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缘线索影响择偶复制性别差异的实验研究

2016-05-07 02:29庄锦英
心理学探新 2016年2期
关键词:面孔吸引力异性

庄锦英 王 佳

亲缘线索影响择偶复制性别差异的实验研究

庄锦英 王 佳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上海 200062)

本研究通过一个实验,考查自我相似面孔这一亲缘线索对择偶复制的影响,结果,面孔自我相似水平与被试性别交互作用显著。对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检验,结果,对男性被试而言,面孔自我相似水平差异显著,男性被试在自我相似面孔条件下表现出更多的择偶复制。对女性被试而言,面孔自我相似水平差异不显著。对上述性别差异进行了讨论,并对“性印刻”理论所解释的现象提出了另外的解释视角。

择偶复制;自我相似面孔;亲缘选择;择偶;利他

1 前言

1.1 择偶复制

所谓择偶复制(Mate copying/ Mate-choice copying),从操作定义上来讲,是指个体对潜在配偶(异性)的选择意愿会受到该异性被选择状况影响的现象(Dugatkin,1992,2000),是一种非独立性择偶(Non-independent Mate Choice)策略(Westneat,Walters,McCarthy,Hatch,& Hein,2000)。研究者首先在对动物的研究中发现该现象(Dugatkin & Godin,1992;Grant & Green,1996;Munger,Cruz,& Applebaum,2004;Witte & Ueding,2003),例如,Dugatkin(1992)在一个研究中,将一个长方形的水箱用两片玻璃分隔成3个独立的空间,把两条雄性孔雀鱼分别放在两端的空间内,一条雌性孔雀鱼放在中间,它可以随时观察两条雄性孔雀鱼所占空间内发生的任何事情。这时,将另一条雌性孔雀鱼(榜样)随机放入一条雄性孔雀鱼的空间内。一段时间之后,拆除中间的玻璃隔断,拿走“榜样”鱼。结果发现,之前的“观察者”在“榜样”鱼陪伴过的雄性鱼身边逗留的时间,显著长于在另一条雄性孔雀鱼身边的时间。Dugatkin认为,这是作为“观察者”的雌性鱼复制“榜样”鱼择偶行为的结果,即择偶复制。

择偶复制的早期研究对象多为动物。后来的研究发现,人类也存在择偶复制。在以人类为被试的研究中,常用的范式是,首先向被试呈现靶目标人物(如异性照片)作为潜在配偶的评价对象;然后呈现该靶目标人物的婚恋信息(主要通过“榜样”对该靶目标的选择意愿加以呈现);最后让被试再次评价靶目标人物。如果前后两次评价因“婚恋信息”发生了变化,就可以根据变化情况,做出是否存在择偶复制的判断。例如,Eva 和 Wood(2006)在一个研究中,首先向38位女性随机呈现男性照片作为靶目标,同时呈现靶目标的婚恋信息:如,单身或已婚,然后请被试对这些照片进行吸引力评价。结果发现,被描述为“已婚”的照片,其吸引力评价分数显著高于被描述为“单身”的照片。Eva等(2006)认为,这是择偶复制的结果,因为“已婚”传达出的信息是已有其他女性选择了该男士,女性被试对该男士吸引力评价分数的提高,是择偶复制的表现。Jones,DeBruine和Little(2007)在一个研究中,首先让女性被试对靶目标男性照片进行吸引力评价,然后将这些男性照片与另外一些女性照片配对呈现。在这些配对呈现的照片中,一半女性面带微笑,另一半女性表情自然。配对呈现完毕,请被试再次评价靶目标的吸引力。结果,相较于初次评价,与微笑女性配对的男性照片,其吸引力分数的增加显著高于与表情自然配对的男性照片。Jones等指出,女性微笑的表情传达出的信息是对异性的赞许与肯定,被试对其身边男性评价分数的提高是择偶复制的表现。

