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项目: 本文系内蒙古民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蒙汉语码转换动机探析及发展趋向” (NMD1275)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言语者在讲话时选择不同的语码是在构建或维持某种社会关系。表明言语者的民族社会文化身份。这种选择受到社会规约的制约,宏观上讲,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规划和语言政策对言语者语码的选择产生了显性和隐性的导向作用。
关键词:语言规划;蒙汉语码转换
作者简介:王跃平,女,内蒙古民族大学大学外语教学部讲师,硕士研究生, 研究方向:社会语言学,二语习得。
[中图分类号]:H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2
1、语言规划与政策
语言规划与政策是社会语言学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规划是一种有意识的语言改变活动,多为政府行为,也可以是自发行为。政府,社会团体,组织机构或个人对社会上语言及语言问题进行主动的干预,调节或管理的行为。语言规划主要是国家行为,weinstein (1980) 认为 “语言规划是基于交际问题而在政府授权下所进行的长期不断地,有意识地为改变语言在社会中的功用所做的努力。(徐大明,1980)Rubin 和 Jernudd (1971) 也认为对语言进行的干预和调节及管理,通常是由专门或授权机构制定。Cooper (1979) 则明确提出语言规划是“在国家层次上为解决语言问题而做的有组织的努力。”
语言规划包括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和本体规划。语言文字的地位规划是指某种语言或文字在某国或地区社会交际中的地位多以法律法规的形式决定其社会职能,如官方语及社会通用语的确立,多民族国家官方语与民族通用语的关系等。语言文字的本体规划即对语言文字自身体系的改造和完善,包括语言自身的标准化与规范化,文字的改革与创新。通过文字的标准化,规范化和现代化使其重复有效的发挥社会交际职能。
语言政策是国家或社会团体对语言问题的政策体现。国家对社会上的语言问题制定的法律,法规以及各种行政措施旨在以立法的形式保障语言文字的地位和本体规划的顺利实施。语言规划和政策的制定通过对特定语言的选择以及对所选语言文字各方面包括语音,词汇,语法等建立标准,甚至创建新文字并通过法律法规的形式保障针刺的实施来干预,调节和管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交际用语规范推进社会政治经济协调发展。在多民族国家和地区语言规划和政策在协调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发展与维护有重要影响。
2、语言规划政策与蒙汉语码转换
语言标记言语者民族身份,“语言行为即表示身份行为”。各民族都将自己的语言视为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民族语言问题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民族语言文化政策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规划政策的制定实施和推广对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有导向作用。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包括汉族和55个少数民族。新中国成立后, 少数民族语言规划主要以为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创制文字,为已有语言文字进行改革改进等标准化,规范化的语言文字活动。蒙古族全国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蒙古语。蒙古族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约占全区总人口的17.76%,其他省区均有分布。蒙古语的使用现状科大致分为三类,蒙古族母语使用者;蒙汉双语者以及生物学意义上的蒙古族(仅有血缘无语缘)。这种语言使用,选择及转用的变化是在语言接触的情况下发生的。随着内蒙古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蒙古族游牧生活方式转变为农业定居并不断融入到现代化的生产经营工作方式中,客观上极大地出尽了与汉民族的交往交流。不同民族间的交往需要克服语言障碍,为了满足实际交际需求,蒙古语使用者选择使用汉语。语言具有明显的民族特点,使用同一种民族语言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以及民族认同和民族情感的具体表现。我国的民族平等政策充分保障各少数民族的语言平等并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中国的通用语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使用依据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及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言文字工作条例总则第二条蒙古语言文字是自治区的通用语言文字是行使自治权的重要工具。自治区各级国家机关执行职务时,同时使用汉蒙两种文字的,可以以蒙古语言文字为主。为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语言文字政策切实保障蒙汉两种文字在我区的平等地位。1996年4月16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市面蒙汉两种文字并用管理办法》旨在促进蒙古语言文字在改革开放,经济建设和民族团结方面的作用。国家以及地方性的政策法规在官方用语以及社会行为及活动中充分保障了蒙古语的地位。语言选择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双语背景下,言语者有自由选择交际用语的权利,汉语作为强势语言是主要的交际用语,城镇的蒙古族本族语使用多局限于日常生活场景中,例如家庭或一些专门的机构蒙古族学校,医院等。语言是有活力的也像生物体一样经历产生,发展,兴盛甚至灭亡,某一种语言的代际传承和使用者人数是其活力的衡量标准。在语言接触和民族融合的背景下,蒙汉语言并存带来了语言使用者语言选择的新变化,蒙古语经历着:蒙古语—蒙汉双语—蒙汉混合语码—转用汉语。这种现象在社会语言学中称为语码转换。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和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出现的语言现象。蒙汉语码转换亦是如此。语码转换是指掌握两种语言或两种以上语言方言及其变体的人,在言语交际过程中,选择和转换使用某一种语言方言或及其变体的语言现象。语码转换是一种普遍且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在承认其客观性的基础上应充分重视其可能带来的后果。蒙汉语码转换在完成有效交际目的的同时也会影响蒙古语的‘纯洁性‘产生了蒙汉混合语码。Poplack将语码转换分为句间,句内和附加语转换。句间转换指参与交际过程的语码转换为整个句子;句内转换指参与转换的语码多为单词短语。附加语转换指句子的附加成分是另一种语码。通过走访,观察以及内蒙古民族大学护理学院和蒙医学院大一大二60位同学为期一个月的非教学环境语料收集,分类结果:句内转换76%;句间转换24%;附加语转换0%。蒙汉语码转换以句内转换为主,嵌入语以名词尤其是一些新词新语如手机,电脑,电影,肯德基等居多。当这种嵌入词汇长期被使用并逐渐形成稳定的混合语,言语者会无意识的使用这种夹杂汉语语码的蒙古语,并在语言代际传承过程中由子女习得。这个过程类似于克里奥尔化,以蒙古语为主体框架,借用汉语词汇而形成的混合语。蒙汉语码转换可能的两个发展趋向:1.越来越多的双语者使用混合语码并代际传承。2. 转用汉语。语言作为个人,民族社会身份的体现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种动态变化和可选择的过程。蒙汉语码转换也是一个动态选择的过程。是为顺利完成某次交际行为所采取的交际策略。语码的选择不单纯是个人选择行为受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影响。在政治经济层面受到政府语言规划和政策的引导和制约。社会文化层面受到语言忠诚和民族认同制约。语言选择的结果是任何一种语言存在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蒙古语使用者对蒙汉语言选择的态度和行为对蒙古语存在,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3、结语:
语言选择,语码转换,语言规划及政策,濒危少数民族语言的维护和发展是社会语言学关注的重要方面。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规划和政策从法律层面上 保障了蒙古语的官方地位。同时促进了书面语的标准化,规范化。蒙古语及其承载的文化的弘扬和发展需要语言规划和政策的宏观引导同时也需要本族语使用者忠诚的语言态度并积极使用本族语。
参考文献:
[1] 徐大明: 《当代社会语言学》[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2] 焦磊:《语言兴衰论》[M] .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 Florian Coulmas. The Handbook of Sociolinguistics[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4] Ralph Fasold. The Sociolinguistics of Language [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