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慧虹
最近了解了点滴关于项目管理的知识,忽然觉得,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管理读书,或许,在当今这个认真读书几成奢望的时代,更易于把准方向、提高效率、善始善终、读得其所。
项目一旦启动,首先面临的是要做好规划。读书何尝不需要规划?然而,事实是,现在有太多的人读书走向了两个极端,要么根本没有规划,从来不曾考虑自己究竟要读什么样的书,要利用什么样的时间来读书;要么规划得过于急功近利,抓住一切时间,只读与自身工作、学习息息相关的书。由于没有读书规划,也就读得“踉踉跄跄”、深一脚浅一脚,时光流逝,你却依然站在原点,一脸茫然;而由于规划得太精明,你纵然成就为一枚钢钉,终究成不了“丁”字形人才,通体光辉未免暗淡不少。项目管理中,规划往往并非一次性完成,而是渐进明细,反复修正,不断完善。读书需要规划,读书的规划也应当随着个人阅历、处境等,及时做出调整,以使读书在内容、时间上契合自身当前状态,用规划后的读书生活助己拨开现实的迷雾,进而不断体味读书的力量与乐趣。
项目管理涉及事业环境因素、组织过程资产。事业环境因素是不可选择的客观条件,如组织环境、组织流程要求等;组织过程资产则是可以选择性使用的案例、数据、经验与教训,等等。正确的态度,是应该尊重事业环境因素,积累组织过程资产,读书亦当如此。无论读书的客观条件恶劣还是优越,无端抱怨抑或沾沾自喜,既于事无补也甚为危险。遥想以往读书不便年代,许多知识青年纵在穷山恶水之间也欣然挑灯夜读;而看看时下,物质与文化消费条件大大改善了,相当多的人却终日沉溺于灯红酒绿,迷失于网络碎片信息。不仅如此,即便目前,不同的人所面临的读书环境也不相同。有句话说得好,“得之淡然,失之坦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不管置身于怎样的读书环境,不妨以“四然”心态平衡自我、引领行动,并且,读书当中注意及时总结得失,瞄准目标的同时也随时关注过程,努力使自己善读书、读好书。
某个项目在执行阶段,常会有一些意外事件来干扰驱动项目方进行项目变更。项目管理中,变更是个贬义词,毕竟项目是个系统性工程,变更容易导致风险。如果把读书看作一个项目,最好也不要轻易变更你的计划,当你打定主意只接受最好的时,你通常就会得到最好的。现在这个社会,读书面临的诱惑实在太多了,升官、发财、出名是诱惑,网络、娱乐、休闲是诱惑,种种诱惑“软硬兼施”,逼迫你变更乃至放弃当初雄心勃勃确定的美好读书计划,于是,有的人面对现实妥协了,成了滚滚红尘中的随波逐流者;可也有的人不改初心严格管理自我,诱惑面前始终不坠青云之志,这样的人经历时光的淘洗,总不免令人刮目相看。
项目管理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团队成员之间的冲突,冲突未必就是坏事。套用到读书来看,读书也会面临冲突。一本书,有的人会爱不释手奉为神明,有的人则嗤之以鼻死活读不下去;有些时候,双方甚至为表达各自观点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争得不可开交。此情此状,常会遇到,这不奇怪。教育背景、社会阅历、性格爱好等因素使然,许多人的读书口味并不相同,因此,在书籍内容质量判断上存在分歧,完全可能。可面对这种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莫衷一是情形,究竟该听从哪一方,读还是不读争执漩涡中的书?对之,没有标准答案,不过,读或不读的选择中,体现着一个人的读书价值取向,而如此争执旁观得多了,聪明的读者或可找到某种规律,借以改善自身阅读。
项目管理不能不牵涉到风险的识别与规避。在企业,风险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利润率的高低;而对于读书,有效把控风险则往往预示着良好效果的显现。读书的风险来自哪里?它可能来自于阅读态度,是尽信还是质疑;可能来自于阅读内容,是不着边际地读还是有所侧重地读;还可能来自于阅读时间,是读得昏天黑地还是坚持适可而止……不同的选择带来不同的效果,不同的选择也对应着一定的风险。风险防控的理想状态,是知行合一,把不确定性的风险变为确定性的安全保障;规避不适宜的读书选择带给自身的不良效应,需要你做个有心人,善于总结反省与学习借鉴,并即刻见之于行动。
沟通管理是项目管理的题中应有之义。与人情社会的现实相适应,沟通中永远的定律:情>理>法。这看似不可理喻,实则合乎情理。读书需要潜思默想,也需要在与人沟通分享中提升认识。与人交流沟通,就需要抛开唯我独尊的自负,以宽容对待人,以感情感染人,只有当你放下了姿态、敞开了胸怀与人沟通,你才能更好地赢得别人的理解与尊重,吸取别人所长。现在,确有些读书人自视甚高,目空一切,动辄出言不逊,把原本可以和谐顺畅的沟通演变为了争执、谩骂乃至对簿公堂,有辱读书人的斯文,实在不值。
关于读书察物,《菜根谭》中一语甚妙,“善读书者,要读到手舞足蹈处,方不落筌蹄;善观物者,要观到心融神洽时,方不泥迹象。”其实,万事万物,相融相通,都存在一个方法论问题。把读书视为项目,在读书中善用项目管理方法来垫土铺石清障前行,书读得澄澈通透了,必也助益所行之事触类旁通、早获善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