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微观切口柔化严肃主题的“工作味”
——驻站记者党建报道视角创新

2016-05-10 12:11梁晓莹
中国记者 2016年7期
关键词:驻站湖北日报稿件

□ 文/梁晓莹

以微观切口柔化严肃主题的“工作味”
——驻站记者党建报道视角创新

□ 文/梁晓莹

作者认为,各级党报驻站记者具备“一线”“基层”的先天优势。驻站记者承担的全省性的宏观稿件任务偏少,而偏重市州、县区乃至深入镇村的中微观稿件偏多,这就给记者站发挥“第一落点”“接地气”特长,探索党建题材等工作性报道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驻站记者 党建报道 工作味 微观切口

党建报道=工作味浓=面孔古板?近年来,读者心中的这一“等式”正悄然生变。

众所周知,党建报道是体现党报权威性的重要途径,也是党报区别于其他媒体的“比较优势”。长期以来,对这种报道往往形成惯性烙印——题材重大,政治性强,偏重说教,不甚亲切。诚然,作为工作性报道的一种,党建报道很少由某一动态事件引发,难以形成轰动效应;观照视角往往偏重宏观、中观,行文风格往往偏重声势,明显的“工作味”确实易引发阅读疲劳,继而影响传播效力。

时代在变,话语体系在变,阅读习惯在变。近几年来,综观中央媒体及省市级媒体可以发现,党建报道渐由宏观视角的“俯视”转向微观切口的“浸入”,无论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还是现在正在进行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之相关的报道越来越明显地凸显出清新、贴近、鲜活的新趋势。这正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要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以微观切口来柔化重大主题的“工作味儿”,各级党报驻站记者具备“一线”“基层”的先天优势。以《湖北日报》为例,驻站记者承担的全省性的宏观稿件任务偏少,而偏重市州、县区乃至深入镇村的中微观稿件偏多,这就给记者站发挥“第一落点”“接地气”特长,探索党建题材等工作性报道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问题导向,触发牵引读者追问的共鸣点

早在10年前,《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曾委托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进行过《关于党建宣传报道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94%被调查者对于党建宣传报道一致和强烈的要求是 :“加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1]。 这充分显示读者对问题导向报道的期盼。

2015年获得湖北新闻奖一等奖的消息《兴致勃勃来开会 会上丢了“乌纱帽”》就很有代表性。

2014年2月13日,《湖北日报》黄石记者站记者参加了阳新县的一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动员会上,阳新县自曝家丑,把上班时间上网看电影、补妆等以往司空见惯的“小事”拍成暗访短片。记者观察到,30分钟的片子里,16名机关干部、工作人员上镜,其中4名科级干部正在现场参会。短片播放完毕,会议随即当场宣布对片中曝光的干部予以免职,会场内外十分震惊。

捕捉到这一“活鱼”后,记者立即向编辑部汇报。编辑部认为,这一新闻对全省开展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指导和示范意义,稿件经多次打磨后次日刊发,还配发了观点鲜明的记者手记。见报当日,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即做出批示:阳新反“四风”认真严厉,值得全省学习。对“四风”的严重程度不可低估,必须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劲风厉势,下猛药,出重手,清垢图新。

稿件刊发后,央视、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纷纷跟进,迅速发酵成舆论焦点,形成阳新“反四风”冲击波。

这篇稿件的成功,首先得益于记者在第一现场的观察。消息不足千字,却生动描述了几位参会的被曝光干部的心理变化,他们从赴会时的兴致勃勃,到看短片时的红脸出汗,再到宣布处理决定时的面如土色,真实再现了地方反“四风”措施之坚定、落实之坚决。

反“四风”到底是虚晃一枪还是动真碰硬?这正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伊始,萦绕在不少群众脑中的问号。这篇稿件做出的回答,触发了牵引读者追问的共振点,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因而有效地发挥了舆论引领作用。

与此类似的,还有襄阳记者站采写的《20吨垃圾脏了谁》——

“在新华光一个车间后面,垃圾堆得像小山,风一吹,四处跑。

原来,该企业垃圾最初由城管部门所属公司清运,前年的清运费是2万元,去年收3.2万元,今年开口要5万元。企业另请有资质的清运公司,对方只要2万元,但清运车路上被卡、垃圾填埋场不收,签好的合同无奈作废。”

