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延明
众所周知,因为近年来生态环境、自然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灾害频频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健康带来极大的威胁,故而“人与自然如何和谐相处”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这一话题再度受到高考命题专家的青睐。比如2008江西卷的新材料作文,要求“为田鼠或田鼠的天敌代拟一封给人类的信”,显然是从“生态平衡”方面设题;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命题思路。2010江苏卷要求以“绿色生活”为题作文,更是直接举起了绿色、环保、低碳的大旗。2014年辽宁卷“看不到满天繁星”,再次将环境污染的命题融入高考试题。可以预测,2016年高考作文,“环保”将成为命题的关键词之一。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 ——管子
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 ——雨果
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惠特曼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道言论类作文材料,审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每则言论的内涵,从三者的共性入手寻找立意的突破口。管子的观点是,做国王的人,如果不能保护国境内的山林、沼泽和草木,就不能做国王了。换言之,就是如果不搞好环境保护,便不可担任国家领导人。雨果把大自然必作“慈母”和“屠夫”,形象生动地表现大自然的两面性,警示人们善待自然就会受到自然的关爱呵护,破坏自然就会受到自然无情的惩罚。惠特曼则用对比手法,直接表明大自然原本是美好的,而人们对大自然疯狂攫取,肆意毁坏,致使“精华”变成“垃圾”,大自然被糟蹋得满目疮痍,面目全非,触目惊心。很显然,这三则言论都论及“人与自然如何相处”的话题,蕴含其中的关键词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而三者的共性,则是“人与自然应当和谐相处”,这正是立意的最佳角度。只要围绕这个角度谋篇行文,都是切合题意的。例如可以多反思现实生活中“人”对“自然”的非理性开发,让读者看到“非理性开发”的危害和实质,同时明白人类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做到物我相融,天人合一,才能更好地发展。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①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是长远之策;②与自然和谐相处;③掠夺自然相当于自掘坟墓;④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⑤感恩自然,不要竭泽而渔;⑥享受自然精华,关怀自然之痛。
立意确定之后,还必须考虑以怎样的形式表情达意,揭示主旨,取得振聋发聩、耳目一新的效果。按照常规思维,可以揭示环境保护的严峻形势,阐释“善待自然”的意义和价值,呼唤人们“环保”意识的觉醒,写成议论文,但这样的构思难脱窠臼,缺乏新意。要想“突出重围”,避免老生常谈,必须打破常规,绞尽脑汁在求异思维上寻找制胜之道。例如可以运用想象和联想,构思一个生动的故事,用大自然报复人类的惨痛事实向人们敲响警钟,写成记叙文或小小说;可以别出心裁,从动物的视觉看世界,运用更具文学色彩的寓言体来表现主题;可以以剧本的形式,用蒙太奇式的镜头,对比展现自然遭遇破坏的严峻后果,以此警醒世人……如此一来,就极有可能把这个题目写得新颖别致,精彩动人,最终俘获读者的芳心。
天人合一 方得永恒
近期来,全国范围内雾霾频频出现,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甚至出现九岁女童罹患肺癌这样骇人听闻的病例。人们出行都战战兢兢,以致有人头戴防毒面具才敢出门。人们不禁为此感到忧虑。环境何时恶化到如此地步?长此以往,人类又该何去何从?难道人类会毁灭在自己手里而步恐龙后尘吗?
有这样的反思和忧患是件好事。若能立即采取行动善待自然,保护环境,也可算得上亡羊补牢了。遗憾的是,清醒的人毕竟是少数。还有相当多的人仍然沉浸在征服自然的快感中。他们自诩为万物之灵,对大自然予取予求毫无节制。在他们眼中,移山填海不是神话,狂排滥伐习以为常,摩天大楼譬若鬼斧神工,而他们自己则是这些神话、奇迹的缔造者,多么精明而伟大啊!他们自以为能征服万物,然而看看他们都给世人、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什么?能源枯竭,耕地减少,温室效应,土地沙漠化,臭氧层空洞……黑格尔曾经说过:“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我们是时候该警醒了。“天生万物以养人,人无一物以奉天”。一味索取,却不知回报,无疑是自取灭亡之道。
其实,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并不是二元对立,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自然施加影响的能力越来越大,对自然的改变越来越大;然而自然不会忍气吞声,逆来顺受,它必将自我调节,甚至进行强力反抗,因为它不是一块任人宰割的鱼肉。人类对自然的所作所为,都会经过自然转化再施加到人类身上。君不见,人类对植被滥砍滥伐,结果自然以水土流失、洪水泛滥作为回敬;人类滥用化石能源,最终自然以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作为回报;人类过度放牧,自然以土地沙漠化吞噬人类的生存空间……这样的例子触目惊心,不胜枚举。我们难道还不应该就此警醒吗?如果你春天播下的是荆棘的种子,那么秋天就绝对不会收获鲜花!你对自然报以恶意,自然就不会对你笑脸相迎。切记:善待自然,便是善待自己。
那么,人与自然究竟该如何相处呢?先哲早有阐述。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人类的行为准则应遵循自然规律,要顺势而为。人类应该学会“天人合一”之道,因为唯有人与自然和谐统一,人类的命运才能真正绵长乃至永恒!
