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长江
摘 要:《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作家瑟夫·海勒“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自《第二十二条军规》问世以来,国内外许多评论家从其作品的小说结构、叙事技巧、象征意义及小说主题等多方面进行解析。《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创作背景的小说,战争中所充斥的死亡贯穿着小说的始终。本文基于创伤研究的有关理论,通过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约塞连及作者约瑟夫·海勒的创伤表现及治愈创伤的方式,反映战争的残酷及其对于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创伤。
关键词:《第二十二条军规》;创伤;约瑟夫·海勒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05-0-02
约瑟夫·海勒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时期重要的小说家之一,《第二十二条军规》是其成名之作。约瑟夫·海勒在很多访谈及回忆录中拒绝承认小说是以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经历为创作背景,读者仍可在主人公约塞连的身上捕捉到作者海勒的身影。约瑟夫·海勒于1942年高中毕业岁后参加美国空军,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B-25轰炸机的投弹手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参加了六十次飞行。参加美国空军时约瑟夫·海勒是抱着为祖国效力,维护和平的光荣使命去参加战斗,但他在多次执行轰炸任务时亲身经历的恐怖景象让这名士兵逐渐看到了战争的恐怖、血腥和杀戮,也让他清醒的认识到了战争给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巨大创伤。
一、战争创伤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的体现
创伤来源于希腊语,本意是外力袭击对人体所造成的物理性伤害。现代创伤的含义也包含了对于心理造成的伤害。当代创伤理论专家凯西克鲁斯定义创伤为:“出乎意料的难以承受的暴力事件,或是对当时无法理解但日后不断以闪回,梦魇或其他不断重复的方式进行回顾的事件的反应[1]。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创伤是由创伤情境作用于创伤主体,经由条件过滤选择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持久的、难以摆脱的痛苦反应,并提出创伤事件在个体心理反应上的“延迟”与“重复。”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针对退伍老兵和参战士兵的战争创伤,精神病学方面的专家已经意识到战争对于士兵所造成的精神失常源于心理创伤,并开始探究用科学治疗方法代替道德训诫和法律惩罚[2]。在小说《第二十二条军规》中主人公约塞连是仅存的战争的幸存者之一,在亲眼目睹了身边的战友相继死亡的同时,约塞连对于死亡充满了极大的恐惧,害怕继续接受飞行任务,这也是约塞连想方设法装病躲在医院的原因。然而让约塞连真正受到创伤的事件是小说人物是斯诺登的死亡。当斯诺登的鲜血溅在约塞连的身上的时候,约塞连的心理受到了巨大的重创,也使他决心不再参加飞行任务,并决定逃亡瑞典。作者约瑟夫·海勒在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时结合了他本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经历。在阿维尼翁执行飞行任务时,他所在的空军部队收到了来自敌军地面炮火的猛烈攻击,数架飞机被敌人炮火击中。当执行完飞行任务准备返航时出现险情。约瑟夫·海勒在他的自传《现在和过去》中曾经这样描述了当时的情景:“当时飞机的尾部似乎裂开:我们在下降……我完全相信了自己的生命会结束,除了恐惧,我什么也做不了。当我恢复了平衡并能移动之后,我听到耳机里最不自然和和谐的声音:寂静”。[3]当飞机恢复平衡后,海勒爬到飞机尾部看到的正像他在书中描述的那样:从那个裂开的伤口里——那些疹人的肌肉组织仍在抽搐着、跳动着——殷红的鲜血不停地往外涌。透过这些,他看到的是不是一根黏糊糊的骨管呢——鲜血就像房檐上融化的雪水那样分成许多细流往外流淌[4]。这些恐怖的景象使海勒对战争有了更透彻的认识,也使得战争创伤在海勒的精神里面留下的烙印更加深刻。他把自己所体验到的战争创伤情感寄托在小说主人公约塞连的刻画当中。
