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平淡之美

2016-05-09 14:14吴玲玲
青年文学家 2015年29期
关键词:文字

吴玲玲

摘 要:基于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对文字的精辟见解,本文深入论述了平淡的文字虽没有辞藻华丽的形式之美,却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严密的内在逻辑。因此,文字能以平淡朴实和通俗易懂来体现其无穷的魅力,就像平凡的人生中不缺少伟大一样。

关键词:文字;平淡之美;形式与内容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9-0-01

在评论文章语言特点时,我们经常会把平淡和无奇放在一起。意在说,这篇文章太单调,枯燥无味。正所谓看山喜不平吧。然而,他们哪里知道文字的平淡和枯燥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记得林语堂先生曾说过:“论文字,要知味”[1]。平淡最可爱却也最难。因为平淡离肤浅只有寸步之遥。若是没有扎实功底的,不能以思想和丰富的内容填充,那么读起这些平淡的文字来则味同嚼蜡。至今仍清晰地记得林先生用了一个很恰当、很到位的比喻(暂且把它看作比喻),他说:“好的作家犹如杨贵妃之妹,即使不涂脂抹粉也可以去面见唐明皇,而后宫的其他佳丽则皆须浓妆艳抹的装饰一番方可”[2]。

后来,我把这一比喻讲给我的学生。而我的学生听了之后却好奇地问:杨贵妃的妹妹真有那么美吗?她叫什么名字啊?他们问的问题令我啼笑皆非。毕竟才初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我的语话还不能完全消化。即使记住了,也只是一知半解而已。这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什么年龄该学什么知识,什么阶段该做什么事。因为一个人的阅历才是同化知识的关键。若让你在上小学和初中时代去深刻理解鲁迅的文章,这应该是一个较难的任务。至少对我来说,是很难的。当时,只觉他的文字较晦涩,说的事情似乎很平常和琐碎,未曾想这一事件中竟会隐藏着这样一个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生的阅历也不断丰富着,如今去读鲁迅先生的文章却是另一种体会。因此,人们常说好书常读常新,大概就是这个道理。

那么,何为好书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任何事物都应有一个普通的审美观,否则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无法对事情做出个是非曲直的判断来。依我拙见,人们把好文章大致分两种。一种是以形式取胜。这种文章辞藻华丽,形式非常之美观,对仗很工整,连平仄都非常严格。其文体产生于魏晋,兴盛于南北朝,我们称之为骈文。“骈”顾名思义有两马齐驾并进之义,也就是要求文章形式要工整美观。乍一看光彩四溢,然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因此,其内容却稍逊色,而且似乎也难逃闲人吟风颂月之嫌疑。直今晚唐,韩柳二人便执笔伐骈文之不足,倡导复古,成为古文运动的将领,提出“文以载道”之说。自此,以形式为审美标准告一段落。

另一种是以内容充实取胜。这些文字看似平淡朴实,通俗易懂。读后却发人深思,令人感动不已。其中首推经历不衰的《诗经》,现代作品也不乏其数,如朱自清的《背影》,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等。记得曾听一位一面之缘的汉语言学家雷先生说过,他很羡慕那些用平淡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或叙述人生的作家,然等自己去写时,又总是会删去,因为他总觉得这些文字不足以表达他心情的三分之一。于是,他不得不苦思冥想一些带有修辞的语句来点缀其文。相信这种经历我们都曾有过。究其根本,是我们对文字的运用还不能达到信手拈来,更不用说炉火纯青的地步。因此,林语堂先生对文字平淡的理解最为透彻。

当然,若文章能够使形式和内容皆佳者,此为文中精品之精品,是不可多见的,比如王勃的《滕王阁序》。纵观后来,为滕王阁作序之人几乎没有,因为世间只有一个王勃。后人看了,只能望尘莫及。这不由的使我想起了西晋史学家陈寿和夏侯湛的故事。当时夏侯湛已作《魏书》,后来看到陈寿写的《三国志》,便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因为他觉得《三国志》已写得相当完美了。对于红楼梦的续写亦如此。已有很多的红学研究者认为高鄂的后四十回有狗尾续貂迹象。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就曾说:“红楼梦应该只指曹雪芹的八十回,后面高鄂的四十回应该取名为红楼梦续集”[3]。所以,红楼梦被誉为中国小说的巅峰之作是当之无愧的。只是此种文字当真是不可多得,可遇不可求。

做人,平淡中见真感情,平凡中见伟大。文字亦如此,平淡却很美!

参考文献:

[1]林语堂. 论语堂散文[M]. 杭州: 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0: P191.

[2]林语堂. 生活的艺术[M]. 长沙: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12: P323.

[3]刘心武.刘心武点评红楼梦[M]. 北京: 团结出版社, 2006: P127.

猜你喜欢
文字
The windmill trend
文字的前世今生
品读文字 享受阅读
热爱与坚持
当我在文字中投宿
打乱的文字
梦中的文字
梦中的文字
文字中流淌的爱
将心折叠在文字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