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会永 李石林 田兆君
摘 要:当代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文理两极分化特征,从而导致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水平普遍较低,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审美观与自我价值的形成。文学素质的不足,必然束缚和制约理工科大学生向高层次发展。因此,提高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素质势在必行。这样就能使理工科大学生成长为既懂得工程科学技术,又懂得审美创造的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理工科大学生;文学素养;复合型人才;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6-0033-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16.009
近年来,很多研究人员针对不同地域、不同专业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人文教育虽然已引起教育界的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总体上来看,目前理工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状况仍不容乐观,从而使很多学生普遍缺少敏锐的感觉、直觉、顿悟和灵气,看问题观念偏执,为人处世呈现出模式化、程式化倾向。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学素养教育就成为理工科大学教育的重要任务。笔者试图从社会环境需求、专业能力以及人格发展的需要等方面对理工科大学生文学素养的作用进行简要分析。
一、复合型人才的社会环境需求
在现今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经济发展全球化的时代,人才是社会生产力中的重要资源,因而加快人才的培养也就成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因此需要大量的复合型技术人才。所谓“复合”就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学科知识或技术进行合成,复合型人才则是指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专业学科知识和能力的人才。复合型的实质是打破学科或专业之间壁垒森严的界限,把握不同专业领域的知识及思维方法,这种复合包括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复合、多种专业之间的复合、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的复合等。
一般来讲,学科之间的关系越远,其融合所产生的创新性往往越强,在所有的学科领域之间,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距离最远,因而交叉融合的意义也就最具有发展意义。就理工科大学生来说,需要复合的知识与能力固然多种多样,但是最需要补充融合的则是人文学科素养。然而现实恰恰相反,虽然近年为适应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优秀科技人才,但就理工科大学生来说,普遍缺乏的是深厚的人文素养,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匮乏也直接影响到他们成长和发展。由于单向的知识技能型教育所形成的线性思维方式使他们很难适应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甚至由于缺少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必不可少的社交能力而给自己的生存带来极大隐患。
从广义上说,人文素养是人的精神家园的宿主,对主体的思维方式、心理机制、情感世界、意志能力、价值取向、审美体验、意识形态和理想模式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在整个人文素养当中,文学素养对人才的素养结构起着更加明显的综合性作用。文学是承载创作主体心灵、道德文化修养的语言艺术形式,表达着主体对世界的感觉和看法,作家的人格、经历、对世界的认知以及作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都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作家通过作品所表现出的艺术想象力、审美创造力以及对文字的遣用能力都会对读者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文学是全面承载人类的最高价值追求真、善、美的最完整的综合载体,从而在人才成长所必需的素养结构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表面上来看,文学只是文科学生甚至只是中文专业学生主修的科目。其实不然,文学素养是每一个人才包括理工科人才成长所必需的素养基础。因此,要想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文学素养则是必备的要素之一。
二、审美创造的专业能力需要
创新意识是决定创新能力最直接的精神力量,尤其是在当今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创新意识更是衡量其发展能力的最客观最重要的标志。只有广泛的创新意识的形成才能带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诚然,创新能力是主体素养长期积累的综合体现,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但是文学素质的积淀是培养创新思维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事实上,一些伟大科学家的伟大发明创造,都与他们超出常人的文学素养与想象力紧密相关。众所周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酷爱文学,喜欢阅读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耶夫斯基、萧伯纳等文学大师的作品,并从中汲取了丰富的想象力营养,他之所以感慨“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深知“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1]正如因此,他科学研究成果才能够“以一组不期而至的富有想象力的洞见表现出来,一如诗人或作曲家的灵感。”[2]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对美的体现,其本质是创造出全新的美的艺术形象,因此就理工科大学生来说,文学素质培养的目标并不是作家、诗人,也不仅是功利主义者所标榜的提升口才和写作能力,更不是为了丰富些许文学知识以增加人前卖弄资本,文学修养的重要内涵则在于通过艺术形象的创作和欣赏,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形象思维能力,尤其对理工科的大学生来说,这种形象思维能力可以有效纠正理工科专业过于侧重逻辑思维和线性思维的认知偏向,通过审美想象能力来加强思维方向的发散性,全面激发创新灵感,进而提升思维活动中的创新品格,最终成长为具有自觉创新意识的高科技人才。
三、人格结构的个人发展需要
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所谓人格是指一个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表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行为模式、思考模式和情绪反应的特征,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特有的综合模式。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著名的“需要层次论”,在他的人格体系当中,最高层次的“自我实现”的人格具有个体趋向完美、趋向自我价值高度实现的倾向,是激发个体行为和发展的最基本推动力。一个健康的个体人都有达到自我实现人格的需要,但关键的前提是主体要具备自我的协调性、自我估价的客观正确以及与人和睦相处等心理素质特征。也就是说,能够达到“自我实现”人格层次的人,不仅需要与外界他人和睦相处,而且自己内心各要素之间也必须平衡协调,否则他不是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就一般人来说,尤其是对于思维较为偏执的人来说,对“自我实现”这一人格结构层次则是望尘莫及的,或者说,他的人格结构是不完善的。可以说,无论专业学习水平多高,单一人格永远是不完善、不健全的人格,并且这种单一人格往往会使人的某一种心理、生理功能压倒或排斥其他功能,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单一的心理倾向。这种人格形成的原因固然复杂多样,但是文学素养的匮乏也应该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除了外在的实用功利作用以外,文学素养更为重要的作用是更为深远的内在的超越功利的精神价值,这是通过长期的文学创作或欣赏活动而潜移默化地作用于人的心灵深处的一种意向性存在,是促使主体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的一种人格发展过程。宋代文豪苏东坡的诗句“腹有诗书气自华”所表达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和情怀,文学不但能够使人焕发出一种自信与智慧的气质,在举手投足、言谈举止中处处透露出高雅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长期的文学创作和欣赏活动有助于形成主体健全、完善的人格。文学素养的培养就是利用文学创作或欣赏活动所拥有的特质对学生的感知、情感、想象、直觉等审美的感性素质进行开发和提升,从而弥补由于文理偏科而导致的文学素养的不足,纠正人格结构中的偏执成分,逐渐达到健全的人格和活泼的生命力,不仅使学生享受到感官上的愉快、情感上的陶冶和心灵上的净化,同时利用审美活动中的以美善的道德感觉化功能把人的审美情趣和伦理观念联系起来,在审美的状态中加强对人生价值的领悟,实现审美情感与道德观念的统一融合,将审美理想、生活信念转化为具体的道德行为,尽快达到人格发展的“自我实现”层面。
四、结语
总之,要彻底改变目前越来越明显的偏科倾向,纠正理工科大学生的思维偏向,进而全面提升理工科大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突破传统的对文学作用的功利性理念,从社会环境、专业能力和人格发展的立体化层面,全面深入的思考文学素养对理工科大学生的意义与作用,从而才能有针对性地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鑫珊.爱因斯坦与艺术[EB/OL].2012-10-17.
[2] 罗伯特·舒尔曼.中文版序[C].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晚年文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3] 张育丽.理科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历程[J].考试:考研版,2012(10).
[4] 段福德,李朋.强化《大学语文》教学,提高理科生文学素养[J].考试周刊,2013(8).
Abstract: The knowledge structure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obvious polarization of arts and science, which leads to the generally low level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directly impacts the formation of the students aesthetic and self value.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improve the literature accomplishment and aesthetic qual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ollege students, making them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s who know both engineer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aesthetical creati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terary attainment; versatile talent; innovation
[ 责任编辑 赵建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