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难寻》的叙事伦理探析

2016-05-09 15:03但颖丽方莉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7期
关键词: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伦理

但颖丽++方莉

摘 要: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著名女作家,她的宗教情结和南方视角让她的作品充满着独特的伦理内涵。本文以其短篇小说《好人难寻》为研究对象,从叙事结构和叙事视角两个个方面探究奥康纳如何运用精湛的叙事技巧展现文本丰富的伦理意蕴及作者的伦理思考。

关键词:叙事结构;叙事视角;伦理

作者简介:但颖丽(1988-),女,江西九江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方莉(1988-),女,江西南昌人,南昌大学共青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2

一、引言

弗兰纳里·奥康纳是美国文学的重要代言人。她的文学创作以南方的文化为依托,展现死亡、毁灭等宗教命题以揭露社会体制的弊端,因而他又被誉为南方文学的继承人,南方地区性天主教女小说家。奥康纳用独具匠心的叙事策略结合文本的内容来表达自己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好人难寻》是她最经典的短篇小说之一。她站在宗教的立场上,以冷峻尖锐的语言,审视着战后人们道德信仰的动摇和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嘲讽人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失去自我,失去精神追求的可悲现实。本文则将在研究文本特有的情节结构和叙事视角的同时去探寻文本的伦理内涵和作者的宗教伦理观念。

二、叙事结构及其伦理意蕴

《好人难寻》的叙事结构来源于圣经文学。加拿大著名文化批评家诺思洛普·弗莱认为整部圣经都包含着这种叙事结构:在原本平静幸福的状态下遭遇背叛,随之而来的是灾难和被奴役,幡然醒悟过后,终得解救,回复最初时的状态。弗莱把这种叙事曲线形象地表示为英文字母 U,也即一系列的不幸遭遇使情节发展到最低谷之后必然有某种事件使结局变为圆满结局。倒U形则是对U形叙事模式的另类模仿。叙事主体在起始阶段是处于混沌的堕落状态,随着叙事的推进,灾难降临,叙事主体经历竭力的抗争和外界的助力渡过劫难,得到解救,找回真理,重获“新生”。

奥康纳的许多作品就是采用U形叙事结构,但也有更多的作品采用的是倒U形,《好人难寻》就是如此。倒U形叙事结构使整个故事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而作家的宗教伦理观念在这样的叙事结构中得到了很好地表达。天主教信奉“原罪”,故事中的所有人物都有各自的“罪”,奥康纳认为人的本性是堕落的,宗教能够给人类以救赎。老祖母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她的“罪与赎”故事是整个文本的核心。故事的一开场,老祖母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她为出游精心打扮,戴插白紫罗兰的海军蓝水手帽,连衣裙领口袖口都滚着蝉翼纱花边,领口别着紫罗兰还暗藏香袋,这样的装扮更显出她的虚荣。她以自我为中心,想方设法让家人都顺从自己。她怀念种植园时代,告诉孩子们那个追求自己的绅士是个好人,因为他在可口可乐股票一上市赚了不少钱。奥康纳笔下的老祖母这个人物便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被物欲冲昏头脑,精神空虚的人们的典型代表,他们在人格上是有缺陷的,腐败堕落的人性只有靠宗教来拯救。当一家人在路途中遭遇到车祸,碰到“格格不入”,灾难降临,在与“格格不入”的交流中,她一直把“耶稣”挂在嘴边,祈求上帝的解救。然而,她的自私、贪图享乐,麻木的生活状态,早已让她成为上帝的“背叛者”。这样的“罪”只有用死亡来解救,肉体死亡,灵魂却可以得到救赎。奥康纳让“格格不入”作为老祖母赎罪的外在助力。在“格格不入”开枪前,老祖母“顿时清醒了一下”。当“她的两条腿像孩子一样盘在身下,面孔朝向无云的天空微笑”时,才终于明白死亡是她唯一的赎罪的机会。奥康纳用这种极端的悲剧结局告诉我们,暴力是手段,死亡是救赎,死亡过后是重获“本真”。

三、不同叙事视角下的伦理视野

申丹在“热奈特”三分法的基础上 总结出了四种类型的视角和聚焦模式:1)零视角或无限制型视角(即传统的全知叙述);2)内视角;3)第一人称外视角;4)第三人称外视角。本文认为,奥康纳在小说中广泛运用全知视角,并结合第三人称有限视角进行叙述,两种视角下看到的是更为全面细致的伦理风景。

