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云贵
【摘 要】维姆·文德斯的电影《得克萨斯的巴黎》是众多公路片中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其中蕴藏着深厚的美学思想。本文依托电影符号学提供的分析思路和模型,在知觉面、故事面、思想面这三个逐级生成的层面来对该电影文本进行分析,从而深入地理解这部反映人们在当下时代社会中整体精神氛围与处境的影片。
【关键词】维姆·文德斯;《得克萨斯的巴黎》;电影美学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19-02
在众多的公路片中,德国导演维姆·文德斯的《得克萨斯的巴黎》是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一部。小津安二郎式的电影语言在文德斯这里被用得张弛有力,又含蓄内敛,不显做作,几乎杜绝使用蒙太奇剪辑,尽可能自然展现镜头里的事物,宁静而近乎诗意的步调成为文德斯这部公路电影的鲜明特质。文德斯在这部影片中呈现出当下社会中人们在出发、寻找、迷失的过程中一种荒芜、失落的状态。文德斯在继承前辈电影艺术语言的基础上,又发挥出自己独特的导演魅力,蕴含着他深厚的美学思想。
对于分析这部电影中的美学意蕴,我们不妨根据电影符号学中提供的知觉面、故事面、思想面这三个逐级生成的层面进行分析。
一、知觉面:路上的风景,无法和解的孤独
马塞尔曾说过:“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元素。它是电影的原材料。”①而画面大多是由意象组成的。从艺术形象入手,反映事物抽象定性的“表意之象”分为两种:象征意象和浪漫意象,而象征意象又可分为符号的象征和寓言的象征。“从取材和内容上看,浪漫意象的取材,是绝对的内心生活,偏重于主观;而象征意象则一心要寻找思想和情感的客观联系物,除抽象型符号式象征而外,与浪漫意象相比,是比较偏重于客观的;而浪漫意象,有时能达到完全漠视客观世界的程度。”②
在电影《得克萨斯的巴黎》中,“象征意象”味道浓厚,任人品味、唏嘘。这种“象征意象”也即为“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20世纪英国形式主义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1913年出版的《艺术》一书中提出的:“‘有意味的形式指能引起人们审美情感的、以独特方式组合起来的线条、色彩等形式关系,包括‘审美地感人的、‘激发审美情感的意味和‘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两个方面。认为这种形式既让我们了解实物,又创造了审美感情。”③
文德斯在影片中通过得克萨斯—洛杉矶—休斯顿路上的风景、人内心繁杂情绪的变化以及所承载的故事将人的精神处境内化其中,随着人物在这些不同地方的公路上迷失、归来、希望、寻找、面对、离开这些环节逐一展开,突显出了公路片漂泊流浪的主题,建构出一个孤独、压抑的精神世界。
影片开头是得克萨斯州南部的荒漠景致,风化的岩壁矗立着,主人公察维斯在荒芜的黄色沙地上行走,一路上没有人影,连自己身后的脚印也都很快被风沙覆没,唯一与他对望过有生命的动物便是一只鹰,它也孤独地站在岩壁上。察维斯看了一眼,喝完最后的水,向着更加辽阔庞大的沙地走去,摄影机这时没动,只有画面里的人物在动,一点一点走向远处,变小,消失。在快接近空镜头一样的苍凉中,微小的个体向着无法获知的命运行进,悲伤的况味不禁溢出屏幕。
弟弟沃特接到诊所医生电话,来接他回洛杉矶,他在回与不回中犹豫,最后趁着沃特给他买衣服的间隙跑掉,沃特回来见他不在便开车去追。火车从不远处开过,嘶嘶鸣叫,仿佛人事的一去不返。察维斯无法面对镜子里的那样的自己,蓬头垢面、邋遢、萎靡不振,他已认不得自己,他想跑,想继续这样没有灵魂地流浪。沃特车行驶一段距离后,看见了察维斯。察维斯在铁轨上一步一步走着,像没有表情的机器一样。“你到底要去哪儿,前面什么也没有。”沃特对他喊道,长长的铁轨铺向没有尽头的远方。地平线那头,谁也抵达不了。这样的画面里有无尽的苍茫,透着失落与绝望,如同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在漫长而发硬的公路上开车,目送黄昏、黑夜之后,他们回到了洛杉矶。沃特的家在洛杉矶郊区,靠近飞机场。整日都能看到飞机掠过屋顶,耳边留下一阵轰鸣。而这,对于察维斯来说,也只是暂留地,他明白自己终究还是要走。在一个盒子似的空间里待久了,人总是要出去透气的。察维斯便沿着附近的高架桥散步,这时一个疯子正站在桥上向世界大声囔囔着:“你们肯定在毫无防备的时候被收拾了!没有一块地方可以被称作安全区。你们都会被发配,并且永世不得翻身!这是没有终点的流放。”这便如寓言一般,萦绕在主人公心头。而在电影的结尾处,确实也验证了,察维斯内心被现实、被孤独、被回不去的情感所困,无法面对亲人,又一次选择了离开,仿佛永远要继续自己没有终点的流放。
他带着儿子亨特去找妻子,车在休斯顿的公路上开着。高架桥交错,岔路众多,太像人生了,总是这样迂回曲折,又要马不停蹄做出选择。