【点评】
这是一篇议论性散文。文章紧扣题料,引入话题。然后恣意纵横,围绕题旨充分展开,运用灵活多变的形式,阐述一个严肃的主题。审题准,立意高,让人在艺术享受中明道理。文章寓情理、辞采于一体,既给人视觉上以“美”的享受,又教人生活中以“理”的思考,真可谓文质兼美。在表达方面,充分体现了散文语言生动、鲜明、活泼、深刻的特点。运用铺排的语句,尽显大自然对人类的疯狂报复,触目惊心,催人反省。名言警句的引用,信手拈来,增添了文章的意蕴和说服力。反语和比喻,使文章入木三分,生动形象。
【试题设计二】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材料一:
中国首都北京最新一轮空气污染红色预警自12月19日起实施,至22日晚届满。当北京还处于重度雾霾之中,加拿大初创公司正从中国的雾霾天气下获益。该公司将4000多罐新鲜空气运往中国,每罐7.7升,售价约100元人民币,可供呼吸150次。有研究显示,中国每年因空气污染死亡的人数高达160万。对于清洁空气,中国市场有着强烈的需求。
材料二:
2016年1月16日,以“思想引领低碳变革,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主题的“绿色低碳发展变革力峰会暨国际碳金奖2015年度盛典”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本届峰会旨在“传播低碳理念,寻找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绿色低碳最佳表现企业”,来自世界各国的中外嘉宾、驻华大使、社会各界精英出席盛典。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选好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导引】
这是一道新闻类组合式材料作文,弄清各则材料的含义是审题立意的关键。这种组合式材料作文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材料之间是统一关系,即各材料的内涵相互交叉甚至包含,对此可以从它们的“交集”切入立意行文;二是材料之间是对立关系,即各材料的内涵相对或相反,这时可以从各个不同材料入手,选取其中的某一则材料构思立意。
本题中的第一则材料报道的是“加拿大初创公司向中国出售新鲜空气”一事,对这样的一则“奇葩”新闻,可以因果溯源逐层深入进行解读:加拿大初创公司为什么向中国出售新鲜空气?—→因为中国空气污染严重,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数惊人,中国市场急需新鲜空气—→造成空气污染的根源是什么?—→治理空气污染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有哪些?—→这则新闻带给我们怎样的思考和启迪?第二则材料报道的是世界“绿色低碳发展变革力峰会”在北京举办,从“绿色发展”“低碳理念”等关键词中,不难看出峰会的中心议题是备受世人关心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两则材料相比,第一则材料用鲜活的触目惊心的事例,向人们展现了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大自然向人类进行疯狂的报复、环境问题已经直接威胁到人们健康生活的严峻现实,给人以警醒。第二则材料是人们面对环境污染采取的措施,说明环境问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社会问题。面对环境危机,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而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人类共同生存的家园。两则材料所关涉的是同一个“环境”问题,二者之间具有明显的逻辑关系,即先摆出事实,提出问题,令人深思;再积极应对,解决问题,让人明确肩负责任的重大。两则材料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综上分析,这两则材料从不同的侧面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只要紧紧围绕“保护自然环境”这一中心话题立意都是切题的。如“保护生态环境,构建绿色家园”“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赏蓝天白云,呼新鲜空气”“毁坏地球就是自掘坟墓”“空气污染,灾难不远”“治污关乎你我他”等。
【佳作展评】
留住自然之美
陕西商南高中高三(27)班 杨乐
看到国人从国外购买新鲜空气的“奇葩”新闻,我不禁愕然。环境恶化竟到了如此地步!脑海中一幅幅画面闪现:森林中没了野兽,江河里没了鱼儿,天空中没了小鸟。不敢想象,有朝一日当世界只剩下人类孤独的身影时,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可悲的是,人类身处危险之中却浑然不知,灾难正在慢慢逼近。人类为逐利无节制地开发正将地球拖入毁灭的深渊。今天,北极冰圈在融化消失,臭氧层空洞面积不断扩大,雾霾笼罩城市上空,自然灾害频发,动植物濒临灭绝……满目疮痍的大自然为人类的疯狂行为敲响了警钟。
自然原本是和谐美丽的,是人类的贪婪和欲望让她变得丑陋不堪、面目全非。我们只知道对自然疯狂索取和占有,滥砍滥伐,滥捕滥杀,导致生态严重破坏,物种几近灭绝。自然在咆哮、流血,我们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伟大作家雨果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今天的人类正在将自然这位温柔善良的慈母生生逼成冷酷无情的杀手。“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获得自然的眷顾和回报。
所幸的是,人类已经认识到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一些有识之士更是走在时代前列,积极奔走呼喊,用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柴静曾是央视一位著名记者,离职后,她自掏腰包一百多万追踪雾霾治理,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她的行为体现了一位公民高度的责任感,令人钦佩。
其实,在欧美发达国家,环保理念早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荷兰是大画家梵高的故乡,风景优美如画。在荷兰的很多城市,人们宁愿骑自行车也不愿开汽车,因为这样的绿色出行方式能够有效保护环境。在美国,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各种可爱的动物随处可见,它们或忙碌地觅食,或悠闲地歇息,完全无视近在咫尺的行人与车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美丽画面温馨动人。
人类与其他万物是一体共存的,彼此休戚相关,存亡与共。人从自然中来,是自然的儿子,与自然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自然一旦被毁灭,人类将万劫不复。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
人类只有携起手来,投入到保护环境、绿色发展的事业中来,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最终应对环保难题,共创美好家园。
愿我们生活的世界,野兽在森林里欢快奔跑,鱼儿在河水里轻快畅游,小鸟在蓝天上自由飞翔,鲜花在窗口外娇艳绽放!
【点评】
这篇文章紧紧围绕“环保”这一主题展开论述,立意准确。开篇巧妙引述材料,提出疑问,引人思考。主体部分先列举人类破坏生态环境的疯狂举动,展示大自然满目疮痍的惨象,分析其危害。然后正面列举柴静及欧美发达国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事例,阐述环境保护的意义和价值。最后进一步阐释事理,呼吁人类同心协力,维护自然的生态和谐。文章结尾,构想一幅幅生动画面,首尾圆合,让人看到美好的希望。整篇文章内容充实,逐层递进,逻辑严密,结构完整,说理充分,是一篇有思想、有深度的议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