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动新闻:为突发事件报道添翼

2016-05-07 17:20牟帆
中国记者 2016年3期
关键词:客轮突发事件动画

牟帆

内容提要:本文以“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报道为例,讲述如何借助3D动新闻报道重大突发事件,为受众提供一种“电视里看不到”的阅听体验。

关键词:3D动新闻 重大突发事件报道 新媒体形式

一、什么是3D动新闻?

3D动新闻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综合各家媒体的探索与实践来看,3D动新闻就是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有线电视等多媒体终端为传播载体,采用三维动画、Flash动画、HS技术等,以动漫、沙画、H5应用为表现形式,通过文字、照片、视频、动画、旁白、音效等多媒体元素还原现场、解读新闻的创意新媒体产品。

3D动新闻突出个性化、可视化、轻量化,以精准鲜活再现整个新闻事件过程或关键点,达到精传播、轻传播、广传播的效果。基于3D动新闻这些特点,新华社新媒体中心在“东方之星”客船翻沉事故发生后,连续推出“3D还原长江客轮倾覆瞬间”“3D还原水下营救65岁老人细节”“为何不直接整体打捞”等多部3D动新闻作品,在网络舆论场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高度模拟还原,让受众“身临其境”地进入新闻现场

3D动新闻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模拟新闻现场、还原事件过程。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动新闻往往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优势和特长,让受众“身临其境”地进入新闻现场。

“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发生后,由于很多搜救工作是在水下进行,而水下能见度比较低,很多传统形式报道无法让受众“真切”感受到水下的救援情况。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编辑部经讨论决定做一条3D动新闻,利用三维动画模拟还原潜水员官东水下营救65岁老人的过程。

于是,文案编辑马上联系新华社前方记者。在前方记者对相关细节进行核实和补充采访后,动新闻团队开始制作动新闻“3D还原水下营救65岁老人细节”。

虽然找到突破口,但对于这条动新闻如何做,策划团队成员还是绞尽了脑汁。最终,团队成员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决定去掉配音,以电影预告片的方式进行呈现,并配以深沉厚重的背景音乐,营造紧迫感、紧张感。整条3D动新闻中只有深沉厚重的背景音乐和字幕出现时紧促的键盘敲击声,配合上画面,效果很好。

“逼真的雨声和江面乌云密布,救援人员敲击船底的现场录像、65岁老人敲击船底求救、潜水员进入船舱救援和帮助老人出水的动画。”一位媒体人士如此描述,“有非常逼真的感觉。”笔者朋友圈的一位文化评论家则说,当十几年后回想起“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时,新华社“水下营救老人的那一幕”依然会历历在目,非常感动。此外,央视综合频道《晚间新闻》主动致电邀约,在节目中播出这条3D动新闻,采用时长约1分钟。

三、平行作业,破解3D动新闻的时效难题

虽然3D动新闻有很多优点,但却有一个明显的弱点:耗时。如果运用三维动画技术模拟事件现场、还原事发过程,需要增加原本文字稿件中没有的要素,包括:当事人的神态动作、场景的细节、物体的运动方式,等等。而且,三维建模、动画制作和渲染,都需要大量时间来保证。此外,3D动新闻的表现方式无前例可循,每次突发事件也无法预知,不能提前准备。

而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恰恰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时效就成为动新闻的一个“最大弱点”。如何在实践中破解这一难题,更好平衡3D动新闻表达的生动性与突发事件报道的时效性呢?下面以“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报道为例具体说明。

2015年6月2日凌晨,编辑部接到“东方之星”客轮倾覆的消息,虽然还没有较为详细、准确的细节,但团队成员都知道不能等,必须立刻行动起来。因为3D动新闻制作需要一定的时间,如果等着详细信息发布后再着手,动新闻的时效性将大打折扣。

编辑们率先行动起来,搜集网上关于“东方之星”客轮翻沉的消息。团队中的技术“大咖”则根据已知少量信息开始进行3D建模,如事件发生地的地理环境、船体样貌以及客轮倒扣的形态等。与此同时,3D动新闻团队指定一位文案编辑,根据现有素材,撰写口播稿。

等到6月2日上午ll时左右,编辑部得到更为详细和准确的消息及现场图片,文案编辑对口播稿进行核对、修改。并对相关信息进行更新,随后送终审编辑审核,审核通过后马上进行配音。而之前,动画制作、渲染均同步展开,并已接近尾声。

大约下午13点左右,动新闻第一版视频制作合成。新媒体中心终审编辑对动新闻进行认真细致的核查。由于前期准备工作较为扎实,终审编辑仅对个别画面提出修改意见。

但不得不说,这仍然是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因为动新闻的修改较为复杂,即便只是修改个别画面,但直到下午14点20分左右才修改完成。

14时46分,3D动新闻“3D还原长江客轮倾覆瞬间”在新华社客户端播发。由于这是网上第一条关于“东方之星”客轮翻沉事件的动新闻视频,此条视频随即被各大网站、客户端和社交平台迅速转载,网络舆论反应热烈。截至6月4日下午,该条3D动新闻的总播放次数已突破千万次,跟帖评论超过万条。

回顾整个3D动新闻制作过程,动画制作和文案策划、口播稿撰写与审核,基本是同步进行、平行作业。可以说,正是平行作业,最大限度保证3D动新闻的时效。

此外,3D新闻作为一种新媒体报道,需要记者、编辑、动画师、剪辑、配音等一群“小伙伴”紧密配合与协作,记者、编辑要与动画师“交朋友”。只有当“小伙伴”之间产生“化学反应”时,才会有1加1大于2的效果,新锐灵动的新闻作品才会被创作出来。

四、有优势也有不足

移动互联网时代,受众已不再满足于传统新闻表现形式,“出生手互联网环境的年轻一代受众,全面拥抱他们所习惯的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新闻表达。”就目前而言,新闻的新媒体表现形式主要包括:可视化图表、漫画、全景图片和视频、三维二维动漫视频、创意视频、H5应用,以及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新闻等。

笔者认为,只有根据不同的新闻场景,找到最适合的新闻表现形式,新鲜、有趣、具有创意的新媒体新闻作品才会产生。除了3D动新闻外,涉及数据的新闻报道,可以采用可视化图表进行直观呈现;关于典型人物的宣传报道,可以采用沙画或者手绘创意视频进行感性表现;再如针对地震现场,可以采用360度拍摄技术进行全景呈现。

在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3D动新闻是媒体技术发展和对新闻形态探索中出现的一个新尝试。但不可否认的是,3D动新闻有优势,也有不足。新闻从业者只有扬长避短,才能为受众提供真正优质的阅读体验。否则“为了做而做”,3D动新闻就会只具其形,不具其实,再“炫”的技术也不会得到受众的认可。(作者单位:新华社新媒体中心)

猜你喜欢
客轮突发事件动画
做个动画给你看
动画发展史
我的动画梦
我是动画迷
“岁月号”客轮: 船沉,疑存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