(一)全知视角下的伦理视野

全知视角下,叙述者站在上帝的高度,居高临下的掌控着故事中的一切,故事发生的时间、空间,所有人物的命运。这样的视角下,叙述着知道读者不知道的一切,叙述者既可以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各种细节,也可以宏观上把握各个人物的想法,整个故事的走向。因此,作者的伦理观念能够得到准确的传达。

奥康纳在《好人难寻》中运用这样的视角,向读者展现着贝利一家人的人物性格特征和家庭伦理关系。老太太的独生子柏利,儿媳妇,几个孙子、孙女对于她都毫不尊重。老太太想去田纳西,对于她的意见,他们要么埋头不理,要么冷嘲热讽。小小年纪的朱恩·斯塔的口头禅是“给一百万,也不……”,两个小孩对于田纳西的评价就是“穷山恶水”“烂地方”。他们只贪图物质上的享受,信奉金钱。而主人公,表面上看她是个基督徒,总是把耶稣挂在嘴边,但实际行为已经暴露出她虚假信徒的真面目。这一家长幼无序,精神虚无的生活状态在全知视角下暴露无遗。同时,奥康纳也巧妙地运用这种视角向读者真实地再现美国南方的自然和社会风光,贝利一家人在途中的所见所闻让读者感受到场景的真实性,他们在叙述者再现的场景中,去观察、去感受。此时,读者对于叙述者是绝对信任的。而事实上,这种视角叙事的好处在于,读者不会受到不同伦理观念的困扰,在伦理判断上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也就更容易接收奥康纳要传达的伦理观念。

(二)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下的伦理视野

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是指,叙述者放弃自己的眼光而采用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的眼光来叙述。这样, 叙述声音与叙述眼光是分别存在于故事外的叙述者与故事内的聚焦人物这两个不同实体之中。如果说全知视角下,叙述者可以俯视一切,那么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就是从某个人物的眼光聚焦周围的一切。

《好人难寻》是通过祖母这个中心人物聚焦,在众多人物中,奥康纳重点关注的是她,她的言行和内心活动才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文本中有很多描述可以证明。比如,故事开头,奥康纳聚焦于她,读者便看到了她如何想尽办法劝儿子去田纳西游玩,儿子的无视让她只好去找“孩子妈”,从老太太的视角我们看到了“孩子妈”——“一个穿便裤的年轻女人…”。第二天一早,老太太安置黑色旅行袋,藏猫时,从她的叙述声音出发,细致地描写了她的心理活动。 旅途中,老太太还给孩子们讲述自己的少女时代,讲述自己的家乡,旅途中的见闻。“格格不入”出现之后,奥康纳又着重描写老太太对他的印象“她好像一直都认识他,但就是想不起他是谁…”。就连后文全家人被杀害的过程,奥康纳也只用了较少的篇幅去描写儿子柏利他们一家人的死亡,相反着重描写老太太和“格格不入”的交流,直至她被杀害。聚焦于老太太,但又是用第三人称叙述,读者既能够接触她的内心,又不用处于老太太的位置上思考问题。读者就很容易被奥康纳的伦理判断影响,接受她对于老太太这样一个自私让人有可怜又讨厌的角色,更加客观地理解她的“罪”,关注她的被救赎之路。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叙事伦理的角度切入,有助于读者们更好地领略文本独特的叙事结构、巧妙的叙事视角下的伦理风景,理解奥康纳作为一个南方女作家持有的宗教伦理观,要成为“好人”,需要宗教的救赎。

参考文献:

[1]Frye,Northrop.The Great Code: The Bible and Literature[M].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Ltd.

[2]弗兰纳里·奥康纳.好人难寻[M].当代美国短篇小说集[A].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5.

[3]申丹, 韩加明,王丽亚.英美小说叙事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新闻写作的叙事视角探讨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以微电影《调音师》为例谈中国微电影在叙事上的改进
海明威《在异乡》叙事视角赏析
电影《明日边缘》叙事动力解读
影像圆融:小议多元叙事视角的选择性后置
《西厢记》与《春香传》的叙事比较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