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一萍
[摘 要]课本剧可以启发学生的潜在智力,使他们对听课、读书发生兴趣。课本剧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有利于学生语文兴趣和素养的激发和提高,有利于学生心灵智力的启迪,从而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课本剧 语文教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2-007
课本剧编演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富有创新性和挑战性。课本剧在教学中的有效实施,确实给语文课堂带来了生机勃勃的一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知识、能力和个体人文特征全面、整体的发展。
一、课堂教学策略的优化
课本剧的引导策略是在阅读中寻找戏本,在剧中寻找乐趣,在乐趣中彰显智慧,让学生以最大的热忱投入演出。
1.在阅读中寻找戏本,变静态阅读为动态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相机指导学生寻找戏本,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其结果是将静态的符号转化为动态的情境。语文阅读材料是复杂的、多样的,这种转化笔者认为有三种形式可以操作。
(1)即兴表演。在教学中,所给课文已经有人物、情节、故事和对话了,即可分配角色,即兴表演。如《去年的树》剧组,可将树与小鸟间的感人故事搬上舞台。小鸟一次次追问:“我的好朋友树到哪儿去了?”得到的却是一个又一个不好的消息,让人的心与之一起揪紧。再配上简单的旁白,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2)即兴延伸。在教学中,若是遇到课文里有场景、有人物、有故事的,我们不妨鼓励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在线索,适时开展即兴延伸表演,以收获预想不到的效果。如《西门豹》剧组进行的拓展表演:披头散发的女巫,瑟瑟发抖、神情狼狈地坐在草席上,口中拼命呼喊着:“假的!假的!河伯娶媳妇是骗人的!快放我回去!”……女巫扑腾着沉入水中。
(3)二度开发。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课文中既没有人物也没有情节,但有事物,我们可以展开合理的想象,讨论、寻找文章中的“戏眼”,拟出对话,扮演角色,这样学生感受、理解的程度将截然不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剧组,如何把童话语言、形神演绎出来呢?学生们忙开了。擅长绘画的就布置舞台;会手工的就准备服装和配饰;长于写作的就改编剧本;会乐器的就当场配乐……在大家的团结协作下,丹麦街头的那一角被搬进了教室。
2.在剧中寻找乐趣,让封闭的语文课堂走向开放
学生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不仅寻觅到了乐趣,而且对课文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教师不但要注重学生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更应注重拓展,变封闭式的语文课堂为开放式的语文课堂,以满足学生探索新事物的欲望,并将其转换为学生搜集、处理、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语文兴趣和素养的激发和提高
1.全新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传统的语文课往往是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而课本剧颠覆了这一传统形式,完全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选哪一篇课文?演哪一个环节?怎么改编?出演哪一个角色?如何诠释这个角色?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仔细思考,要钻进课文中仔细研究才能得到解决。
2.全新的内容,激发学生积累语文基础知识的兴趣
在编演课本剧的过程中,对学生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譬如将课文改编成剧本搬上舞台前,必须经过加工,这就要求学生应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
三、学生心灵智力的启迪
课堂改革的再一个核心亮点是推崇整合,课本剧正是独特的动态整合。
1.组织“动态社会”活动
易卜生曾说:“人生不是演戏,但不能没有戏剧意识。”有了观剧意识,才能洞悉人生真谛,把握人生底色;有了演剧意识,才有集人生美好情态、精睿智慧于一瞬的实践动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演出剧团”“采风小组”“剧评沙龙”等活动,让学生去领悟、去体验人生。
2.引导横向学习风格
语文既是人们的一个生活过程,也是人们创造的一种环境财富,因此必须形成横向学习的风格,以弥补纵向学习的不足。课本剧中的“剧场活动”“多维创意”及“角色幻想”,对横向学习的要求尤为迫切。如《抬驴》中的驴、《景阳冈》中的虎该如何设计、如何扮演,我们就需要多方考虑、多方设计情节,使人从中获得启发。
3.增强自我效验能力
课本剧的原型资料来自教材,教材本身就是智慧的结晶。在我们将其从一种语言形式变为另一种语言形式的过程中,会大大缩短我们与作者心灵对话的距离,具有开放性的文化刺激。如在《景阳冈》一剧试演以后,观众们对如何突出武松“酒量过人”的情节进行了讨论。有学生突发奇想,提出了在酒店一角增加四名客官,用他们因不胜酒力而东倒西歪的夸张动作来进行反衬。这一改,效果立显。
综上所述,编演课本剧的过程,就是学生愉快感受学习的过程。课本剧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普遍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
(责编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