最后,察维斯仍旧开着车,从一个地方离开,又向着另一个或许是得克萨斯的巴黎或是其他地方出发,人和车渐渐融进夜色中,成为孤独的一个点,消失了。这是一个没有明确答案的结局,如同人的命运,一切都充满变数,无法预测。
本片主要影像是公路,公路的漫长、重复、空虚与孤独,成为个体生活轨迹的写照,深藏于心的痛苦、压抑,公路上的永恒游走、自我放逐,这些都形成了一种对应,直接组成了现代人的情感世界。而这些,都与文德斯个人的精神状态是相通的,是他内心的呈现。
电影中还有较耐人寻味的意象,莫过于那一张关于得克萨斯的巴黎的旧照片。得克萨斯的巴黎,这是影片的名字,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象征。在荒凉土地上一个美丽的命名,主人公的父母诞生下爱与希望的地方,也是矛盾的源头,“在他眼里看到的不是为母亲,他看到的是他的想法,他跟谁都说母亲是从巴黎来的,这是个笑话,他自己也开始相信,而且他确实当真了。可是她,却十分难堪。”主人公也曾幻想一家人能回到那里生活,但那像一个已然破碎、失去、无法再找到的梦。
二、故事面:情节简单,娓娓道来
一个故事的好坏,主要依托情节。情节是叙事性作品中用以展示人物性格和人物所经历的种种矛盾和活动的过程,它以客观现实生活为依据,据根人物性格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而由一系列显示人物之间、人物与坏境之间的特定关系的具体事件组成,常常具有因果关系。
影片《得克萨斯的巴黎》情节并不复杂,在故事叙述的节奏上也较为缓慢。
察维斯在德州的沙漠里独自行走了好几年,当他被关心他的弟弟沃特找到,回到文明的世界时他刚开始都拒绝说话,沉默地对待世界。即使沃特一再追问,他也三缄其口,不愿告诉他这四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在沃特带他回家的路上,在旅店里,他站在镜子前看着里面陌生的自己,试图逃跑,不想回洛杉矶,终究还是被沃特找到。他们沉默地继续着从得克萨斯到洛杉矶的旅程,车子驶过沙漠。在沃特的再三追问下,察维斯看着地图讲了一句“巴黎”,并给沃特看了一张旧照片,那是得克萨斯中部一处荒芜的空地,那是他父母第一次做爱的地方,也应该是他开始的地方,他便买下了那块地。
在这途中,沃特也告诉他,在他失踪之后,他的妻子也不见了,他3岁的儿子亨特被人送到沃特家门口,他和妻子安一直把这小家伙供养到现在9岁。他们回到洛杉矶郊区的家以后,察维斯逐渐找回自己,适应文明的生活,并跟自己的儿子亨特慢慢化解了隔阂、矛盾。但是他始终没有告诉谁他和妻子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从安的口中,察维斯得知自己妻子的下落,于是带儿子亨特开车前往休斯顿,在一家银行门口等待妻子。疑似妻子的女人出现又走了,父子二人开车跟踪她到一栋老旧的建筑前。察维斯来到类似夜店的地方,一个小房间,一面是门,二面是墙,一面是镜子。镜子是半透明的外面可以看到房内,但是房内看不到外面。他的妻子在这里工作,陪人聊天或做其它事情。察维斯将过去的事说成是朋友的故事娓娓道来,妻子认出了他。原来他们二人曾经那么相爱,却敌不过时间,太过深爱对方之后竟有了猜忌、变态的言行,妻子忍受不了想要离开,他就开始虐待妻子。妻子最后还是逃离了他的世界。察维斯心中一片空白,他漫无目的地奔跑,寻找,迷失……
影片末尾,察维斯跟妻子说自己也把儿子亨特带来了,并告诉她儿子住的酒店地址,然后他独自一人悲伤离场。母子在高高的大楼房间中相认的时候,察维斯开着车消失在了夜色中。
片子的绝大部分画面是在旅程中,不同风景却同是苍凉意境的道路上,这应是绝大部分公路片的特质。车辆行驶的节奏虽快,但影片叙述的节奏却是缓慢的。特别是到了影片末尾,察维斯和妻子相认的过程更是花了许多篇幅。这使人能够更为舒缓地进入影片所要展现的世界,咀嚼、品味其中的况味。
三、思想面:流浪的荒漠,自身无法找到出口
在当下的社会中,猜忌、逃避、疏离、流浪、漂泊、捆绑与释放是人类生存状态中的主题,我们陷入这样的循环与轮回的怪圈之中无法自拔,流浪是我们的起点,流浪也是我们的终点。
影片呈现出的爱情的伤痛,十分让人反思。我们有时会被情感冲昏理智,以太爱对方为理由,便堂而皇之伤害对方。美好的爱情变得畸形,让人窒息。不断的猜忌、要求、束缚、捆绑、命令、变态的暴力、无法控制的情绪都让人在爱情的道路上走得越来越逼仄,最后剩下自己,面对没有出口的精神世界,使人扼腕。
无疑,我们依托电影符号学提供的分析思路和模型,在知觉面、故事面、思想面这三个逐级生成的层面来对文德斯的《得克萨斯的巴黎》电影文本进行处理,能感受到文德斯蕴藏其间深厚的美学思想。他的审美理念不是自我吟唱,而是透过自己的电影语言将人类在所处的时代社会中的整体精神氛围呈现出来。他的镜头里尽是我们需要反思、咀嚼的景致,我们对这部电影的观看也是一次自我内倾的过程,在流浪中寻找着自己的灵魂。
注释:
①[法]马塞尔·马尔丹.电影语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1.
②顾祖钊.艺术至境论[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132.
③朱立元编.美学大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