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姝颖,谭 炯
(1.成都石室中学,四川成都610041;2.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与发展状况的调查研究
刘姝颖1,谭炯2
(1.成都石室中学,四川成都610041;2.西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保护工程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摘要: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通过对成都周边13个区(县)开展农村金融服务与发展状况的问卷调查,揭示了目前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村金融促进城乡统筹建设,助推农民创业致富提出了些许参考意见。
关键词:农村农民金融服务
1问题的提出
农民、农业、农村即 “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发展依赖着金融的支持。近几年来,伴随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国有银行加快了市场化改革的步伐,国内四大银行逐步撤出了农村金融市场。被称为“支农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的经营活动长期被赋予政策性和商业性兼顾的属性,仍然需要自负盈亏,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削弱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另一方面,农村资金却正通过邮政储蓄等机构流向城市,农村资金供需缺口日益扩大。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没有充分的资金保障,农村的发展就无从谈起,“三农”问题也就得不到根本的解决。因此,加大农村资金投入,改革农村金融体系,提升农村金融服务品质以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三农”发展的需要是势在必行的。那么,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三农”的状况究竟处于怎样的水平呢?为此,笔者针对上述问题在成都周边13个区(县)开展了农村金融服务与发展状况的问卷调查,以期揭示成都农村金融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为其在促进城乡统筹建设,服务农村金融发展,助推农民创业致富提供些许参考意见。
2调查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成都市周边13个(区)县走访71个乡镇,150个行政村,对农民发放问卷1400份,回收有效问卷1296份,问卷有效率为92.6%。
2.2调查工具和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结合个别访谈。
3调查结果
3.1金融需求状况
3.1.1农民存款储蓄时对金融机构的选择
表1 存款储蓄时对金融机构的选择
由表1可以看出,目前绝大多数农民都把钱选择存进金融机构,包括信用社、农业银行和邮政所,三者所占的比例为92.22%。
3.1.2影响农民致富的因素
表2 影响致富的因素
由表2可以看出,有41.2%的农民认为资金缺乏是影响其致富的因素,其次是技术和信息,占到了32.87%。
3.1.3农民对银行(信用社)贷款条件了解状况
由表3可以看出,只有12.73%的农民清楚金融机构的贷款条件, 54.01%的农民知道一些,有相当比例的农民对这方面情况完全不了解。
表3 对银行(信用社)贷款条件了解状况
3.1.4农民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
表4 农民筹集资金的主要渠道
由表4可以看出,73.69%的农民选择向亲戚朋友筹集资金,而到银行贷款的农民只有20.76%,来自政府的借款更少。
3.1.5借贷现状
本项目从借贷方式、借贷用途、借贷规模、借贷时间等方面对农民的借贷现状进行了调查,其结果如表5。
表5 农民借贷现状
由表5可以看出,发生借贷行为时,在借贷方式上,63.89%的农民选择抵押贷款,39.43%的人选择担保贷款,只有41.36%的人采用信用贷款。从借款的主要用途看,37.42%的农民将借贷的资金用于农业生产,也有部分农民将其用于住房、子女上学或医疗消费。 从借款的规模看,81.25%的农民贷款规模在5万元以下,1-3万的比例最高,1万以下和5万以上的比例较小。在借款期限上,77.39%的农民贷款期限是2年以下的短中期贷款,2年以上贷款期限的农民仅有22.61%。
3.1.6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不成功的原因
表6 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不成功的原因
由表6可以看出,在向银行(信用社、农行、邮政储蓄)等金融机构申请借贷不成功的因素中,41.67%的农民表示是没有关系。53.55%的农民因为缺乏担保和抵押而不能成功贷款。
3.2金融支持情况
3.2.1最希望从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的服务
表7 最希望从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的服务
由表7可以看出,信用贷款是47.22%的农民最希望从金融机构获得的服务。
3.2.2农村信用社在贷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表8 农村信用社在贷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表8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农民认为银行在贷款业务中存在硬件问题,如贷款的额度、期限以及利率等因素。
3.2.3从正规金融机构(信用社、农行、邮政储蓄)贷款的可能性
表9 从正规金融机构(信用社、农行、邮政储蓄)贷款的可能性
由表9可以看出,只有7.33%的农民认为有户口本或贷款证就可以在金融机构贷到款,72.90%的农民因为各种因素对贷款的可能性存在疑虑。
3.2.4金融机构服务现状
表10 金融机构服务现状