市纪委书记赴企业暗访,企业家现场投诉垃圾清运费逐年上涨“心里堵得慌”,成为记者成功切入主题的“微观切口”,以此成功拷问出襄阳实施“全过程落实”,出硬招改进党员干部作风的大主题。同时配发记者手记《假如没有暗访》,又进一步升华了主旨意义。

二、抽丝剥茧,挖掘打动读者心灵的契合点

对优秀共产党员的报道是党建报道中的重要题材。对驻站记者来说,多数情况下报道对象都来自基层。他们的事迹或许不那么显赫,但这些来自你我身边的“小人物”更具受众贴近性,他们身上的“小故事”时常能反映大主题,从而打动人心、引发共鸣。

如果驻站记者能够在踏好“第一落点”同时,在采访、下笔时善做“抽丝剥茧”的有心人,将打动读者心灵的契合点挖掘出来,则更能柔化典型人物“高、大、全”的“工作味”,达到既实现宣传初衷、又可春风化雨的效果。笔者仅以在《湖北日报》孝感记者站驻站近3年时间中,几次还算成功的“小人物”报道经历和感受为例谈谈个人体会。

图为本文作者梁晓莹

2014年3月6日,笔者在与孝感市孝南区委宣传部负责人的一次闲聊中,获悉孝南区人民检察院有一位因胃癌病倒在一线的年轻女检察官,名叫程然,当即决定次日前去采访。虽然她的岗位很平凡,但深入了解觉得的确不简单——以中专学历起点自修本科文凭,再到考上中南财大的法律硕士研究生;工作17年历经7个岗位,干一行钻一行;对自己的生活很粗心,对手里的案子却是细心再细心……

她的领导、同事分别讲述了她各方面的事迹。她身上最闪光、最难得的是什么?我们采访后抽丝剥茧,认为“敬业”就是她最美的标签,这体现在她对时间的异常珍惜、对岗位的认真执着。这正是当下不少年轻党员干部身上所欠缺的品质。医院确诊她是胃低分化腺癌三期后,她坚持让丈夫先把她送到办公室,给同事移交未办结的案件;在她即将接受化疗和放疗时,她还惦记着出院后要抓紧手上的工作:“我要与时间赛跑。”

采访结束后,《湖北日报》作为率先采访程然的媒体,抢占“第一落点”,于次日(当天正值三八妇女节)率先刊发了《女检察官程然:与时间赛跑》一稿。稿件刊发之后,程然的事迹得到各方关注,来自央视、《法制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妇女报》《检察日报》等中央媒体的记者组成采访团前往孝感市集体采访程然,刊发了多篇报道。之后,最高人民检察院、湖北省委在武汉联合召开命名表彰大会,分别授予她“全国模范检察官”“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5年,她又获得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令人痛心的是,程然已于今年2月病逝,但她留下的精神遗产却是熠熠生辉,以她名字命名的“程然工作组”已成为湖北省检察系统的知名品牌之一。

另一个例子是今年4月《湖北日报》整版“视点”刊发的汤俭民报道。汤俭民是一位农民出身的基层农技专家,身处区县基层,却迷上了“高大上”的香型稻种培育,30年共育出14个珍贵香稻,其中广两优香66由农业部确认为“超级稻”;鄂晚17成为湖北晚粳连续10年的“擂主”。他是一名有30多年党龄的优秀共产党员,孝感市希望将其作为“两学一做”先进典型来报道。

3月底,笔者辗转飞机、动车和面的,来到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光坡镇老欧坡村,在孝南区农业局的南繁基地,当起汤俭民的“临时助手”,从早到晚一边观察一边采访。同时,采访了他的同事、助手以及省农业厅一位已退休副厅长,掌握的素材非常丰富。在提炼主题时,笔者感觉,对这位优秀共产党员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展示,他的精神内核,在于其“位小”而志大、克服一切困难的“追香”历程,为何要追?怎么来追?为何偏偏他能够追成功、而不少科研院所的专家却未能办到?一个“追”字,应是最能打动人们心灵的共振点。于是,申请在《湖北日报》重点品牌栏目“今日视点”版面,整版图文并茂呈现他的“追香”路。这一想法得到编辑部的支持,列为编辑部月度重点选题。

《“香稻愚公”,为农追香30载》一稿,以“追香”一线串珠,用“香的追寻”“香的追奔”“香的追问”“香的追随”四个部分谋篇布局。稿件刊发后,一些主流新闻网站及重点新闻客户端均转载了此稿,有读者专门致信本报“读者专刊”称:“汤俭民不受外界干扰、不为名利所动、踏踏实实、兢兢业业、痴迷科研的田间工匠形象令人回味。”

三、故事“浸入”,寻找激发读者兴趣的关注点

“‘虽然只有短短10天,思想却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历程。’13日,黄冈市第一期召回干部集中教育示范培训班结业,‘召回锻造’期满的龙感湖管理区副主任、党委委员周明感言。”

以此为稿件开头,相信读者都有兴趣关注:为什么干部会被“召回”?他们在召回期间,到底经历了什么?

