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的战略价值

2016-05-09 16:25王爱国
重庆行政 2016年2期
关键词:农村金融城镇化供给

王爱国

金融生态最早由周小川(2004)提出,主要是指金融运行的外部环境和基础条件[1],包括政治、社会、文化、意识形态、体制条件、政策约束、微观基础、法律法规、传统习惯等[2],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农村金融生态由此演绎而来,是金融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3]。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主要矛盾就是农业经营主体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与落后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农民“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普遍存在。由于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作用环境的缺失,我国农村普遍存在“市场机制抑制”和“宏观调控失范”(包括现代宏观调控理念与方式的欠缺和计划经济体制思维与手段的残留)现象[4]。战略价值通常是指一个组织实施战略管理给组织自身和利益相关者创造的价值[5]。对于国家而言,优化农村金融生态有助于解决我国农村金融供需矛盾,服务于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和供给侧改革等战略,从而有效遏制经济下行。

一、找准点:优化农村金融生态促进精准扶贫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所在。从建国至今,农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多数农民生活水平仍远低于城市居民,因此国家有责任改善农民生活。根据相关部门公布数据,至2014 年末我国还有7000万余贫困人口,其中绝大多数分布在农村地区。十八大以来,中央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2015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出台,要求确保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精准扶贫成为《决定》的突出要义,这就从金融角度给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经济选择、更大的发展舞台和更好的生活愿景。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具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据有关专家测算,我国农业总产值每增长1%,需要农业贷款增长2.2%[6]。逆向思考便会得出,如果农村金融能有效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将平添更大动力,就可以使农民的生活水平更富足,有效完成精准扶贫工作。

有学者利用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多年统计数据,实证研究分析了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效率、结构与农村金融资源分布密度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认为农村金融机构贷存比率的提高和每万人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数量的增加对农民收入的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7]。2007年12月20日,为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此后,四川、青海、甘肃、内蒙古、吉林、湖北等地陆续开始了农村金融试点改革。此次《决定》更是指出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分别设立扶贫金融事业部,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宁夏自治区盐池县的妇女小额信贷项目以广大农村妇女为主要贷款对象,被称为金融扶贫“盐池模式”,坚持公益性质并以扶持贫困地区农村妇女脱贫致富为宗旨,取得较大成效同时得到了社会认可,实现了成功运作[8]。农村扶贫开发仅靠政府投入难免不足,必须靠金融手段撬动更多资金。

二、理顺线: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助力新型城镇化

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解决好人的问题又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新型城镇化不仅需要推进农业人口向城市居民转移和落户,促进大量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而且也要逐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大量驻留农民的生活水平。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但由于多方面原因使得农村金融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还没有形成共促发展的良性互动,中西部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面临严重的金融约束,金融支持城镇化效率低下[9,10]。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业从业人口将逐步减少,农业生产规模相应就会适当增大,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本的瓶颈必然显现,完善和优化农村金融生态是根本出路。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创新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统筹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作用,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 新常态下 “三农” 业务发展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中国农业银行江苏省分行在2015 年启动深耕“三农”信贷服务,根据地区特色、一行一策,推动“三农”业务发展迈上新台阶,有效地推动了南京新型城镇化的持续、健康推进[11]。市场配置资源,实际上主要就是劳动力和土地资源的市场配置。未来在内陆地区,特别是西部正在围绕省会以及一两个重要城市形成线状甚至网状城市带。在这个过程中,农业人口大量转入非农部门,于是劳动生产率得到有效提高。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任务,农用土地的流转试点现在已经开始,还有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以及国有土地在同样用途管制的情况下同等入市等也在选一些地区做试点。这些全部推开后,劳动力和土地就可以更多的由市场来配置。在农村几百亩上千亩的大户就有可能越来越多,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民劳动效率和农业生产力,助推新型城镇化。

三、拓展面:优化农村金融生态改善供给侧改革

经济学上常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有失偏颇的,三者仅注重了需求侧拉动经济的重要作用,而没有关注供给侧的主导作用。关于供给侧改革的含义,简而言之,就是指在生产者一方进行调整,寻求进行满足于需求方偏好而进行生产的改革。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将是越来越体现个性化的需求,“私人定制”将遍及经济生活的每个角落。不能再像过去一些年来生产方只注重上规模增产量而忽略市场需求的粗放式野蛮扩张。资本是财富源泉之一,而中国作为全世界资本最多的国家,利率水平却最高,中小企业私募债利率高达14~15%。资本抑制和金融抑制是主要原因,如果融资成本太高会影响供给,而降低融资成本和降低税费才能提高有效供给。作为新供给主义“学说”的两位最早提出者,滕泰在《新供给主义宣言》中提出“淡化总需求管理,从供给侧推动改革”的宏观政策主张;贾康在《新供给:经济学的中国创新》中强调了以供给侧发力破解中国发展中的矛盾凸显与瓶颈以对接现代化“中国梦”的观点[12]。由此,农村金融的供给侧改革应运而生。

