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红庆
[摘 要]教学“看多幅图作文”时,教师应该采用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有效步骤,充分发挥例文的引导作用,尽力降低难度,将习作的要求与方法巧妙融入课堂,循序渐进,层层推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看多幅图作文的方法,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基本步骤 循序渐进 引说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3-079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苏教版教材在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安排了看多幅图作文的练习。此时,学生正处于作文起步阶段,经过近一学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作文基础,但学生对作文技巧的掌握并不熟练,况且看多幅图编故事,学生刚刚接触到。因此,教师应该采用符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有效步骤,充分发挥例文的引导作用,尽力降低坡度,将习作的要求与方法巧妙融入课堂,循序渐进,层层推进,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到看多幅图作文的方法,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面对处于作文启蒙阶段的学生,我们该采取怎样的方法完成看多幅图作文的启蒙教学任务呢?笔者经过多年实践与思考,以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习作一”为例,归纳出以下五点:
一、研读例文,获得启示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例文就是学生获取作文方法的极好途径。苏教版习作练习都安排了例文学习部分,例文为学生的习作练习提供了值得借鉴的范例,其示范与引领作用不言而喻。学生需要掌握的习作要点,在例文中都可以找到依据。教材中,例文后面往往会提出几个针对性很强的问题,暗含了本次习作要求学生掌握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带着教材所提的问题读例文,是非常有效和必要的一个教学环节。
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对照图片,读一读例文”的环节,思考例文后面的问题:(1)段秋霞是怎样分段写的?(2)哪些话是画面上没有的?(3)读了这篇习作,你受到什么启发?有了例文的示范作用,加上问题的引导,学生很快找到了写作方法:(1)要想层次分明,一般一幅图写一个自然段;(2)要写好看图作文,画面上有的要写,画面上没有的,发挥合理想象也要写。这两点正是这篇习作最重要的方法。如此一来,学生研读了例文,并从中获得了启示,了解了习作的方法,为进一步看图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观察图画,说出大意
学习了例文,掌握了习作的基本方法后,我们还不能直接让学生对照方法写作,这个坡度对学生来说,依然很高,我们需要进一步降低坡度。
教学过程中,我要求学生从习作练习提供的两组图中,任选一组,仔细观察,说出故事的大意。学生自己说一说,同桌之间又互相说一说,学生完成这个任务并不难。学生了解图的大意后,我让学生尝试给故事加个题目。学生纷纷发言,很快把《知错能改的孙小圣》统一为第一个故事的题目,把《亡羊补牢》作为第二个故事的题目。为了巩固成果,我还引导学生说说“亡羊”和“补牢”在故事中的意思,便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故事大意。虽然例文后的问题没有提出“仔细观察,看懂每一幅图的意思,弄清每幅图之间的联系”这个要求,但学生显然是有必要完成的。我设计“观察图画,说出大意”这个环节,不仅降低了习作的坡度,而且也对学生进行了作文常规训练,让学生明白:看懂图的大体意思再作文是一种良好的作文习惯。至于“重点突出,选择一两幅图重点写”这样的要求,教师此时也可以引导学生练习。我是这样教学的:
师:(学生说出了图片大意)你准备写几个自然段?
生:一共是三幅图,所以我准备写三个自然段,一幅图一个自然段。
师:很好。你准备把哪幅图的内容写得最多?
生:我准备把中间的第二幅图多写些。
师:这样重点就突出了,这就叫“详略得当”。
这个环节让学生掌握了不少作文知识,也为学生更好地完成练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方法指导,充实内容
一个完整的故事,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件,学生编故事的时候,这些要素大都会具备,但学生心中没有这些要素的概念,没有故事要完整的概念。况且要想把故事写具体充实,就要写出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等。教师该如何巧妙地渗透这些知识呢?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以“引说”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方法的指导。以第一个看图编故事《知错能改的孙小圣》为例,我是这样“引说”的:
师:星期天早晨,谁和谁一起去……
生:星期天早晨,小熊贝贝和小猴孙小圣一起去公园玩。
(时间、地点、人物都有了。)
师:一路上,孙小圣一会儿……一会儿……
生:一路上,孙小圣一会儿跳到路边的大石头上,一会儿爬到大树上,可开心了。
师:你们所说的“一会儿跳到路边的大石头上,一会儿爬到大树上”就是动作描写。你们发挥的想象合理,非常符合猴子的特点。
(学生不仅运用了动作描写,还发挥了符合猴子特点的合理想象,学生在快乐中得到了方法的指导。)
师:他们来到公园的一座小亭子里。这时,贝贝觉得口渴了,说……
生:孙小圣,我去买两瓶水,你在这里等我!
师:这就是语言描写。
师:贝贝刚走,孙小圣看到两根鲜红的柱子,他想……
生:我的老祖宗孙悟空,曾在如来佛祖的手指上写下“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八个大字,我为什么不在这柱子上写点什么留作纪念呢?
师:太精彩了!这就是心理活动描写。把掌声送给这位同学!
如此引说,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运用写作方法,充实了写作内容,让故事变得生动有趣。
四、分组活动,口述故事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出:“兴趣是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这样的兴趣离开了学生的会说、想说,将成为“无米之炊”。在教师“引说”之后,学生尝试创作顺理成章。此时,笔者组织学生分组活动,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同伴听一听。这样做其实是对学生因材施教,有能力的学生可以自己创编,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学生则可以照着老师的思路去编。分层要求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所发展,降低了坡度,让学生感觉不到写看图作文的难度,因而能收获写作成功带来的欢乐,提升写作的兴趣。学生在小组交流中畅所欲言、兴趣盎然,他们自编的一个个精彩故事闪耀着智慧的火花。
五、独立构思,完成习作
学生会说,往往就会写。极个别学生略有困难,参加了小组交流之后,创作能力也能随之提升不少。此时提笔创作,可以让学生熟练借助所学方法,趁热打铁,一气呵成。学生创作时,教师巡视了解学生习作的情况,解答学生的疑难,尽量做到不打乱学生的思绪。习作结束,教师立即组织学生通过朗读自己的习作的方式发现问题,修改习作。学生自己修改过后,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修改,使习作的功效最大化。
实践证明,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是第一次完成看多幅图编故事的习作练习,但只要教师采用符合教育规律、符合教材特点和儿童实际的方法,降低难度,学生完全可以轻松驾驭习作。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