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东南地区生态产业化发展研究

2016-05-09 17:21张月芳
重庆行政 2016年2期
关键词:东南地区产业化生态

张月芳

在党的十八大“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号召下,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上将重庆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域。其中,渝东南地区被定位为生态保护发展区,定位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与重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武陵山绿色经济发展高地、重要生态屏障、生态民俗文化旅游带和扶贫开发示范区”,继而,渝东南武陵山区被纳入首批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着力生态文明建设。渝东南地区如何在完成保护生态这个重要任务的同时,及早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这是建设好生态保护发展区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渝东南地区生态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生态产业化是发展生态经济的具体路径。生态经济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的范围之内,通过改变生产、消费方式,挖掘资源潜力,发展高效生态产业,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统一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生态产业化,也可以称为“生态资源产业化”,是在生态环境比较好的地区,将生态环境中的生态资源转变成生态资本,生产出生态产品,将其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生态产业发展优势的一种发展模式。

(一)生态产业化,是渝东南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目标、攻坚克难必须贯彻的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是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并且形成了绿色发展的理论框架,表现了中国走绿色发展这条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决心,那么关键就是将绿色发展深入到现实发展中,那就是发展生态经济,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道路,这对于在产业项目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资金筹集、人口梯度转移和人才聚集方面有很大困难的渝东南地区更是一条必走之路。

(二)生态产业化,是渝东南地区守护重要生态屏障的必然选择

渝东南地区所在的武陵山片区是长江流域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必须加强对其山、水、林、田、湖的保护。而渝东南地区尚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的初期,经济发展方式粗放,加上生态保护发展区本就具有敏感的生态脆弱性,将加重对生态环境的压力,是整个生态保护发展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最大阻碍。生态经济产业化的发展方式,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方式,具体途径是循环经济,整个资源流动的过程不会对自然生态系统产生很大的破坏,有利于守护生态保护发展区这个重要的生态屏障。

(三)生态产业化,是渝东南地区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必要保障

渝东南地区内贫困地区集中成片,所包括的一区五县全部是国家级贫困县,几乎占到整个重庆市国家级贫困县一半,经济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文明的薄弱更制约到精神文明、生态文明等建设,这对2020年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极其不利的。生态产业化的发展模式利用的是区域内占有比较优势的生态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成本低、效益高,保障增收和就业,是最为快速、有效、可持续的扶贫脱贫路径,能够保障这六个区县在“十三五”期间早日脱贫摘帽,打赢扶贫攻坚战。

二、渝东南地区生态产业化发展现状

渝东南地处四川盆地东南部大娄山和武陵山两大山系交汇的盆缘山地,包括重庆市的一区五县,黔江区和石柱、彭水、酉阳、秀山及武隆县。之所以被划分为生态保护发展区以及获批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正是因为这里山青水绿,生态怡人,底蕴丰厚,民风淳朴,是大自然神奇之所在,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先天优势和发展后劲。

(一)渝东南地区生态资源概况

1.生态资源丰富。2014年,渝东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49.4%,较全市的平均水平43.1%高出8.3个百分点,也被公认为全市生态环境最好的区域,俗称“重庆之肺”。整个生态保护发展区自然景观奇特,矿产资源、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动植物种类繁多,旅游资源优势非常突出。截至2015年10月,全市7个5A级国家景区中,渝东南地区共占2个。2015年11月,由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举办的寻找重庆市“最美森林氧吧”活动中,评选出来的首批10个重庆市“最美森林氧吧”中,渝东南地区占了4个,分别是,彭水县摩围山景区、酉阳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黔江区国家森林公园和武隆县火炉镇万峰村;10个重庆市“最美森林氧吧”提名单位中,石柱黄水国家森林公园和秀山大溪国家湿地公园入选。其中,酉阳桃花源国家森林公园空气负离子浓度均值为1533个/cm3,达到一级标准;石柱黄水国家森林公园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2%。这些生态资源为渝东南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基础。

2.生态脆弱性明显。渝东南地区属于乌江流域下游地区和武陵山区,山多地少,地质条件较为复杂,自然灾害较为频繁,喀斯特地貌给其带来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同时,是其地貌本身的脆弱性。一是石漠化问题严重,土地浪费面积大,渝东南地区是全国石漠化严重发生的地区,2012年,渝东南地区石漠化土地的面积达37万公顷,彭水、酉阳和秀山等大部分地区都是受害地区。二是水土流失问题突出,山地地貌加上分布不均的雨水,石漠化的严重,以及许多森林植被的人为破坏,本就敏感的生态系统严重弱化;三是水污染问题形势严峻,过去一心追求经济增长的粗放型发展方式产生的城镇工业废水,未经处理的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流,加上船舶污染和农药化肥污染,造成水污染,继而引起土壤污染等污染并发症,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生产生活。脆弱的生态环境是渝东南地区发展生态经济需要应对的一大挑战。