事情发生在2015年11月的黄冈市。黄冈市委从从严管理干部出发,划定37种情形,对一批为官不为、为官不廉者,实行召回问责。比如当“甩手掌柜”的、工作不推不动的、遇到矛盾问题绕道走的、履行“一岗双责”不到位的等等。该市共有31名干部被“召回锻造”,其中有6人是县级干部,还有10人是乡镇党政“一把手”。

黄冈记者站在接到任务后,并未停留于简单陈述黄冈市委这一形式上的创新,而是将火力聚焦在被召回干部在“十天十夜”回炉中的所见、所感、所思,深挖召回背后的故事。

比如分管环保的干部周明,因省政风行风热线曝光园区化工企业污水直排被召回。最初,他很委屈:“2年关闭了13家化工企业,别人没做的事,我做了,别人没干成的事,我干成了。”为工作放弃周末休息,得罪一大堆企业老板,为啥反而被召回?可是,当他结束在英山县农村的蹲点调研后,思想发生了改变。

在杨柳湾镇锣响坳村一个叫英山尖的村小组,海拔910米,只有7户人家,村里却花了39万元,热火朝天地修通组公路。周明问:为了7户人家花费39万元修路,划算吗?不如搬下去。村支书反驳他:不行,人搬得下去,地却搬不下来,他们每天上山干活又不方便,我们就是要方便每一户人家,花这多钱值得。

对比村干部为群众办事的尽心尽力,周明找到了差距,感到无比愧疚和自责。

记者通过深入挖掘讲述“回炉”背后的故事,激发读者的关注点。蹲点调研如同一次灵魂的洗礼,帮助这些召回干部淬去“杂质”,也生动展现了黄冈市委这一有力举措的实效性。

与此类似的,还有笔者2015年在孝感市孝昌县采写的《孝昌作风建设大会现场示警——会前测试酒精 会上曝光检讨》一稿。

“‘请呵口气!’12日下午2点,孝昌县孝昌会堂的两个入口处,县纪委监察局工作人员手持酒精测试仪,对588名进场参加全县作风建设警示教育大会的干部一一‘酒精考验’。一旁架起3台摄像机,镜头监督,人人不漏。”

县一级的作风建设大会,在省级党报刊发的可能性原本较低。由于会议组织方保密工作周全,记者之前并不知有会前酒精测试这一环节。但这半路杀出的一幕,无疑比单纯报道会议内容本身,更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这篇现场新闻在头版见报后,虽然仅600字,却产生了不错的社会反响。之后,省内外不少媒体以《酒精测试干部能常态化吗》《对干部突击做酒精测试更需要“常态测试”》《“会前突击测酒”召唤求真务实作风》《会前“酒测”,不在创意在认真》等题发表评论,内蒙古《北方新报》还以“对干部进行酒精测试靠谱吗”为主题,在时评版组织正方、反方观点PK。

在实现其新闻价值的同时,稿件也赢得了不错的宣传效果。见报仅10余天后,黄冈市红安县召开“严明政治纪律严守政治规矩”动员大会,也借鉴了孝昌县的作法,在会场入口处设酒精测试仪,一查出午餐饮酒的干部被现场免职。

(作者是《湖北日报》孝感记者站站长)

【注释】

[1] 崔士鑫.让党建报道成为党报的核心品牌[J].新闻战线,2006(6)

编 辑 张 垒 leizhangbox@163.com

猜你喜欢
驻站湖北日报稿件
录用稿件补充说明
新媒体时代下党报驻站记者的定位
湖北日报特刊浓墨重彩报道军运会
融媒体时代驻站记者如何适应新要求
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略谈驻站记者的全局意识
综合自动化编组站施工驻站防护的探讨
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Visitor Professor Donald Grierson*
时事新闻版面编排浅议——以湖北日报时事新闻版为例
重大报道中的“微表达”——以湖北日报《琼瑶话调水》专栏为例
言论的诗意化表达——以湖北日报“汉水北上”言论写作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