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隐士对比

2016-05-09 14:44高睿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7期
关键词:隐士对比陶渊明

摘 要:纵观中日两国文学史,都曾出现过不少隐士,他们在结庐隐居的同时不懈地进行着文学创作。中国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和日本中世时期的鸭长明分别是中日隐士文学的杰出代表,本文试从两者所处时代背景和自身经历来分析其各自隐遁的异同,以及他们的文学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隐士;陶渊明;鸭长明;对比

作者简介:高睿(1982-),女,陕西华阴人,西安文理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日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1

一、中国隐士陶渊明

隐士,顾名思义,隐逸之士。中国早在上古先秦时代就出现了隐士。老庄、孔子、东方朔、竹林七贤、陶渊明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隐士。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便是东晋时代的陶渊明,南朝文学批评家钟嵘在《诗品》中称陶渊明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

陶渊明是东晋著名的文学家、诗人、辞赋家。他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早年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却因“质性自然”,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过起了躬耕自足的归隐生活。他的诗文清新自然,《饮酒》《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

二、日本“隐者”鸭长明

在日语中,“隐者”即隐士,指在佛教思想“无常观”的影响下,脱离俗世,隐遁山野,修行佛道,从自然山水中寻求情趣生活的人。日本早在平安初期就出现过隐士,而日本“隐者文学”(又名“草庵文学”)真正被确立为文学形态是在中世(1192—160年,日本政治史上指日本镰仓室町时代,包括南北朝时代)。鸭长明是这一时期隐士文学的突出代表,被称为“日本中世隐士文学鼻祖”。

鸭长明是镰仓初期日本著名的和歌诗人和随笔作家。他生于神官世家,曾受后鸟羽上皇赏识,担任宫廷负责选定、创作和歌的官职,后遭他人排挤,于50岁时舍弃官禄、遁世出家,在日野外山结庐“方丈庵”,开始隐居生活。代表著作有《方丈记》《无名抄》《发心集》。其中最为世人所熟知的《方丈记》便是记录他在方丈庵隐居时的随笔。

三、两者归隐的相同点

陶渊明与鸭长明的归隐都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陶渊明所处的东晋末年,时局动荡,社会动乱,人民饱受灾难。当时门阀制度盛行,庶族寒门出生的人不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少壮时代的陶渊明也有一番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伟大抱负,虽然也曾出仕为官,不过是一些芝麻小官,不仅壮志无法施展,而且不得不在苟合取安降志辱身和官场人物周旋委蛇。最终,他下定决心避世归隐。

鸭长明所处的中世时期,日本国内政权更替、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民生凋敝。当时的人们都感受到了世事的无常,转而向佛教寻求内心的解脱,另一部分人则为了躲避战乱,选择归隐。一些文学家远离尘世,在寂寞山间结庐闲居,他们常常僧人装扮,一边过着隐居生活一边进行文学创作,他们对现世持否定悲观的态度,是思慕古代贵族社会的感伤诗人。鸭长明便是其中代表之一。除了政治原因,仕途失意也是鸭长明归隐的重要原因之一。鸭长明的和歌创作水平与厚实的汉文学修养和造诣,深得上皇赏识,被推荐出任下鸭神社神官,然而却因遭族人激烈反对而未能如愿,最终使他心灰意冷,决定遁世出家。

四、两者归隐的不同点

陶渊明的归隐与道家老庄思想对他的影响有关。陶渊明青少年时期接受儒家思想教育时,同时也受到道家思想的濡染。“质性自然”“性刚才拙”的人生态度,以及诗文中所表现出的淡薄任真,以求精神之适意的主张,显然具有道家老庄思想的鲜明特色。

而鸭长明的遁世则主要受到日本佛教“无常观”思想的影响。首先鸭长明自身生于神官世家,父亲曾任京都下鸭神社的神官,佛教思想的影响毋庸多说。他的代表作《方丈记》,开篇便以流水,泡沫来比拟世间万象,指出一切事物的生成灭忙,都在瞬息变幻间,体现出了日本人精神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无常观”思想。

二者归隐后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也存在着不同。虽然他们在歌文中都有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描述,而陶渊明的隐居并非完全的出世,他仍关心人民疾苦,对劳动人民的贫寒生活以及仕途黑暗虚伪在他的田园诗中多有反映。他开创的田园诗体,为中国文学增添了一种新的题材,对后世文人的生活、思想及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鸭长明归隐后所作的《方丈记》主要回忆自己的生平际遇、叙述天地巨变、感叹人世无常。此书中贯穿始终的无常思想,不仅引起了日本人民长久的共鸣,而且对日本的文学、历史、思想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结语:

陶渊明和鸭长明是中日两国隐逸文学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都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从两者的归隐原因、隐居形式以及文学作品所体现出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对比。二人的归隐与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割裂不开的联系。然而陶渊明的归隐主要是社会政治、仕途不顺、个人性格等因素所致。鸭长明的隐遁中,佛教的无常观起着相当大的支配作用。从文学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来看,陶渊明的田园诗中除了有对政治黑暗的抨击,也有对劳动人民的体恤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讴歌,而鸭长明的作品中处处体现着佛教的因果宿命论,整部书充斥着一种厌世悲观的思想。

参考文献:

[1]吉田兼好,鸭长明著;王新禧译.徒然草方丈记.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

[2]陆晚霞.日本遁世文学的研究—中世知识人的思想与文章表现.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

[3]刘德润.小仓百人一首—日本古典和歌赏析.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隐士对比陶渊明
你好,陶渊明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陶渊明:永恒话题与多元解读
《陶渊明 饮酒》
隐士的文艺范儿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
不为五斗米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