(二)渝东南地区经济发展概况

1.经济总量偏低。渝东南地处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是全国18个贫困连片区之一,受自然条件、历史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整个区域城镇功能不完善,发展水平比较低,是全市经济最为落后的区域。表1是2013和2014年重庆划分为五大功能区之后各功能区的经济总量,从中可以看出,渝东南地区是经济总量最低的区域,而且与其他功能区域的差距相当大。

表1 2013、2014年重庆五大功能区域地区生产总值

数据来源:重庆统计信息网

2.产业结构仍需优化。由图1和图1可以看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三次产业结构是“二三一”的格局,而全市的三次产业结构已经成功转型为“三二一”。重庆五大功能区划分之后,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利用生态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业等,2014年,渝东南地区第三产业比重首次突破40%,第一产业的比重下降到15%以下,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最大,所以,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一段时间内仍然比较大,还需要增加第三产业的比重,将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到“三二一”,全面发展绿色经济。

图1 2013年渝东南地区三次产业比重

图2 2014年渝东南地区三次产业比重

数据来源:根据重庆统计信息网五大功能区域数据整理所得

三、渝东南地区生态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创新思维模式和发展方式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是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重中之重的任务。在思想上,要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改变牺牲生态环境发展经济的思维方式,将生态文明价值观作为指引其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走出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保护好绿色美丽渝东南。在行动上,要将生态涵养发展观的教育普及到全民,进而体现在生活、生产的每一个细节中。政府、学校、企业和社区等组织单位应积极配合倡导生态文明发展观,人人参与,从小事做起,清洁生产,低碳生活,为建设美丽家园贡献应有之力,实现个人价值和集体价值。

(二)强化政府规划指引,完善生态产业化发展机制

生态保护发展区的生态产业化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规范化管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是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要更好地利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等有效而又不影响市场经济秩序的方式服务于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制度建设方面,要将生态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目标、指标和任务以及措施纳入区域总体规划之中,以确保其执行性。在生态资源充分发展的基础上,制定生态产品的交易机制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生态产品的交易市场,逐步扩大生态产品交易试点和范围,充分利用碳排放交易市场和水权交易市场,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高效配置作用,大力提高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从而实现生态与经济的耦合发展和良性循环。

(三)差异化产业发展模式,打造特色生态产业集群

一是打造生态保护发展区特色精品生态农业,夯实产业基础。提高农业生产技术,引进最新生态科技成果,逐步试点并推广运用,形成具有本土特色的农业品牌;拓展农业产业链,通过新技术的研发和运用,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并充分运用每个生产阶段产生的“废物”,循环运用或加工成其他产品;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园,形成若干个有影响力的融生产、生活、生态和科、教、文、卫等于一体的现代化高效生态农业园,促进生态农业规模化发展。

二是培育和发展现代绿色生态工业,增强生态保护发展区经济发展实力。应用互联网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以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绿色产业,形成高新技术生态工业园,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益的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三是发展特色民俗生态旅游业,扩展经济发展空间。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通过发展生态旅游业可以带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等各方面的绿色发展,通过农业生产技术、工业生产技术与社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之间的相互耦合。

(四)绿色化评价考核体系,保障生态产业化良好发展

传统的线性经济发展模式下,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出现了严重不协调的局面,究其根本原因是经济发展模式完全排除了生态环境成本。生态文明时代的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必须将环境与资源一起,用价值衡量,建立资源环境的产权制度,利用经济和法律杠杆保护和发展环境,把社会产品生产所需的经济成本和生态环境成本同时纳入商品和服务市场价值体系中,使生态环境成本内在化以达到最小的生态代价,真正实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建立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的专门评价体系,融入资源消耗、环境损害和生态效益,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等能强烈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和环境保护制度等在生态保护发展区必须严格执行,并制定最严格的监督机制。健全生态环境质量评估、生态环境政策评估、生态环境工作质量评估和生态环境的经济竞争力评估的评估大体系,与政绩考核机制相结合,将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落实到各层组织和每个人身上。

本文系重庆市研究生创新项目“渝东南地区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发展路径研究”编号CYS15241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孟蟩蕾,朝克.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J].学术探索,2015.06.

[2]王淑新,胡仪元,唐萍萍.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以秦巴汉水生态旅游圈为例[J].生态经济,2015.08.

[3]涂颖清.新时期产业集群生态化发展与提升新思考——以江西为例[J].企业经济,2014.01.

[4]梁旖轩,王全权.我国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现状及策略分析[J].经济视野,2014.01.

[5]谢丽,徐波.基于产业生态化视角的生态文明建设路径思考[J].金融经济,2013.22.

作 者:中共重庆市委党校经济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宋英俊

猜你喜欢
东南地区产业化生态
第18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高一)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生态养生”娱晚年
第16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第17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第15届中国东南地区数学奥林匹克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