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志婷
【摘 要】众所周知,我国的公共部门在国家建设和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相关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内部的管理效率,人力资源管理影响着部门的行政服务情况,改进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就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原来的公共管理部门较为重视内部发展,忽视了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制约着服务的质量,想要促进国家协调发展,整合各个部门,实现彼此的综合利用,就必须改进人力资源的管理模式,坚持创新,从而切实提高国家的运转能力。
【关键词】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改进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247-01
国家行政管理的主要机构即公共部门,它的人力资源效力和整个国家的运转都息息相关,改进原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做好创新,不仅有助于提高行政部门内部的工作效率,还能够与社会政治的发展相契合。本文就根据目前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谈谈它的内涵,并对其中的问题加以分析,找到有效的办法做出整改,更好地提高国家的管理能力。
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顾名思义,人力资源管理就是对人员开展的管控,从宏观上而言是国家对人力资源进行的管理,包括对人员的规划、培训等内容。从微观上思考,是组织对其内部人力资源进行的规划、获取、培训开发、绩效管理、薪酬管理等一系列活动的统称。公共部门是相对于私营部门而言的机构,它包括政权组织、第三部门和公共公司。公共部门人力资源是指在公共部门中的各类工作人员的总和,其中公务员是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对其加以管理的过程中,必须做好人员的整合,根据现行的办法、政策体系规定公共管理的内容。
二、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管理基础薄弱。新事物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反复的过程,创新后的人力资源管理办法与传统的管理对策具有较大的差距,受到传统的管理理念的影响,其基础还相对薄弱,缺乏健全的组织体系,没有科学的基础做支撑。
第二,缺乏健全的制度作保证。人力资源管理涉及的内容众多,各个环节密切相关,环环相扣。然而我国公共部门还没有健全制度完善的管理策略,管理办法不科学,对人员的分工不合理,严重阻碍了公共部门职能的发挥。
第三,绩效考核方式不合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即为对人员进行考核和测评,公共部门的人员管理和考察方式一直沿袭以往的对策,考核内容单一,没有对相关人员的全面能力进行探究,考核结果不客观,与其有关的薪酬分配制度也不科学。
三、针对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
(一)建立以顾客满意度为导向的绩效考评办法。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要以顾客的满意度为基础,传统的考评模式不够科学和严谨,不能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在新的发展态势下,必须坚持品质与服务,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满足人民的需求,做好测评工作。因此,公共管理部门要将服务精神贯穿于组织文化的建设之中,对职工开展激励,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并坚持沟通和交流,提出创新管理的合理化建议。
(二)健全制定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体系。“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健全完善的制度和规范是人力资源科学管理的前提,能够为工作提出参考。针对这样的现象,国家公共部门要明确人员的情况,对他们进行合理的分配,按照他们的特点和能力做出管理,推行岗位责任制,避免遇到问题互相推诿。与此同时,还要建立竞争激励机制,深化人事改革,将权力激励引入其中,通过考核对职工的升降做出调整,保证管理的制度化、公开化和透明化。
(三)倡导科学的激励与报酬方法。国家公共部门的公职人员掌握着人民赋予的公共权力,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对社会公共资源进行管理和尽可能合理地配置。在建立权力激励体制过程中,必须在广大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让人们明确公共权力是人们赋予的,合理地运用权力激励,从而减少权力腐败现象的出现。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公共部门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已经成为了行政单位研究的热点,受到传统管理条件的制约,人力资源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人员的分配不合理,管理效率较低。针对这样的现象,公共部门必须强调科学化管理,做好职责划分,倡导科学的激励方式,坚持以客户的满意度为考评依据,并健全管理制度,从而切实强化管理,突出管理效力。
参考文献:
[1]杨嵘均.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价值转型与制度设计——基于环境—价值—制度研究范式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14,(04):73-78.
[2]王从.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现状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34-38.
[3]黄栋.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问题和对策[D].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6.
[4]孙柏瑛.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十年研究之反思[A].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中心.首届青年中国公共行政学者论坛:反思中国公共行政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政府管理与改革研究中心,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