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颜梅
(天津市泰达医院,天津300450)
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及其机制
程颜梅
(天津市泰达医院,天津300450)
目的 观察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情况,探讨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机制。方法 选择脑卒中患者121例(脑卒中组),体检健康者100例(对照组);对照组体检时,脑卒中组入院后1、3、5、7、14 天分别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脑卒中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后1、3、5、7、14天取空腹静脉血,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RP,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8、IL-10、TNF-α以及血小板活化标志物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第4因子(PF4)、β-血小板球蛋白(β-TG)、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结果 脑卒中组入院后1、3、5、7及14天MMSE各项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或<0.01)。根据入院第1天MMSE评分,将脑卒中组分为认知功能正常77例及认知功能障碍44例,入院后3、5、7、14天,认知功能障碍者血清IL-6、IL-8、IL-10、TNF-α、CRP、PAF、PF4、β-TG、GMP-140水平均高于正常者(P<0.05或<0.01),且均有随入院时间增加水平增高的趋势(P均<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炎性因子增加、血小板活化可能与认知障碍发生、发展有关。
脑卒中;认知功能;炎性因子;血小板活化
临床大部分脑卒中患者存在记忆障碍、失语、失认、失用、视觉空间障碍等认知功能障碍,甚至发生痴呆,认知功能障碍的严重程度直接影响患者预后[1]。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属于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其发生机制复杂,确切机制仍未阐明[1,3]。本研究观察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其发生的机制。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10月~2014年8月在天津市泰达医院住院的首发脑卒中患者121例(脑卒中组),男67例、女54例,年龄38~81(50.5±11.4)岁,其中腔隙性脑梗死28例、脑梗死37例、脑栓塞15例、脑出血41例,初发72例、再发49例,单发小病灶66例、多部位大面积55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49例、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72例,皮层病灶26例、皮层下病灶95例,合并高血压39例、糖尿病15例、高脂血症9例、心脏病6例。入院后均给予脱水、降颅内压、改善脑循环及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常规治疗。纳入标准:①符合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发布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标准[4],并经CT或MRI证实;②起病12~24 h内入院,入院前未接受脑卒中相关治疗;③患者或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④入院时意识清楚,语言功能正常,视野及视力无障碍。排除标准:①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各种出血性脑血管疾病;②脑肿瘤;③Alzheimer病、帕金森病等可能影响认知功能的神经系统疾病;④脑外伤、脑寄生虫感染和癲痫等;⑤有痴呆病史;⑥肝、肾功能不全及呼吸功能衰竭;⑦近1个月内有放疗、化疗、手术及生物制剂等治疗史。另外选择体检健康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既往无精神疾病及脑器质性疾病,男55例、女45例,年龄35~80(51.6±10.5)岁,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40例、中学及以上文化程度60例。两组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均具有可比性。
1.2 认知功能评价 对照组体检时,脑卒中组入院后1、3、5、7、14 天分别采用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价认知功能。MMSE共10个项目,6个子项,包括注意力和计算力(5分)、定向力(时间和地点,10分)、回忆力(3分)、记忆力(3分)、语言能力(听理解、复述、阅读、书写和命名,8分)及视空间和执行功能(1分),每项答题或操作正确计1分,总分为30分,分数越高代表认知功能越好。认知功能障碍诊断与受教育程度有关,即文盲≤17分、小学≤20分、中学或以上文化程度≤24分时诊断为认知功能障碍。根据入院第1天MMSE评分将脑卒中患者归为认知功能正常和认知功能障碍。
1.3 血清炎性因子及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检测 脑卒中组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第1、3、5、7、14天清晨抽取空腹静脉血5 mL,37 ℃温箱放置1 h,置于4 ℃冰箱过夜,3 000 r/min离心10 min,收集血清置于4 ℃冰箱保存。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血清CRP;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IL-6、IL-8、IL-10和TNF-α;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即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血小板第4因子(PF4)、β-血小板球蛋白(β-TG)、α颗粒膜糖蛋白140(GMP-140)。
2.1 认知功能 脑卒中组入院后1、3、5、7及14天MMSE中注意力和计算力、定向力、回忆力、记忆力、语言能力及视空间和执行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或<0.01),且有随入院时间增加而降低的趋势(P均<0.05),见表1。入院第1天,脑卒中组认知功能正常及障碍者分别为77、44例,其MMSE评分分别为(25.09±5.45)、(20.11±1.75)分,P<0.05。
表1 两组MMSE各项评分(分,
2.2 血清炎性因子水平 入院后3、5、7、14天,脑卒中组认知功能障碍者血清IL-6、IL-8、IL-10、TNF-α、CRP水平均高于认知功能正常者(P<0.05或<0.01);认知功能障碍者血清IL-6、IL-8、IL-10、TNF-α、CRP水平有随入院时间增加而升高的趋势(P均<0.05)。见表2。
表2 脑卒中组认知功能正常及障碍者入院后不同时间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注:与认知功能正常者同时间点比较,*P<0.05,△P<0.01。
2.3 血清血小板活化标志物 入院后3、5、7、14天,脑卒中组认知功能障碍者血清PAF、PF4、β-TG、GMP-140水平均高于认知功能正常者(P<0.05或<0.01);认知功能障碍者血清PAF、PF4、β-TG、GMP-140水平有随入院时间增加而升高的趋势(P均<0.05)。见表3。
