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梦雅
摘 要:詹姆斯·乔伊斯是一名杰出的爱尔兰作家,是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小说代表了他创作的最高成就,《都柏林人》作为乔伊斯的代表作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作者匠心独运的布局谋篇能力。《都柏林人》的主旨在于揭示人们的精神瘫痪症,但在他的写作中,有的只是近乎“刻薄”的如实描写。他深爱着自己的祖国,对爱尔兰经济与精神上的瘫痪便有了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情感。他对都柏林人精神上的瘫痪症深为痛恨,但看着他们痛苦地深陷其中,苦苦挣扎的现实又抱有最感同身受的同情。可见,他的著作《都柏林人》正包含着“刻薄”与“同情”这两个属于哲学范畴上的“对立与统一”。本文从文本入手,深入分析乔伊斯的写作意图,在深入探讨文本的同时,揭示乔伊斯“对立统一”原则创作手法的深刻心理内涵。
关键词:刻薄;同情;对立统一;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3
第1章 《都柏林人》的写作意图
1.1《都柏林人》的写作背景
詹姆斯·乔伊斯是一名杰出的爱尔兰作家,是20世纪西方文学史上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诗歌均对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产生了深刻并且深远的影响。 如乔伊斯在1906年5月5日致格兰特·理查兹的信中所说:“我的意图是写我国的道德历史,我选择了都柏林作为地点,因为这个城市处于麻木状态的核心。”[1]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都柏林原有的传统人际关系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模式,人们在享受物质发展的同时,彼此间变得冷漠。都柏林这座城市是一个具有上千年历史的都城,却由于英国对其殖民统治,自身发展受到了阻碍。在这样一个人口只有四十多万的城市中,精神上的麻木不仁笼罩在每一个都柏林人身上。从酒吧、教堂、学校、家庭到集市、街道、港口、码头,人们浑噩度日,没有理想和信仰,在都柏林这样一座瘫痪麻痹的城市中痛苦挣扎,深陷麻痹的环境中却无法自拔。
乔伊斯正是想用都柏林人的生活状态反映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人民的生存发展状况。一部小说不仅写尽了自己民族的弊病更深刻地折射出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飞速发展为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痛苦与折磨。
1.2《都柏林人》的时空结构
一般来讲,小说集中的各个故事都是独立成篇,互不关联,每一篇都有一个核心的主题和主旨;但是《都柏林人》作为乔伊斯的代表作体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作者匠心独运的布局谋篇能力。“我试图从四个方面把它呈现给无动于衷的公众:童年,青年,成年,以及公共生活。故事按照这个顺序安排。大部分都采取审慎的平民词语的风格……”[2]由此可见,虽然小说集中15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形形色色的都柏林人,题材也不尽相同,但都是在反映人们麻木瘫痪的大前提下将各类的都柏林人涵盖其中。
乔伊斯曾经对他的弟弟斯坦尼斯罗斯解释说:“这些故事的顺序是这样的:《姐妹们》、《一次遭遇》、《阿拉比》是我童年的经历和情绪;《寄宿公寓》、《竞赛以后》、和《伊芙琳》是少年时代的感触;《土》、《对手》和《悲痛的事件》是成年生活的写照;《委员会办公室里的长青节》、《母亲》和《死者》以及后来的《圣恩》是社会生活的纪实。”[3]在乔伊斯眼中,《都柏林人》不单是一部小说集,更像是一个人,从童年直至生命的最后一直生活在都柏林的人,从他成长的所见所闻感受着都柏林每个细微的变化发展。孩提时代的稚嫩单纯,感受到的只是表层的现象,比如对情感萌芽时期的困惑与彷徨(阿拉比)以及对怪异陌生人的防备(一次遭遇)。随着时间的流逝,生活的阅历使他更理性地看待社会,从《委员会办公室里的长青节》和《死者》中,不难看出经历了悲剧后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这样的时空结构,使原本松散的15个故事形成了一个整体结构,想要理解每一个短篇小说,都要从整体结构进行考虑。同时,对整体的把握也离不开每个短篇的分析。
第2章 《都柏林人》“刻薄”与“同情”的写作手法
2.1观察入微的“刻薄”
