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2016-05-07 08:17
宿州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长江经济带

李 沙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

李沙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安徽蚌埠,233030

摘要:运用区位熵测度2003—2013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并采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影响其集聚的因素。研究发现,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存在空间差异,相对消费购买力、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程度具有拉动其集聚的作用,而对外开放程度、劳动密集度、政府的干预程度、资本密集度具有抑制作用。为此,提出加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分工合作,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培养与引进生产性服务业专门人才以及政府放松规制的建议。

关键词: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分工与合作;信息化

“长江产业密集带”于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这一经济区形式综合了人文脉络、自然地理、行政区完整性和经济区整体功能等因素,是“长江经济带”这一概念的起源,但是这一构想一直没有得到很好地实施。2013年9月,国家发改委与交通部共同起草《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指导意见》,使得长江经济带这一区域重新获得关注。2014年9月12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这次长江经济带的规划横跨我国东、中、西部,包括九省二市,分别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云南和贵州。

建设长江经济带离不开产业的一体化发展。20世纪中叶以来,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长江经济带的崛起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另外,根据已有的研究,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效应比工业更强[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直接影响一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并有利于提高区域的整体生产效率,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2-3]。因此,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化发展能够促进长江经济带的一体化发展。

1相关研究

学术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探讨起步较晚。Martinezll认为,公司等级结构以及规模经济和自我服务的集聚是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主要原因[4]。Scott于1998年首先提出“服务业集群”这一概念;李文秀、胡霞、张波和关伟等学者采用区位熵等测算产业集聚度的方法对某个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确实存在空间集聚效应[5-7]; Aslesen和Isaksen等学者的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通过促进厂商间的交流合作、建立一个良好的投资环境、推进城市化等方面的技术溢出效应,可以提高区域整体经济运行效率[8];另有学者测度了某些省市或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实证分析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因素[9-12]。从现有的文献来看,一般来说,相对消费购买力、人力资本水平、信息化程度、对外开放程度、资本密集度具有拉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作用,劳动密集度、政府的干预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负影响[9-12]。

目前,学术界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进行的研究正处于探索阶段,但对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未见报道。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处于什么情况?各个影响因素对其集聚发展的作用如何?下一步应该怎么样促进其集聚发展?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对推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协调发展具有实践意义。

2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测度

2.1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本文测度2003-2013 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所采用的原始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2研究方法

目前,学术界测度产业集聚水平的指标主要有地理集中指数、赫芬达尔指数、空间基尼系数、区位熵等。综合分析各个指标以及已有的研究,区位熵在衡量产业集聚程度时比较客观、全面,数据易获取,操作较简单可行,因此本文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的测度采用区位熵。

区位熵通过测度某一产业在某地区相对全国范围的集中程度来衡量这个区域这一产业的集聚水平,其测算公式如下:

2.3测度结果

对于长江经济带范围内11个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水平,采用区位熵测算的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长江经济带11省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熵在2003-2013年这一期间的变动情况存在较大差异。东部上海、江苏、浙江的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处于稳定并呈缓慢上升的状态,其中上海经济发展水平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基础较好,因此集聚程度高;2010年,浙江的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超过1,江苏处于接近1的水平。中部四省的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在这段期间变动情况趋同,一直处于下降水平,一定程度上因为这四个省份经济增长偏重第二产业而忽略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这使得原本在生产性服务业具有比较优势的安徽、湖北、湖南失去专业化优势,尤其是近年来注重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安徽;江西的生产性服务业仍是其弱势产业,集聚程度也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西部各个省份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差异较大,云南的区位熵一直在0.95上下波动,重庆、四川、贵州的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都大于1,但是在这段期间不稳定。

表1 2003—2013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

总体而言,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别。由于各个省市产业政策不同,2003—2013年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呈非均衡状态,集聚程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这不利于长江经济带范围内要素资源的合理配置,不利于整个区域的和谐发展。