由表10可以看出,仅有28.16%的农民表示当地金融机构宣传过贷款政策或原则,而有33.49%的农民明确表示当地金融机构没有宣传过贷款政策或原则。61.72%的农民表示在贷款后没有得到贷款机构的跟踪服务和指导监督。有49.54%的农民认为农村金融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3.2.5需要建立发展的金融机构
表11 需要建立发展的金融机构
由表11可以看出,随着农村金融体系的完善,需要建立各种新型金融机构以满足农民的多方面需要。
4讨论及建议
4.1讨论
当前,成都市农村经济发展较为活跃,大多数农民已走上多种产业发展的致富之路,广大农民有着较强的金融需求,调查结果也显示出现阶段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存在的问题。
第一,从贷款需求看,在影响农民致富的多种因素中,资金的缺乏是最重要的因素。随着农村经济市场化和规模化生产的发展,农民对资金的需求较大。而大多数农民在遇到资金问题时都主要找亲戚朋友筹资。在访谈中问到为什么不找当地的银行或农村信用社贷款时,不少农民表示找银行或信用社贷款手续复杂,需要财物抵押或担保,部分农民表示贷款制度不太规范,自己往往因为没有关系和担保人而不能成功获得贷款。
第二,从贷款方式看,被调查的大部分农民表示自己在银行或农村信用社是通过抵押贷款的方式获得的。而他们最希望从农村金融机构获得的金融服务却是信用贷款。由于农民所使用的土地属于国有财产,不能作为抵押物用于贷款,而农民所拥有的其他财产如农作物、养植物等又容易受自然条件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因而存在一定的风险。
第三,从金融机构服务产品看,被调查农民表示,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应该根据农民生产需要开发一些新的金融产品,特别是应该依据新的农村经济形势而设立一些新型金融组织,比如农村资金互助会,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生产保险公司等。
第四,从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看,农村金融机构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应加大贷款政策的宣传力度,加强对贷款之后的跟踪服务与指导,使农村金融更好地服务“三农”。
4.2建议
第一,从政府的引领作用来看,农村金融机构应该在政府支持和引导下,根据成都市农业生产商品化、市场化发展的程度深化金融改革,以适应“三农”发展需要。
政府应积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户生产的资金投入,特别是通过行政杠杆的作用推进农村保险业的发展。大力做好农业保险的推广工作可以直接解决农民金融贷款的后顾之忧。当然,应该根据不同副业的农户开发不同的关于农产品、牲畜的投保,增强农民还款能力,从而降低农户贷款风险。但如果将购买保险的成本让农民自己全部承担,这无疑会增加农民的负担,影响农民购买意愿。政府机关可以尝试为农民分担部分保险经费或者采取招标的形式让有支农意愿的保险公司参与到农村保险的业务中来,政府对参与的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程度的政策倾斜,以帮助农民减轻负担。通过扶植农村保险的方式来增强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对农户贷款的信心。
第二,从农村金融机构本身来看,明确自身所肩负的服务“三农”的责任,处理好营利性和服务性之间的关系。
从调查的结果看,农村金融机构为成都市农村经济发展做出过较大贡献,但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根据新的农村形势对金融产品做出适当的调整。在农户贷款额度和周期上应有所创新,逐步提高农户贷款额度。特别是贷款期限,农民贷款的季节性较强。在访谈中部分农民谈到贷款期限不尽合理,与农业生产周期不适应。农民利用资金主要是一时(如购买生产资料时)却付出了一年的利息。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往往是在年初发放贷款,而年初农民把贷款捏在手里没什么用处,当经历了生产季节后,借贷的资金又处于闲置状态,只有等到年底还。农民们希望金融机构能根据农民的生产特点合理调整贷款期限,或者缩短或者延长以节约经营成本。
第三、积极构建农村资金互助会,农村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多种形式的金融机构。
农村资金互助会、小额贷款公司等机构主要是以农民的信誉为基础,向农民发放不需要抵押,无担保的有期限的额度贷款。它们与银行或农村信用社相比,更灵活,手续更简便。在促进农业扩大生产,活跃农村经济等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目前,在国内一些地方,许多小额贷款公司已经兴起并根据当地农业、农民的具体情况开发了一些新的金融产品。如不少小额贷款公司在贷款期限上充分考虑农作物的生长周期,贷款设计有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一年等不同类型,很受农民的欢迎。但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往往是由民间资本注册成立,没有金融从业资格证,不能够吸收存款,一旦放贷的需求过大,自身也容易出现资金周转等问题。
另外,银行或农村信用社接受银监会的监督,而新型的贷款公司目前缺乏金融机构监督,抗风险能力较低。因此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引导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规范操作,制定相应的政策有效管理,促进其健康成长,为“三农”的发展注入更多的活力。
参考文献
[1]伍艳,余兼胜.中国农村金融的区域差异性研究[J].农村经济,2009(1):63-66.
[2]王婧磊.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的关系 [J] .经济研究导刊,2012(35):27-29.
[3]王修华,耿兆祥.农村金融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机理与实证研究[J].经济学动态,2011(2):71-74.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580(2016)01-0224-04
通讯作者:谭炯(1966-),女,硕士,副教授 ,研究方向:农村金融与经济。
收稿日期:2015-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