乔伊斯指出:“在很大程度上,我采用了一种谨慎的刻薄的文体(a style of scrupulous meanness)。”[4]传统意义上的“刻薄”是指在与其他人相处的时候,态度语言冷酷无情,不给别人留余地,过分苛求。在乔伊斯的作品中,“刻薄”却体现了他更高超的语言功底。他以一种置身事外的疏离态度,把自己当做客观的叙述者,只是平静地叙述故事的起因、发展、结尾,其中丝毫不掺杂自己的主观感情和评论。用词选字上也是精雕细琢,绝不多用一个字、一个词,体现出了略显冷凝、理性的特点。
乔伊斯为我们勾勒出的是没有信仰,生活千篇一律,愚钝麻木乃至精神瘫痪的人的形象,在他的叙述中没有任何个人情感,只是如实地甚至接近冷酷地将一个人的生活呈现在我们面前。《都柏林人》的主旨在于揭示人们的精神瘫痪症,但在他的写作中,没有道德评价,没有辛辣讽刺,没有批判说辞,有的只是近乎“刻薄”的如实描写。语言的经济、节约、甚至吝啬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乔伊斯的“刻薄”还体现在对生活、事物、人物的观察入微之中。比如:
房间里的每一件家具都是他亲自买的:一个黑色的铁架床,一个铁的脸盆架,四把藤椅,一个衣架,一个煤斗,一道围炉,一些生炉子的铁器,还有一个方台,上面放着张双人书桌。壁柜里用白木隔板做成了一个书柜。床上铺着白色的床单,一块黑红相间的脚毯放在床脚。脸盆架上挂着一面带柄的小镜子,白天,一盏白灯罩的灯放在炉台上,构成它唯一的装饰。白木书架上的图书自下而上按体积大小排列。最底层的一端放着一套华兹华斯的全集,最高层的一端放着一本用笔记本的硬布封面装订起来的《麦努斯教义问答手册》…(《都柏林人·痛苦的事件》第115页)
从这个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乔伊斯在措词造句中,十分注重细节描写,场景内的事物经由他的描述跃然于读者眼前。“一个”、“一些”、“一块”、“一面”等量词十分细致地衬托出主人公墨守成规、小心谨慎的生活态度。这种“刻薄冷凝”的写法相较于作家的情感性爆发、抒情诗般的叙述显然是另辟蹊径的新思路。
2.2 内心深处的“同情”
尽管乔伊斯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没有在都柏林居住,一生辗转于法国、瑞士、意大利等国家,并且以“流亡者”自居,但是他对故乡爱尔兰的热爱却是深刻而真诚的。他曾经在给弟弟的信中吐露过这种情怀:“有时想到爱尔兰,我觉得自己对她似乎过于苛刻了,我(至少是在《都柏林人》中)没有再现这座城市(都柏林)那些有魅力的地方,其实,自我离开她以来,在任何地方,巴黎除外,都不如在都柏林感到心安。”[5]乔伊斯大部分时间都在欧洲其他国家过着居无定所,到处流浪的日子,其间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更是频繁更换住所。正是这种游子情怀让他对自己的故乡有着更为深情的眷恋。但是游历了其他欧洲资本主义国家,见识了其他国家的进步与文明,他对爱尔兰经济与精神上的瘫痪便有了一种“爱之深,责之切”的情感。他对都柏林人精神上的瘫痪症深为痛恨,但看着他们痛苦地深陷其中,苦苦挣扎的现实又抱有最感同身受的同情。
2.3 “刻薄”与“同情”——哲学上的“对立统一”
可以说乔伊斯对都柏林的爱是深沉的,他既能看清祖国经济、政治、文化中的停滞不前和各种弊端大加鞭挞,又能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怀抱怜悯和同情,看似“刻薄”实则“同情”,看似“置身事外”却想“济世苍生”,这种文字和心理上的矛盾,恰恰印证了哲学上的“对立统一”思想。
《都柏林人》中的15个短篇小说,每一篇都蕴藉了作者最不易察觉的情感。“在童年的三个故事中,几个孩子都以寻找意义开始,以幻灭结束,使得他们还没进入成年就已经失去了热情。”[6]《阿拉比》中,童年时期的情感萌芽,本是最难以诉说的纯真情怀,美好而又朦胧的初恋由于家长的失误破裂了,孩子真挚的感情在来到阿拉比集市时也消失殆尽,体现了理想与现实之间残酷的差距。乔伊斯只是竭尽所能完成了故事的叙述,未加任何评论,但故事结尾的最后一句:“于是我的双眼燃烧起痛苦和愤怒。”还是能够看出作者深深的遗憾和惋惜。
再如《伊芙琳》,写的是一位花季少女本想与心上人私奔以逃脱父亲的暴力和折磨,她对美好的爱情充满期待,想要追寻自己的幸福,却在私奔的最后一刻踯躅彷徨。一面是爱情,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新生活,一面是旧生活;一面是幸福,一面是责任。在这样的选择中左右摇摆,既不想放弃幸福的权利,又不能抛弃家庭的重担。乔伊斯眼中的爱尔兰也是如此,既不敢于接受新思想、新制度、新文化,又不断在麻痹瘫痪的社会中苦痛挣扎。以花季少女在生活中的苦恼寓意国家的弊病,看似只是普通描写了一个人的一段感情经历,文中连“痛苦”、“无助”类似的词语都没有出现过,通过这样的故事折射出作者对爱尔兰经济、政治制度的思考,对都柏林人民情感世界的关怀。这样的“刻薄”无疑饱含了太多“同情”,“同情”之中又融入了理性的“刻薄”。
第3章 “刻薄”与“同情”产生的原因
3.1增强阅读效果