择偶复制过程中“榜样”人物的择偶标准将在一定范围内影响个体择偶趋势及后代特征。例如,Little,Jones,DeBruine和Caldwell(2011)在实验中操纵靶目标人物的个别特征——内眼角距离(宽—窄),保持其他面部特征不变,将两类榜样人物(吸引力高—吸引力低)分别与之配对呈现。结果发现,被试对富有吸引力的榜样人物的择偶偏好产生了复制,即当富有吸引力的榜样人物与拥有宽眼距的靶目标配对呈现后,被试便对“宽眼距”产生偏好;当富有吸引力的榜样人物与拥有窄眼距的靶目标配对呈现后,被试便对“窄眼距”产生偏好。该研究结果表明,择偶复制可以对种群特征产生影响,并具有适应意义。例如,可以增加女性生出“性感儿子”(sexy sons,Fisher,1958)的概率。具体而言,如果一个女性能够和一个“万人迷”——拥有“榜样”人物配偶的特点——结为夫妻,那么,他们的儿子在下一代中成为“万人迷”的概率将被大大增加(如果下一代的女孩遗传了母亲的择偶偏好的话)。

既然榜样人物的择偶标准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种群特征产生影响,那么,从进化论的角度而言,将什么样的人作为“榜样”将具有“适应”意义。关于榜样人物特征影响择偶复制的研究目前不多,但来自动物及人类被试的数据表明,吸引力、年龄等可能是其中的影响因素。例如,Yorzinski和Platt(2010)在一个研究中,首先让女性被试对36张女性照片的吸引力进行评价,然后将这些照片与36张男性照片配对呈现,结果显示,被试与这些男性约会的意愿随与之配对的女性吸引力的提高而提高。在另一个研究中(Little,Burriss,Jones,DeBruine,& Caldwell,2008),Little等借助Morph技术,改变榜样人物的面孔吸引力。结果发现,长期择偶策略条件下,当榜样人物具有较高吸引力时,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被试,均发生了择偶复制。Waynforth(2007)以112名女性为被试,请她们对46张男性照片在单独呈现和与另外女性(榜样)配对呈现的条件下进行吸引力评分。结果,榜样人物的吸引力与被试的择偶复制呈显著正相关。Dugatkin和Godin(1993)在对孔雀鱼的研究中发现,年轻的孔雀鱼会更多复制年长孔雀鱼的择偶行为。

1.2 问题提出与假设

根据上述研究,我们假设,亲缘线索是影响择偶复制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这一假设的提出,来自于对以下两方面研究证据的考虑。

1.2.1 择偶复制或许能够挑战“性印刻”理论

所谓“印刻”,是指在人或其他动物的发育初期,会有一个相对敏感的感知发展阶段,在该阶段接受的影响具有持续性(Lorenz,1937)。“性印刻”是指异性父母可能在个体发展早期对其未来择偶倾向产生影响,当他们成年后开始择偶时,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异性父母相似的个体作为配偶(Bereczker,Hegedus,& Hajnal,2009)。例如,Bereczker等(2009)测量了52个家庭共312人(包括年轻夫妇及双方父母)的14种面部比例(如,两眼间的距离/面孔宽度,嘴眉距离/面孔长度,等等),并与随机配对的男女做比较,结果发现,与同性别父母或其他控制组成员相比较,被试配偶与被试的异性父母拥有更多相似特征。具体而言,女性的配偶与其父亲拥有更多相似特征,而男性的配偶与其母亲拥有更多相似特征。对于这一现象,还可以有另外一种解释视角——即择偶复制:因为男性复制父亲的择偶行为,所以配偶与母亲有更多相似特征;而女性复制了母亲的择偶行为,所以配偶与父亲有更多相似特征。

1.2.2 对自我相似面孔的偏好及其亲缘线索假设

在实验中实现的对“自我相似面孔”的操作定义是通过计算机软件“Morph”完成的。首先通过Morph技术将至少16张同性别、同种族、年龄相当的面孔照片合成一张具有平均特征的“平均脸”,然后通过Morph或Transform技术,将被试的面孔与“平均脸”按照一定比例(通常为50∶50)合成一张新的“合成脸”。这张“合成脸”对被试而言就是“自我相似面孔”,对他人而言,就是他人相似面孔(具体技术参见 Tiddeman,Perrett,& Burt,2001;DeBruine,Jones,Little,& Perrett,2008)。DeBruine(2002)运用实验经济研究中常用的“信任游戏(trust game)”范式研究了“自我相似面孔”与“玩家”之间的信任度关系。她在“信任游戏”中操纵第二个玩家的面部特征,结果发现,当第二个玩家的面孔与第一个玩家相似时,第一个玩家更多选择方案b,即对第二个玩家表现出更多的信任行为。DeBruine对这一研究结果的解释是,“自我相似面孔”提供了亲缘关系线索,“亲缘选择”导致被试产生亲缘利他行为,游戏中表现为对第二个玩家的信任度增加。Krupp,DeBruine和Barclay(2008)运用“公共财产游戏(Public Goods Game)”进行实验。游戏共进行四轮,每轮有四个玩家参与。Krupp 等人操纵每轮游戏中自我相似面孔的密度(与被试拥有相似面孔的玩家数量,如:0个,1个,2个等),结果发现,自我相似面孔密度越大,被试捐钱的数量越多。Krupp等(2008)认为,自我相似面孔提供了亲缘关系线索,个体基于这一线索产生亲缘利他行为,游戏中表现为成员间的合作增强。