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是供给侧四大要素,农村经济就是农业劳动力借助金融资本和技术创新在农业用地上开展的经营活动。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导致农村从业人口急剧减少,出现大量撂荒土地。伴随国家调整政策,通过土地流转形成了大量拥有较大面积土地的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流转看似已经为解决撂荒问题找准出路,但是我国“剪刀差”造成的农业长期弱势,使得大多数农业经营主体流转土地后没有富余资金用于扩大经营和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供给侧资本要素——农村金融生态优化,为农业发展融资提供便利和优惠,就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不二选择。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称化解产能过剩、降低企业成本、消化地产库存和防范金融风险是最为关键的四个“歼灭战”,供给侧改革必须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四条主线上推进。土地制度改革的目标是要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农村金融则主要作用也是为二者提供便利。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改革也就是要求金融机构自身顺应农村社会和农民需要的特点开展与之相适应能匹配的金融业务。农村金融环境与城市不同,当前阶段的中国农村还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农户和农民的经济行为并不是纯经济人的方式,因此农村金融机构要主动适应农村的文化传统,开发出的金融产品要契合农村经济的运营机制,完善和优化农村金融的供给侧改革。

四、强健体: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

在特定国家或地区某个发展阶段,有效劳动人口数量下降,需要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才能推动经济增长,否则工资增长长期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就会带来通货膨胀或“滞胀”。根据有关部门数据,2014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的占比是10.1%,这个比例超过10%就意味着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经济现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期、经济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再加上的老龄化问题来袭,经济下行压力陡增。人口红利、城镇化、资本和资源的投入,以及技术和制度的创新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的动力。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在“三期叠加”压力下不断下行,实体经济严重资本供给短缺以及被显著抬高的融资成本才是主要原因[12]。人口政策以及技术和制度的创新的效果较慢,新型城镇化政策导向也已确定,因此从资本的投入,特别是降低融资成本提高融资效率角度做出快速反应成为有效遏制经济下行的重要抓手。

当前我国的农业生产注重财政补贴,而忽视了对涉农金融生态的培育,导致现行农业政策缺乏激励和竞争,形成了“懒农效应”(主要是指农民依赖于政府的资金补贴而疏于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和积极融资以提高生产率的经济行为)。在经济下行阶段,再加之农业生产的弱质性(收入不确定性、投资的长期性、收益低、风险大等),农业信贷占全部贷款余额的比例逐年下降,农业信贷投放受到限制,市场进一步萎缩,直接影响农业投入[1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增速下滑的关口,农业特别是粮食作物产量的稳定就显得更为重要。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是根本措施,而目前我国农村金融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显然不够,农村金融的门槛对农业经营者而言明显偏高,大量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急需发展资金而无处寻得,“贷款难、贷款贵”成为当前制约我国农业生产提高效率的主要障碍。因此必须优化农村金融生态,增大农业资金投入力度,促进农业稳定和可持续的增长,为我国国民经济换挡提速打好基础,为产业结构升级赢得主动、提供保障。

在全面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之下,我们同时面临精准扶贫、新型城镇化和供给侧改革三方面的战略任务,需要积极应对全国经济在世界经济萎靡同期出现的经济下行压力。我国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方面已取得了巨大进步,但是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制度革新、机构设置、网点分布、供给不足、市场混乱等。为此,需要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改革措施,继续推动农村金融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在充分活跃现有金融市场体制的同时,依法扩大农村民间金融行为空间,拓展农村产权抵押范围,逐步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创新农村金融产品供给,形成农业资源、农村资产向农民资本转化的金融通道,全面改善农村金融观念和金融生态,持续快速增大农民融资需求的有效供给,实现优化农村金融生态战略价值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周小川.完善法律制度,改进金融生态[N].金融时报,2004-12-07.

[2]王松奇.充分认识金融生态建设的重要性[N].金融时报,2005-08-23.

[3]金运,韩喜平.中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改进研究[J].商业研究,2014(12):14-21.

[4]刘广明.农村商业性金融改革的路径选择[J].经济法论坛,2010(00):358-369.

[5]李福海.战略管理学[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6]王家传,刘廷伟,梁希震.现代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与创新研究[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58-62.

[7]李明贤,叶慧敏.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实证研究[J].江西财政大学学报,2014(4):88-97.

[8]公衍勇.关于精准扶贫的研究综述[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5,32(3):75-78.

[9]朱建华,周彦伶,刘卫柏.欠发达地区农村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4):9-11,15.

[10]伍艳.西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支持[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2):126-129.

[11]徐景.新常态下“三农”业务发展浅析[J].现代金融,2015(7):53-55.

[12]乔欣.硬币的另一面——供给——“新供给主义经济学”在中国[J].新理财(政府理财),2015(5):22-26.

[13]程丹,杨宇庭,李富忠.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对农业投入的影响研究[J].北方经贸,2015(3):10-12.

作 者:重庆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博士

责任编辑:张 波

猜你喜欢
农村金融城镇化供给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研究》征稿启事
农村金融要多些“乡土味”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农村金融扶贫 脱贫要“精准”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