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成
摘要: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orcinereproductiveandrespiratorysyndrome,PRO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猪的繁殖障碍和呼吸道症状的疾病。近年来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发展,PRRS呈广泛流行趋势,并常常伴有多病原混合感染的情况,给养猪业造成了严重影响。近年来,笔者对由PRRsV引起的保育猪多病原混合感染的病例进行了诊治,现将诊治情况报道总结如下。
关键词: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防控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又称猪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猪烈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母猪严重的繁殖障碍,断奶仔猪呼吸道疾病。本病于1987年暴发于美国,我国于1996年首次被发现,之后遍及全国,尤其是2006年以后的高致病性蓝耳病,更是严重危害我国养猪业。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可与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由于病原复杂,常常出现严重的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给养猪业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如果未出现继发感染,一般呼吸道的症状就比较轻,因此,有些无明显呼吸道症状的猪群蓝耳病检测仍呈阳性。感染该病毒的猪场不同,猪群的临床表现也会有极大的差异,有的猪临床症状可能非常轻微,有的则非常严重,这种现象可能与繁殖期病毒的变异有关。猪感染蓝耳病病毒后,易继发细菌感染,如副猪嗜血杆菌、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引起细菌性疾病。2015年12月,笔者对由蓝耳病病毒引起保育猪多病原混合感染的病例进行了诊治,报告如下。
1.发病情况
朝阳某猪场存栏母猪1200头,保育猪1800头左右,体重12~20kg,2015年12月开始陆续发病,由当地兽医进行治疗,所用药物有头孢菌素、庆大霉素、土霉素及磺胺六甲氧嘧啶等,使用上述药物后,病猪不但未见明显好转,反而表现为日渐消瘦,并陆续出现死亡。
2.临床症状
病猪体温急剧升高,最高可达42℃,食欲减退甚至出现废绝,被毛粗乱,皮肤颜色发红,体格消瘦。注射退烧药后,体温出现暂时性的下降,不久后体温又开始回升,继而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明显的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呈现犬坐姿势。还有些病猪由于腿部关节肿胀而出现行走困难,导致跛行。濒临死亡的猪则表现为眼结膜发绀,在颈部下方、腹部下方以及四肢末端等处皮肤上呈现出紫红色的出血斑点。有些病猪可见尿中带血,有些病猪可见从口鼻中流出淡红色的泡沫样液体,还有些病猪出现腹泻和神经症状等。
3.剖检变化
通过剖检可见病猪有严重的胸膜炎、腹膜炎和心包炎。表现为胸腔积液,在液体中混有纤维素碎片。肺部表现为弥漫I生间质性肺炎和广泛性出血,在肺部可见数目不等的棕黄色或红色斑点。肠管粘连。心包积液,心包膜增厚,外面附着一层纤维素性渗出物,外观呈绒毛状。心包与心外膜粘连。肾脏肿大,颜色为土黄色。全身淋巴结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其中以下颌淋巴结、肺门淋巴结和腹股沟淋巴结最为明显。肝脏和脾脏肿大,尤以脾尖明显。关节肿大,在关节腔内可见胶冻样黄色液体。
4.实验室检验
剖检病猪采取心、肺、脾、淋巴结等送到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做病毒检测和细菌分离分析。
4.1病毒检测
从表1可以看出,3份病料中有两份即病料2和病料3都检测出圆环病毒,这主要是由于近几年保育仔猪的群发性疾病一般均有此病毒存在,尤其是猪群出现渐进性消瘦、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多系统衰竭的,更应怀疑有本病毒的存在。有1份病料检测出猪瘟病毒,说明母猪的母源抗体少或接种猪瘟疫苗时被漏打。3份病料中均未发现伪狂犬病毒。病原检测蓝耳病毒,3份病料均为阳性,表示该猪场存在蓝耳病病毒的感染。
4.2细菌检测