文学作品的创作意在通过读者阅读,传达作者的观念、思想、感情,从而引起精神世界中的共鸣。面对浪漫主义的文学作品,我们可以通过作者天马行空的想象,毫无节制的情感宣泄体会他们最真实的意图。面对现实主义作品,读者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作家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寻求变革社会弊端良方的迫切。然而阅读乔伊斯的小说却略显困难,因为读者很难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中体会作者真正的意图,从开头读到结尾,留在脑中可供回味的也是模糊不清的主旨。
例如《公寓》,乔伊斯为我们展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受到了公寓女主人女儿的勾引,与其发生了不正当关系。公寓女主人精于算计,利用天主教的道德体系和人们的舆论作为武器,逼迫他娶自己的女儿。故事的表面好像变现了一个老于世故的女主人和冲动犯错的年轻人之间的博弈,但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生命体验之后,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作者的意图。“都柏林这座城市这么小哇,大家都知道彼此的那点事。”由此可见,为这个年轻加上枷锁的正是都柏林社会本身。
乔伊斯这种写作手法为读者的阅读增加了困难,却使文章的阅读趣味大大提升。每一个短篇都有一个主题,这些主题像是作者设下的迷雾,意义的多解性使读者不断对文章进行探索,读者的研究与解读只要不偏离整个《都柏林人》的主旨方向,就都没有对错可言。《都柏林人》短短十五个短篇小说,“刻薄”地描述了都柏林芸芸众生,“同情”着苦苦挣扎的人民,但若细细解读却着实需要花费一番工夫。
3.2现代主义小说的特质
在大多数现实主义小说中,小说世界就是对真实世界的客观反映。作家根据社会现实进行再创作,形成的作品虽然含有虚构、夸张的成分,但总体是依据对现实生活的描绘进行创作。现代主义则不同,现代主义的出现预示着一种新的小说形式。“小说将像绘画、音乐、电影等其他艺术形式一样,享有更为广阔的时空天地,并呈现出‘视觉艺术、‘综合艺术的多元化效果。[7]现代主义艺术家们一致认为传统的写作手法已经不能表现精神匮乏、人性异化的世界,强调从现实主义的传统写作手法中剥离出来,让自己完全成为小说的叙述者,而不是评论者。
乔伊斯作为现代主义小说家中的先驱,最先实验了这种方法,按照庞德提出的“硬朗、干燥(tough, dry)的语言模式,使用不同的叙述视角,把最终的主观评论权利交给了读者。
注释:
[1]转引自David Norris and Carl Flint,Joyce for Beginners (Cambridge: Icon Books, 1994),P.64.
[2]转引自David Norris and Carl Flint,Joyce for Beginners (Cambridge: Icon Books, 1994),P.64.
[3](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都柏林人·序言》,安知译,四川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9页.
[4]A. Walton Litz, James Joyce, the Princeton University, Twayne Publishers, New York, 1996, P.50.
[5]Selected Letters of James Joyce, ed. Richard Ellmann, London: Faber and Faber,1992. P.109
[6]郭军,《乔伊斯:叙述他的民族——从<都柏林人>到<尤利西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166页.
[7]郭军,《乔伊斯:叙述他的民族——从<都柏林人>到<尤利西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第23-24页.
参考文献:
[1]詹姆斯·乔伊斯. 《都柏林人》,王逢振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年.
[2]安德鲁·吉布森. 《詹姆斯·乔伊斯》,宋庆宝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3]约翰·唐麦迪. 《都柏林文学地图》,白玉杰、豆红丽译,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
[4]郭军,《乔伊斯:叙述他的民族——从<都柏林人>到<尤利西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
[5]刘燕,《<尤利西斯>:叙述中的时空形式》,北京出版集团公司文津出版社,2010年.
[6]李维屏《论乔伊斯的小说艺术》,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7]周小群《简论<都柏林人>的表现艺术》,盐城师范学院院报(人文社会科学 版),2000年第三期.
[8]马礼霞《<都柏林人>中的自我幽闭》,时代文学,2009年第二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