称体现出了学科特征,同时在该阶段开始出现了社会科学类的基地(首批建设的4个社会科学类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包括:运动科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由湖南师范大学与湖南省体育科学研究所共建〉、知识产权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由湘潭大学和湖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共建〉、教育学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由湖南科技大学和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共建〉、民族地区“两民企业”发展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由吉首大学和湘西州民族研究所共建〉,占基地总数的16.67%)。

(二)建设成效

1.提高了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与就业能力

纵观各高校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大都呈现出类似的特点:特色不明,趋同发展;重理论教育,轻应用技能培训;重学生就业,轻自主创业。大多数研究生认为所学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与现代科技发展差距较大[3]。而且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差,缺乏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缺乏科研实践能力及自学能力等。湖南省利用政策支持和鼓励高校与企业或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在产学研结合中培养研究生,既可以使研究生了解社会实际需求,及时发现有研究价值的实用课题,又可以直接得到实践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的指导,提高了研究生的实际动手能力,这对于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具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同时,研究生通过在创新基地的锻炼,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学习阶段就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极大缩短了参加工作后适应社会的时间,为毕业后就业选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完善了研究生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是研究生实践教学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平台,基地一般都建立在那些面向社会且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或科研院所,这些单位与市场接触紧密,了解本专业迫切需要的人才要求[4]。研究生培养单位利用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与这些单位进行交流,可以深入了解市场需求,从而为完善研究生培养模式提供直接参考。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研究生全面发展与导师个人能力局限、研究生的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脱节”等矛盾,通过改革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导师遴选机制,建设学科内与跨学科导师队伍;利用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构筑导师培训平台,建设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导师队伍。两方面合力优化导师队伍、提升导师的指导能力,完善了研究生培养模式。

3.促进了产学研合作

基地是联系高校、企业或科研院所的一座桥梁,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促进了产学研合作的发展与深入[5]。在人才培养方面,高校或科研单位主要提供教育理论知识和科研方法,而企业或科研院所则可以提升研究生的实践和科研能力;在科研和技术方面,企业或科研院所可以依托高校的科研实力,开发新工艺、新产品;在经营管理方面,企业拥有丰富的经验,研究生在创新基地可以直接获取经营管理经验。此外,高校与企业或科研院所之间互相交流、信息资源共享,可以提高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三、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分布

(一)基地的高校分布

湖南省拥有硕士学位点的高校共有12所(国防科技大学拥有5个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考虑到该校的特殊性,这里没有对其进行分析),包括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长沙理工大学、南华大学、吉首大学和湖南工业大学,每所高校拥有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数量、硕士点数量(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主要依托硕士学位点申报,所以为了更加客观、合理地分析基地的高校分布,这里考虑了各高校的硕士点数量。目前,研究生招生均以一级学科招生,所以这里的统计以一级学科硕士点为准,包括专业硕士学位点,如果某学科只有二级学科硕士点,则作为一个一级学科对待)和差值(这里的差值定义为:差值=硕士点数量-基地数量)如图2所示。

图2 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高校分布

由图2可知,基地数量与高校实力(这里以硕士点数量表示)显著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为0.83,在1%的水平上显著),即实力越强的高校,拥有基地的数量也越多,该事实表明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评审制度起到了把关的作用。通过差值,我们可以发现各高校的基地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下面我们采用基地硕士点比(基地硕士点比定义为:基地硕士点比〈%〉=基地数量/硕士点数量×100)来更深入地考察基地的高校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硕士点比的高校分布

从图3可以看出,湖南省各高校的基地硕士点比大多维持在20%左右,仅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和湖南中医药大学超过了50%,如果以此作为标准,其他10所高校的基地建设还有很大的空间,与图2的分析结论一致。

(二)基地的空间分布

湖南省拥有硕士学位点的12所高校分布于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衡阳市和吉首市,我们以这五个城市的基地硕士点比来分析基地的空间布局,如图4所示。

图4 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空间分布

由图4可知,各城市的基地分布呈现出两个显著的特征:一是基地数量较少,表现为基地硕士点比较低,五个城市的比率均低于25%;二是基地数量与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称,三个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长株潭,其基地硕士点比并没有显著高于其他两个城市。在2011年2月21日公布的《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中,第一条提到“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特制定本办法”,据此可知,基地建设应该与地方的经济发展情况紧密联系起来,但基地的空间分布显示,应进一步增强基地建设的力度,以提高研究生教育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能力。

(三)基地的学科分布

按照通用的学科分类方法,我们把基地分为自然科学类和社会科学类两种类型。湖南省在2012年开始建设社会科学类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2013年和2014年均有建设该类基地,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 基地的学科分布情况