3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

根据现有文献分析,结合生产性服务业的特性以及数据的可得性,本文研究相对消费购买力、人力资本水平、劳动密集度、政府的干预程度、资本密集度、信息化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7个影响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因素。

3.1研究假设

(1)相对消费购买力越高,居民对服务的需求越大,从而服务的消费量越大,因此,一个地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依赖该地区居民的相对消费购买力。据此提出假设1: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与相对消费购买力呈正相关关系。

(2)生产性服务业中有大批属于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行业,这些行业的发展依赖高素质人才的集聚,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会促进生产性服务业技术进步,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对其他区域的人才吸引力更大,从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倾向越明显[13]。据此提出假设2: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与人力资本水平呈正相关,劳动密集度高,不一定能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

(3)对于制造业,政府实施税收优惠等政策往往有利于产业分工,从而促进产业发展与集聚。但是,与制造业不同,生产性服务业中有些行业对政府的干预比较敏感,这些行业容易受到政府的干预。并且,很多政府行为本身已形成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替代,这会抑制一个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14]。据此提出假设3:政府干预越少,越有利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4)资本密集度较高的地区更能满足企业对生产资本的要求,从而吸引更多的企业投资于该区域。据此提出假设4: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与资本密集度呈正相关关系

(5)生产性服务业向消费者提供的产品是特定的服务,是不可储存的。信息化水平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与集聚,这是因为地区的信息技术越发达,信息渠道更多,沟通速度更快,从而节省服务成本。据此提出假设5: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信息化程度存在正向关系。

(6)一般而言,一个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越高,越能够促进该地区的市场化,吸引更多的人才,创造开放的社会文化氛围,从而吸引其他地区和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的进入。基于此,提出假设6:对外开放水平越高,生产服务业集群的吸引力越大。

3.2变量选择

本文参考已有的研究,对各个影响因素的度量指标进行选择(表2),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另外,由于区位熵的测算以全国作为基准,为了保持一致性,用全国均值除各个变量[15]。

表2 影响因素及度量指标

3.3回归结果分析

本文选择区位熵数值来衡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根据前面提出的6个理论假设,对于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熵与各个影响因素,采用面板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构造模型:

LQij=c0+c1C1+c2L+c3H+c4G

+c5C2+c6I+c7O

分析结果如表3。

表3 2003-2013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因素回归结果

注:***、**、*分别代表P<0.01、P<0.05、P<0.1,括号内是标准误。

从回归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各项指标全部通过显著性检验,相对消费购买力和信息化程度高,能够促进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政府的干预程度对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假设1、假设4、假设6得到证明。人力资本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产生正向影响,而劳动密集度对其产生负作用,说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高级劳动力需求增加,对人力资本的要求逐步提高,假设2得到验证。资本密集度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负向影响,这与假设3不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资本密集度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关系存在门限效应,是一个由负变正的过程。当资本密集度较低时,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产生负作用,当资本密集度达到较高水平时才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安徽、湖北、四川、云南、贵州的固定资产投资额比较低,拉低了长江经济带整体的资本密集度,因此目前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并不依赖资本密集度。对外开放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负作用,与假设6不符。这可能是由于长江经济带各个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在国际竞争中不具有优势。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通过测量,比较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对影响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2003-2013年期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各省市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上的不均衡,导致整个长江经济带的生产性服务业竞争优势不明显,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尚有很大的空间。

第二,本文研究的各个影响因素对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作用效果各不相同。人力资本水平、相对消费购买力和信息化程度对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正向显著影响,劳动密集度、政府的干预程度、资本密集度和对外开放程度表现为负向影响。

4.2建议

根据前面的分析与结论,为提高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促进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健康发展,提出如下对策。