全书中作者在多个篇章中提及了斯诺登的死,但他对于斯诺登的死亡的描述在约塞连的头脑中的印象是由模糊逐渐转向清晰。直至最后斯诺登死亡的残酷镜头清晰的展现在约塞连的面前。作者采用这样的描述手法是有意识地向读者展现约瑟连的意识变化。斯诺登的死给约瑟连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创伤,而这种创伤也是他不愿去回想而又无法在头脑中完全抹灭的。约瑟连对于斯诺登的死的记忆断续而模糊,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正是他对这段记忆既无法回忆也无法忘却,根本的原因是战争对于他所造成的巨大创伤。
二、创伤复原
多米尼克·卡拉普拉曾在思考二战中犹太人遭遇大屠杀的时候提及:“一个人遭遇到这样的历史事件,由此带来的创伤和重演创伤的冲动可能永远也不会被完全克服,但通过讲述,这些创伤可能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平复”。在他看来对于造成创伤事件的重述会给创伤受害者的治疗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创伤受害者能够清楚地回忆或讲述过去的创伤事件,他才能从心理上真正的抗拒创伤给他带来的心理伤害。
在《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约塞连的创伤复原并没有直接采用讲述的方式,而是由作者海勒对于约塞连的心理变化进行描述的过程中体现出来。当约塞连看到病房里裹满白纱的士兵,他对战争产生恐惧。最初装病躲在医院逃避飞行任务,即使不得不执行飞行任务约塞连也是毫无斗志,乱扔一气,这是他逃避死亡的真实表现。他时刻担心有人试图合谋杀害他,使他终日生活在恐惧之中,这种恐惧归其根本是战争带给他的恐惧。在最后因为第二十二条军规而使其无法逃离战争,返回国家的时候,他终于作出决定逃亡瑞典。而在他而言,“我并没有逃离我的职责,我正冲着他跑过去呢。为了救自己的姓名而逃走,这根本算不上消极。”这不是逃亡,而是对于新生活的大胆的追求。然而,真正让约塞连鼓足勇气决定逃亡的却是他对于战友斯诺登死亡过程最后清晰的回忆。很多评论家认为死亡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题,贯穿整部小说的始终。在众多死去的小说人物中,战友斯诺登的死亡对于约塞连人生命运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小说对于斯诺登的描述最初只是他和约塞连的简单的几句交谈,随后,约塞连模糊的勾勒出事件的轮廓,在随后的描述中越来越多的具体的情景浮现在他的脑海中。正是约塞连对于斯诺登死亡的由模糊逐渐转向清晰的回忆使他看清了战争的实质,从心理上接受了战争的残酷性并最终作出决定寻求新生活的决定。
作者海勒亲身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执行过60次的飞行任务,由最初的为祖国战斗到最后的逃离战争,海勒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而造成这一巨大心理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战争对于海勒造成的心理创伤及海勒对于战争本质的清楚认识。战争结束后遗留在海勒头脑中中的回忆却使他深陷痛苦之中。创伤不会自己治愈,是需要通过努力才能走出创伤,而说出创伤是治愈创伤的关键一步。
弗洛伊德说过治疗创伤要迫使创伤受害者回忆并尽量避免重复。在创作《第二十二条军规》时,对于战争的每一段回忆都是海勒在进行自我创伤治愈的努力。创作最终让他清晰的回忆了战争,让他真正的在精神上战胜了对于战争的恐惧。
结语
约瑟夫·海勒以其自身的战争经历为创作蓝本,成功运用黑色幽默塑造了反英雄任务约塞连的形象,通过描绘主人公约塞连成功治愈创伤的艰难历程,治愈了自身的战争创伤,同时也为世人留下了一部不朽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1]Caruth. C.(1996). Unclaimed Experience: Trauma, Narrative and History [M].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陶家俊. 创伤[J]. 外国文学, 2001.
[3]Heller. Joseph. Now and Then: From Coney Island to Here[M].New York: Alfred A. Knopt. 1998.
[4]约瑟夫·海勒. 第二十二条军规. 扬恝,程爱民,邹慧玲译. [M]. 南京: 译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