由上表可知,尽管自然科学类基地数量与社会科学类基地数量的差值呈现递减的趋势,但社会科学类基地数量占的比重仍然较低。2011年2月21日公布的《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管理办法》的第四条第四点提到,“创新基地的遴选以应用型学科为主,侧重于我省经济建设特别是支柱产业发展所急需的重点领域,包括:装备制造、新材料、石油化工、电子信息、钢铁有色、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等”,这些领域均属于自然科学,一定程度限制了社会科学类基地的申报。事实上,这些行业的发展同样需要经济学、管理学、企业文化等社会科学力量的支持。因此,在未来基地的建设管理办法中,应纳入并强调社会科学类基地的建设内容。

四、优化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分布的对策与保障措施

2013年9月14日,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王柯敏《在全省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动员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校外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的机制初步建立起来”,由此可见,湖南省的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还有很大的发展与创新空间。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可知,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一方面还有很大的建设空间,另一方面基地的高校、空间和学科分布还需进一步优化。根据上文的分析结论,我们提出了如下的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分布优化对策,并提出了促进基地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优化对策

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分布优化的目标是: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提升湖南省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能力,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增强研究生教育服务湖南省加快“四化两型社会”建设、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能力。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建议可通过三个方面来制定优化政策:一是大力促进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建设,提高年度基地批准数量,并增加经费投入;二是政策倾斜支持实力雄厚以及位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的高校建立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三是进一步增加社会科学类基地的建设数量。

(二)保障措施

1.创新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应该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设置专门的基地办公室,将基地运行和“三助”(助教、助管、助研)相结合,创新实践、学科建设和科研相结合,研究生个人培养、导师学术研究与创新实践活动相结合,让研究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创新实践活动。应该制定一系列的管理文件来规范管理基地的科研活动,包括创新基地导师指导情况记录规定、创新基地研究生基本情况登记规定等。在此基础上,从利益共享机制、管理机制、学术交流机制、科研指导机制、资金保障机制和研究生激励机制等6个方面[6]构建“六位一体”协同推进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如图5所示),通过长效机制建设来保障基地的可持续发展。

图5 “六位一体”协同推进基地建设的长效机制

2.创新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主体的互动发展模式

基地应在高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设立研究生工作中心,研究生在学校的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科研能力培养完成后,由企业或科研院所引导开展调研,结合现实需求确立研究选题,并进行论文的开题和撰写工作。研究生指导工作由高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导师共同完成,研究生在企业或科研院所的研究工作由企业或科研院所的导师负责具体指导,选题的项目由企业或科研院所提供研究经费,成果由高校和企业或科研院所共同享有知识产权。基地建设主体的互动发展模式如图6所示[7]。

图6 基地建设主体的互动发展模式

3.创新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的科研模式

应该创建团队成员全员参与、全程贯穿的协作科研新模式。依托紧密稳定的学术团队,根据基地所属学科的交叉融合特色,针对研究生个人基础的差异性和人生目标的多样性,创建团队成员全员参与、全程贯穿的协作科研模式,实施“多元融合、交叉指导、优势互补”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指导,研究生要能得到学校和基地不同导师的学术指导、实践指导和人文关怀,这样才能弥补单个导师指导的不足,也可以较好地解决“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交叉性与与导师个人学术背景专一性”之间的矛盾。

(责任编辑:邓远美)

参考文献:

[1]陈小平,罗文标,曹蔚,等.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46-49.

[2]刘云,李阿利. 地方院校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现状及发展趋势概论[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2(3):23-25.

[3]李娟,陈美娟. 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助推器——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大学教学,2013(10):76-78.

[4]姜志胜,孙美兰,张新华,等.基于“创新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实施的关键环节探讨[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12):21-23.

[5]邢素丽,肖加余,彭超义,等.校企合作的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建设探索实践[J]. 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2,35(4):107-108.

[6]彭耿. 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长效机制研究——以吉首大学为例[J]. 高教论坛,2014(4):102-104.

[7]彭耿. 基于创新基地建设的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13(6):277-278.

The Distribution of Training and Innovation Base of Postgraduate in Hunan Province and Its Optimization

LIU Fang, PENG Geng

(Business School,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416000, China)

Abstract:The training and innovation base of postgraduate in Hunan province has made considerable development, and has greatly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postgraduates. But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base's distribution of university, spatial and discipline, we can know that there is a great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space of base,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wo aspects. First, there is a lot of building space. Second, The base's distribution needs to be further optimized. Therefore,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ase, some policies and countermeasures should be adopted to optimize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base.

Key Words:training and innovation base of postgraduate in Hunan Province;distribution;optimization;ratio of the number of base to Master Discipline

基金项目: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改项目“湖南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可持续发展研究”(JG2015B095)。

收稿日期:2016-01-12修稿日期:2016-01-27

作者简介:刘芳(1982-),女,湖南长沙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财务金融。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719(2016)3-0107-04

猜你喜欢
分布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由“形”启“数”优化运算——以2021年解析几何高考题为例
大叶千斤拔活性成分分布及积累动态
28例医疗纠纷起诉案件特点分析
“一带一路”沿线直接投资分布与挑战应对
基于低碳物流的公路运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