脑血管疾病是继心脏病和癌症后的第三大致死性疾病,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在脑血管疾病中所占比例高达60%~80%。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达43.5%[6],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1周约61%的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37%的患者在卒中后6个月仍存在认知缺陷[7]。本研究中脑卒中组入院后1、3、5、7及14天MMSE中注意力和计算力、定向力、回忆力、记忆力、语言能力及视空间和执行功能评分均较对照组降低,且有随入院时间增加而进一步降低的趋势;提示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康复评定与治疗在我国发展缓慢。目前临床上多侧重于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康复,往往忽视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和治疗[5]。且脑卒中后认知功障碍发病机制仍不明确。炎症反应是机体内微循环针对损伤、感染等作出的一种保护和修复反应,炎性因子激活或过表达参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姜红等[8]研究发现,脑卒中患者脑内IL-1、IL-6、IL-8、IL-10和TNF-α等炎性因子表达明显上调。IL-6是一种多效能细胞因子,调节炎症急性期反应。IL-8属于趋化因子家族的可溶性分子,在炎性反应中发挥促炎作用。IL-10是一种具有抗炎和免疫调节双重功能的重要炎症因子。TNF-α通过介导机体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反应发挥多种生物学效应。研究显示,记忆力减退、认知障碍与炎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升高有关[8]。炎症因子可加重对动脉壁内皮的损伤,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诱导血小板聚集,加重脑组织缺血程度,进一步损伤神经细胞,影响认知功能[9]。本研究认知功能障碍者入院不同时间点血清IL-6、IL-8、IL-10、TNF-α、CRP水平均高于认知功能正常者,认知功能障碍者血清IL-6、IL-8、IL-10、TNF-α、CRP水平有随入院时间增加而升高的趋势;提示炎症反应参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
表3 脑卒中组认知功能正常及障碍者入院后不同时间点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水平比较±s)
注:与认知功能正常者同时间点比较,*P<0.05,△P<0.01。
研究显示,血小板异常活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其活化被认为是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10],但目前尚未见关于血小板活化与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关系的相关报道。目前,临床常用PAF、PF4、β-TG和GMP-140等指标反映血小板活化程度[11]。PAF是一种与花生四烯酸代谢密切相关的内源性活性磷酸介质,是迄今发现最强的血小板聚集诱导剂,可通过特异性受体作用于多种细胞和组织,发挥各种生理功能[12,13]。β-TG是存在于血小板α颗粒内的特有蛋白,是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指标,且可反映血液高凝状态。PF4是血小板α颗粒分泌的一种特异性蛋白质,是体内血小板激活的特异性指标。GMP-140是存在于静止血小板α颗粒膜的一种选择性超家族成员。本研究脑卒中认知功能障碍者入院后各时间点血清PAF、PF4、β-TG、GMP-140水平均高于认知功能正常者,认知功能障碍者血清PAF、PF4、β-TG、GMP-140水平有随入院时间增加而升高的趋势;提示血小板活化促进了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发展。
综上所述,脑卒中患者存在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炎性因子增加、血小板活化可能与认知障碍发生、发展有关。
[1] 张婷,高晓平.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与进展[J].安徽医药,2013,17(8):1414-1416.
[2] 施丽燕,徐静,万燕杰.外周血炎性因子变化与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J].上海医学,2012,35(2):115-117.
[3] Marquardt L, Ruf A, Mansmann U, et al. Course of platelet activation markers after ischemic stroke[J]. Stroke, 2002,33(11):2570-2574.
[4]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5-153.
[5] Engstad T, Viitanen M, Almkvist O. Cognitive impairment after stroke--diagnosis and management[J]. Tidsskr Nor Laegeforen, 2007,127(10):1390-1393.
[6] Nys GM, van Zandvoort MJ, de Kort PL, et al. Cognitive disorders in acute stroke: prevalence and clinical determinants[J]. Cerebrovasc Dis, 2007,23(5-6):408-416.
[7] 胡昔权,窦祖林,万桂芳,等.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其影响因素的探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3,25(4):219-222.
[8] 姜红,刘广志.缺血性脑卒中与炎症[J].中国神经免疫学和神经病学杂志,2009,16(3):225-228.
[9] Baune BT, Ponath G, Golledge J,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IL-8 cytokine and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 an elderly general population--the MEMO-Study[J]. Neurobiol Aging, 2008,29(6):937-944.
[10] 周建平,沈玉霞,殷葵,等.缺血性脑卒中与血小板活化关系的研究[J].右江医学,2009,37(4):392-394.
[11] 侯丹,周治平,余丹.血小板活化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J].医学综述,2012,18(6):819-821.
[12] 袁奇,张小华,乔延江.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受体拮抗剂的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7):1568-1571.
[13] 王伟,徐建华.血小板活化因子对神经细胞内游离钙离子作用的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32(2):83-85.
[14] 李素珍,邓予晖,尚佳.纤溶与血小板活化因子在肝硬化不同时期检测的意义[J].医药论坛杂志,2008,29(3):12-13.
10.3969/j.issn.1002-266X.2016.28.030
R743.3
B
1002-266X(2016)28-0083-03
2016-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