亲缘线索不仅影响利他行为,也影响个体的择偶行为。例如,Fraley 和Marks(2010)在实验中向被试呈现一系列陌生的异性照片,请他们对照片中人物的性吸引力做出评价;在每张照片呈现之前,呈现被试异性父母的照片作为阈下启动刺激;控制组的被试完成相同的任务,只是启动刺激不是自己的异性父母。结果发现,两种条件下,被试对异性照片吸引力的评价分数存在显著差异:实验组的被试显著增加了对异性照片性吸引力的评价分数。表明,个体在潜意识层面偏好选择与自己的父母相似的个体作为配偶。在接下来的第二个实验中,研究者使用被试的异性“自我相似面孔”作为评价材料,请他们对这些照片进行性吸引力评价。结果,与控制组相比较,实验组的被试显著增加了对异性自我相似面孔的偏好。

综上所述,有理由认为自我相似面孔会对择偶复制产生影响,对这一现象的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2 方法

2.1 实验设计

采用三因素混合实验设计(2×2×2)。第一个因素是面孔的自我相似水平(自我相似、他人相似),为被试者内变量;第二个因素是榜样人物的择偶意愿(愿意、不愿意),被试者内变量;第三个因素是被试者性别(男、女),被试者间变量。以被试对靶目标人物吸引力评价分数的前、后测差值作为因变量指标,均以Likert 7点量表记分。

2.2 被试

通过校园广告招募被试90名(年龄20~27岁,平均年龄23.92岁),根据实验材料的需要,筛选60名(男、女各30名)作为被试。具体筛选标准及步骤参见“实验材料”。

2.3 实验材料

2.3.1 照片采集

在正式实验至少两周之前请90名被试到指定地点拍照。使用佳能数码相机(A590IS)在统一光照、白色背景下拍摄被试的头像,800万像素,最高分辨率3264×2448。要求被试表情自然,不化妆,不戴眼镜及耳环。照片采集完毕,经由Photoshop CS2制图软件统一裁剪处理,调整大小尺寸为250×330,确保头像位于照片中央位置,左右上下留白各1cm。

2.3.2 吸引力评定

另外请39名被试对采集的90张照片进行吸引力评价,并根据评价分数对照片进行分组(分为高吸引力组、中等吸引力组和低吸引力组)。分别从高、中、低吸引力组中按照吸引力分数由高到低的顺序选取男女照片各10张共计60张照片,通知被选中照片的被试,参加进一步的实验。

2.3.3 作为靶目标的异性照片

另外招募被试,以同样方法和标准采集照片,男女各8张。

2.3.4 作为榜样人物的“合成照”

为了保证被试与榜样人物在吸引力水平上的对等,被试及榜样人物的原始照片全部来自相同的吸引力组。对每一个被试而言,从相同吸引力组的另外9张照片中确定一张陌生的照片,将剩余的8张照片随机分为两组。运用morph软件,将被试的照片与其中一组的每一张按照40∶60的比例合成4张“合成脸”,作为被试的自我相似面孔。将陌生面孔按照同样的方法和比例与另一组的照片合成4张“合成脸”,作为他人相似面孔。对8张“合成脸”使用Photoshop制图软件进行修理。

2.4 实验程序

图1 实验程序举例

实验程序全部在计算机上实现,使用Eprime 1.0编制程序。具体步骤如下(见图1): (1)首先,随机逐张呈现8张靶目标人物照片,请被试以7点量表评价其吸引力。(2)完成个人简单信息调查。(3)随机逐对呈现靶目标照片和榜样人物的合成脸,同时在照片下面用简短文字标明榜样对靶目标的选择意愿。4张自我相似面孔与4张他人相似面孔(榜样人物)与8张靶目标照片随机配对。在4张自我相似面孔的榜样人物中,随机决定两个做“愿意”判断,另外两个做“不愿意”判断;对4个他人相似面孔的榜样人物做同样处理。(4)重复步骤(1),对靶目标的吸引力进行再次评价。