4.2.1加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分工与合作

当前,长江经济带范围内的11个省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参差不齐,加强各省市分工与合作是促进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集聚发展的必要工作。合理的分工与合作不仅可以使长江经济带的要素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还能使各省市的产业同构性得到降低,因此地方政府要打破行政区划,整合长江经济带领域要素市场。一方面,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应联合构建一个使分工协作状态达到最佳的协调沟通机构,并在各省市设立类似机构。该机构的建立有助于对各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对生产性服务业政策进行评估规范,在信息搜集、政策宣传推广、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进行统一规划。另一方面,各省市应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定位,确定重点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东部上海、浙江与西部重庆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应加强与长江经济带其他省市的分工与合作,同时注重生产性服务业的多样化发展;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和贵州应借鉴发达地区的政策措施,努力缩小差距。只有各省市因地制宜,合理定位,加强分工与合作,才能建立布局合理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体系,提升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的综合优势。

4.2.2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程度对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较强的拉动作用,东部地区信息化建设较好,应注重完善信息化建设落后的中西部地区,要从基础设施层面推动信息网络建设:一是加快传统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改造,并积极引导服务性企业提高信息技术的效率,促进传统生产性服务业的升级。二是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的多样化,鼓励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的投资建设,根据市场导向,建立起能够满足服务性企业需求、可持续发展的投资与发展机制。

4.2.3培养与引进生产性服务业专门人才

人力资本水平的提高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人力资本水平参差不齐。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目前还是以低人力资本为主,提高中西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人才供给水平可以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地方政府应联合服务性企业完善用人机制和薪酬体系,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专门人才引进渠道,尤其注重引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另一方面,各省市应重视培养生产性服务业专门人才,长江经济带地域内的高校可以针对不同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以及一个可以共享教学资源、加强校际交流的平台。对于人力资本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为了保持人力资本方面的优势,应继续加大力度储备优秀人才,利用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同时推行有力措施吸引海外人才。

4.2.4政府放松规制

政府干预的程度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应放松规制,完善市场体系。这就需要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建立合理、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以及配套的监管机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同时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允许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不断提高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市场化程度以及各行业的经济效率。

参考文献:

[1]韩峰,洪联英,文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推进城市化了吗[J].经济研究,2014,31(12):3-21

[2]Illeris S,Jean Philippe.Introduction:The role of servi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J].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1993,13(2):3-10

[3]刘军跃,王伟志,赵晓敏,等.长江经济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水平比较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5,37(1):82-87

[4]Martinelli F.Producer Services Loc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33-37

[5]李文秀.美国服务业集聚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8,27(1):79-83

[6]胡霞.产业特性与中国城市服务业集聚程度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09,30(2):58-64

[7]张波,关伟.辽宁沿海经济带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31(11):77-84

[8]Aslesen H W,Isaksen A.New Perspectives on Knowledge-intensive Services and Innovation[J].Geografiska Annaler:Series B, Human Geography,2007,89(3)45-58

[9]盛龙,陆根尧.中国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行业和地区层面的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13,29(5):115-119

[10]吴传清,龚晨,罗明磊.长江中游城市群服务业集聚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学习与实践,2013,30(11):43-51

[11]孙智君,戚大苗.长江中游地区服务业集聚的实证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4,30(16):99-101

[12]/吴传清,彭哲远.长江经济带特大城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5,31(3):125-134

[13]张自然.考虑人力资本的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技术进步[J].经济学,2010,10(1):153-168

[14]陈建军,陈国亮,黄洁.新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世界,2009,25(4):83-95

[15]金煜,陈钊,陆铭.中国的地区工业集聚:经济地理、新经济地理与经济政策[J].经济研究,2006,52(4):79-89

(责任编辑:周博)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06(2016)02-0015-05

作者简介:李沙(1990-),女,安徽宿州人,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规划。

收稿日期:2015-12-08

doi:10.3969/j.issn.1673-2006.2016.02.005

猜你喜欢
集聚生产性服务业长江经济带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驱动因素与模式研究
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外包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
广东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研究
借鉴国内外经验促进辽宁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我国金融产业集聚程度的度量与分析
河西走廊葡萄酒产业集聚发展研究
长江经济带产业竞争力现状分析
昆明市写字楼市场集聚效应及影响
江苏省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