从表2可以看出,通过对病料细菌的分离培养,可分离出少量的链球菌和较多的副猪嗜血杆菌。但对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判定还须结合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表现主要有:胸膜炎(胸腔积液,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腹膜炎(腹腔有纤维素渗出)、心包炎(心包积液,可出现绒毛心)、关节炎(关节积液,跛行)和脑膜炎(突然倒地,出现眼球震颤、四肢作划水状等神经症状)。细菌分离的结果主要是由于本猪场自发病以来所用的药物导致体内菌群失调,而继发细菌感染。
综上所述,该保育猪群主要为蓝耳病病毒和圆环病毒混合感染,同时继发副猪嗜血杆菌和链球菌多种细菌感染。
5.治疗
5.1抗菌治疗
发病仔猪群治疗药物以B-内酰胺类抗生素为主,如阿莫西林、头孢菌素等,为防止耐药性的产生,可配合B-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或舒巴坦),提高治疗效果。
5.2辅助治疗
发病猪群添加溶菌酶、多维素和2%~5%的葡萄糖饮水,同时添加黄芪多糖等中草药免疫增强剂,提高抗病力。
通过采取上述治疗措施,除重症病猪死亡外,其余均日渐好转,陆续康复。
6.防控策略
6.1疫苗控制
目前,预防与控制猪群传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是用疫苗对猪进行免疫接种。针对该场猪群的发病情况与病原学的调查,制订出适合本场的免疫程序。
6.2改善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控制人员的进出。消灭病猪和带毒猪,切断传播途径,严格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管理方式,严禁健康猪与发病猪、大猪与小猪混养,严禁从疫区引进种猪。对引进的种猪要严格隔离检疫。注重生物安全防控,消毒池的消毒药要勤换。产房的待产母猪要按待分娩的日龄集中饲养,并且提前2周进产房。做好保育舍的“三度一通”(温度、湿度、密度和通风)工作。做到不用霉变的饲料喂猪。认真审查疫苗免疫的各个方面(如疫苗质量、冷链条件、免疫途径、操作规范等),建立疾病预警机制。
6.3做好猪群的药物预防与保健
存在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感染的猪场应做好猪群的药物预防与保健,以控制可能的细菌性混合感染。
6.4开展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净化工作
管理水平较高、环境条件较好的猪场,可通过实施闭群饲养、猪舍空气过滤、监测与淘汰等技术,开展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的净化工作。
7.讨论与小结
混合感染是目前动物疫病的新特点,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率和死亡率高而治愈率低、危害性大、疫病控制和净化难度大等特点罔。猪蓝耳病主要表现为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断奶前后死亡率高,保育猪死亡率虽较低,但是猪始终处于发病的状态,如厌食、发热,怀孕后期发生流产,产死胎和木乃伊胎,幼龄仔猪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和大量死亡等。所以各猪场通常采用免疫母猪的方式,让仔猪通过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来获得被动免疫。蓝耳病病毒进入猪的机体后,可侵染猪体内的巨噬细胞,特别是青年猪肺泡中的巨噬细胞最容易感染,可导致肺泡巨噬细胞的数量大幅减少,同时还能使肺泡巨噬细胞对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大幅下降,引起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继发感染。而本次猪场内的保育猪感染PRRsv后,同时又并发多种细菌感染,且久治不愈,这与猪群中存在蓝耳病的持续感染有密切关系。所以猪场要控制蓝耳病,首先要合理、科学和规范使用现有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活疫苗及做好细菌性疫苗的免疫,其次要通过分子测序手段,检测本场的蓝耳毒是变异的还是经典的,从中选择适合本场毒株的蓝耳病疫苗以达到较好的防控效果。一旦发病,切记盲目用药,以免延误病情。
可对分离的病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选择B-内酰胺类抗生素等敏感性药物进行治疗。再次,要建立常态化疫苗免疫效果监测工作旧。同时要加强饲养管理,要把好原料及饲料关,要根据生猪不同生长阶段的营养需要提供均衡营养,严格控制饲料存储环境,定时抽样检查,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来预防和控制霉菌毒素对猪造成的危害。强化猪场生物安全防控措施和猪场生物安全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保育猪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的发生,使保育猪能够快速健康地生长。
(编辑:赵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