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大黑猫
在经历了一波又一波关于引力波的传言之后,北京时间2月11日晚11点30分,加州激光干涉引力波观测站(LIGO)联合创办人基普·索恩(Kip Thorne)于华盛顿国家新闻社向全世界宣布:人类首次直接探测到了引力波。就在2015年9月14日北京时间17点50分45秒,LIGO位于美国利文斯顿与汉福德的两台探测器同时观测到了信号。
自此,“引力波”这三个字以链式反应般的速度引爆全球,人们一致认为它开启了探索宇宙的新窗口,全世界都在为此而欢欣鼓舞。
万有引力与引力波
引力是物理上的四种基本力之一,天体有规律地运行,人们不能直接从地面飘向高空,都是因为存在引力。在很多领域,引力或者说重力,是不利因素,比如没有重力或重力很弱的话,那随便一跳就可以飞起来了(在月球和宇宙飞船里就是这样)。但引力又不可或缺,飞船上感受不到重力是因为地球引力成为飞船环绕地球的向心力,而并不是不存在。如果它真的不存在,飞船就会因惯性而飞离地球了。那么,引力究竟是什么,又是靠什么传输,能不能改变和利用它,就像利用电磁力那样呢?近百年来,很多人都在关注这些问题,并且就在最近得到了惊人的结果。
经典物理学认为,引力是物体间相互吸引的作用,大小正比于两物体质量之积,反比于它们质心距离的平方。任何物体,只要存在静止质量或运动质量,就都会受到引力的作用。对比电磁力,质量相当于电荷,而电磁力要靠电磁波传输,所以很多人相信也存在“引力波”,而最初提到这个概念的正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在较深入的研究中,人们更常用“空间弯曲”来描述引力,仿佛物体的质量“压弯”了空间,从而让它们有相互靠近的趋势一样。同时,既然引力能够改变空间,有人相信空间结构的不均匀分布也会产生引力,这就构成了另一种对引力的描述。当然,在所有描述中,引力在日常生活能接触到的范围内作用都是相同的。
艰难的观测
法国科学家德布罗意(Louis Victor de Broglie)认为,物质可以由粒子构成,也可以由波构成,所以每个有质量的物体必然也载有波,他称这种波为物质波,本质很可能就是引力波。同时,类似无线电发射的原理,电荷震荡会产生电磁波,物体震荡也会产生引力波。这两种波中,前者是稳定的,表现得类似池塘中的涟漪,学术上称为“引力场”,地球重力或飞船环绕地球的向心力就是它的作用。后者则与震荡的形式、频率等有关,会在宇宙中传播,并且引起空间或其他物体的相应波动。
是的,尽管曾经报道了很多“发现”引力波的新闻,但实际上各种引力波一直被人们感受和观测着,只不过以前没有真正发现与物质震荡关联明确的引力波现象。这是因为,通常天体等大质量物体的震荡相对自身质量太微弱,而任何物体,包括空间本身都会受到引力作用,必须用对比测量才能识别引力波动,这使得观测技术十分复杂。为了测量引力震荡导致的物体或空间微小波动,引入了一种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装置。它有垂直相交的两条等长臂,通过测量不同方向上的臂长变化,可以发现空间或物体的波动,这次宣布的在去年9月观测到引力波的LIGO和VIRGO、GEO600等都属于这类。于是,当LIGO刚刚升级调试完毕几天后,引力波就这样被“发现”了。
撼动宇宙的心跳
所以,刚刚被发现的并不是引力波,而是观测宇宙物质和空间波动的新手段。那么,到底哪些现象会被观测到呢?现在认为有四种:
第一种,中子星或黑洞之类组成的双星系统的演化,典型的就是2015年9月发现的两个互相环绕的黑洞合并。
第二种,快速旋转的中子星等致密天体,它们的旋转运动会导致周期性引力波辐射。曾经认为这是最容易观测到的引力波源,因为符合条件的星体很多,但目前还没观测到,可能与信号强度和星体表面质量不对称等情况有关。
第三种,引力波背景辐射,类似于电磁波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的遗迹,可以让宇宙学家更好地了解大爆炸初期发生了什么。
第四种,恒星爆发时的非对称性引力波,有点像对超新星照“透视”,可以直接探测到来自天体内部的信息,但解读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数据积累。
综上所述,引力波的“发现”,让人们继400多年前发明望远镜之后又获得了一个探索宇宙的新手段。由于引力波与光(也就是电磁波)在产生原理和传播方式上的不同,利用它可以观测到更丰富的宇宙现象。例如,宇宙中可能存在不辐射电磁波,因此传统手段无法直接看到的“暗”物质(但它们有质量)用引力波观测很可能就清晰可见了。另一方面,对已发现的宇宙现象,如双星体系的演化,也可以借助引力波数据进行印证。
科学意义和未来应用?
引力波事件的直接观测,对近几十年来举步艰难的基础科研可以说是一针“强心剂”。
首先,这自然是一种新天文观测手段的发展成熟。如上所述,在引力波的帮助下,大量新天文现象亟待发掘,“引力波天文学”已成为近来快速崛起的术语名词。
同时,引力波是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中最后一个未被证实的假说,2015年观测到的黑洞融合是对它的直接验证,如果数据能得到进一步证实,将为这个理论画上完美的句号。
此外,观测引力波背景辐射对天体物理和宇宙学也是意义重大,可以帮助理解“大爆炸”初期宇宙的“暴涨”,并成为联系量子物理尺度下的“大统一”引力和宏观宇宙尺度引力的桥梁,推动相关理论的完善。
最后,“发现”引力波的过程本身对普通人也十分重要,因为它促使了新一波科学热和对大科研的再度关注。LIGO耗资3.65亿美元,其他观测项目也花费大量金钱,更重要的是,这些领域的学者几乎默默无闻地工作了50年,才有了如今的惊人发现,这和眼下普遍急功近利的所谓“创新”研究形成了鲜明对比。已有不少学者和有识之士表示,引力波观测这样的大科研才该是集中国家力量努力推动的方向,科学研究要努力开拓人类的视野,而不应寄希望于在短期内取得经济利益。
目前,引力波观测的应用主要限于学术领域,虽然能够被观测到的引力波一定也能够传递信息,或用于通信,但这需要驱动相当于太阳数十倍质量的恒星碰撞融合才能发出。也许某一天我们能从引力波数据中解读出一条外星人发来的招呼,但不必担心因此招来三体人入侵,因为就算想回答,暂时也无力做到。
更进一步想象下去,既然观测到了引力波,那就有可能开发改变甚至屏蔽引力波的技术,比如“反重力”飞行等等,这就要靠读者们努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