由此,通过增加电路状态方程的阶数,解决了改进型文氏桥混沌振荡器的数学建模问题。在式(2)中引入新的无量纲变量,并对电路参数作归一化处理,即

实验首先进行练习,待明白规则后,进入正式实验,需时约 10分钟。

2.5 结果

剔除实验过程中给所有照片相同评价分数的被试数据,最终共获得有效数据54份。使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处理。

首先以被试对靶目标人物吸引力评价的后测分数减去前测分数作为因变量,对实验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处理(见表1,图2、图3)。

表1 “愿意”、“不愿意”判断条件下前、

注:图中的斜线是斜率为1,Y=X的直线,横轴代表前测,纵轴代表后测,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更多的散点落在了Y=X的上方。图2 “愿意”判断条件下前、后测均值分布图

注:图中的斜线是斜率为1,Y=X的直线,横轴代表前测,纵轴代表后测,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出更多的散点落在了Y=X的下方。图3 “不愿意”判断条件下前、后测均值分布图

以面孔自我相似水平(自我、他人)和榜样选择意愿(愿意、不愿意)为组内变量,以性别为组间变量,以前、后测差值为因变量,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榜样选择意愿主效应显著(F=18.65,p=0.001),表明存在显著择偶复制效应。面孔自我相似水平主效应不显著(F=0.46,p=0.50),但与被试性别交互作用显著(F=5.03,p=0.03)。对交互作用进行简单效应检验,结果,对男性被试而言,面孔自我相似水平差异显著(F=4.27,p=0.044),男性被试在自我相似面孔条件下表现出更多的择偶复制(M(自我)=0.16,M(他人)=-0.09);对女性被试而言,面孔自我相似水平差异不显著(F=1.23,p=0.27)。榜样意愿、面孔自我相似水平、被试性别三者交互作用显著(F=5.82,p=0.02),简单效应分析发现,主要是由面孔自我相似水平和被试性别的交互作用导致的。被试性别主效应不显著(F=0.15,p=0.70),榜样意愿和被试性别交互作用不显著(F=1.14,p=0.29)。

3 讨论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自我相似面孔与被试性别交互作用显著。进一步的简单效应检验发现,面孔自我相似水平在男性被试群体中差异显著,男性在自我相似面孔条件下表现更多择偶复制;面孔自我相似水平在女性被试中差异不显著。该结果表明,自我相似面孔这一亲缘线索影响择偶复制,并存在性别差异。

对于这一结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

3.1 与女性相比,男性被试对自我相似面孔线索更加敏感

3.2 男女个体使用了不同的择偶复制策略

已有研究表明,择偶复制存在性别差异。例如,Hill和Buss(2008)分别以478名异性恋女大学生和369名异性恋男大学生为被试,请他们分别观看3类材料:(1)靶目标照片单独呈现;(2)靶目标照片与4张异性照片一起呈现,组成一个异性群体组;(3)靶目标照片与4张同性照片一起呈现,组成一个同性群体组。结果,异性群体组条件下,女性被试对靶目标吸引力的评价分数显著高于单独呈现组和同性群体组,表现出择偶复制的效应。而男性被试对异性群体组中靶目标女性的吸引力评价分数显著低于独立呈现组和同性群体组。Hill 和 Buss认为,这是男性被试不存在择偶复制的证据。后来的研究发现,男性同样存在择偶复制(Little,Burriss,Jones,DeBruine,& Caldwell,2008)。Little等借助Morph技术,改变榜样人物的面孔吸引力。结果发现,长期择偶策略条件下,当榜样人物具有较高吸引力时,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被试,均发生了择偶复制。Place,Todd,Penke 和 Asendorpf(2010)也发现,男性存在择偶复制,但与女性相比采用不同的复制策略。具体而言,他们以德国洪堡大学某实验室录制的真人速配活动为实验材料,以54名(男26,女28)美国在读大学生为被试,首先要求他们从与速配活动中的异性发生短、长期恋情的意愿方面做出评价;然后,请他们观看速配活动录像,录像材料真实反映了男女双方对彼此的感觉;最后,请被试对异性照片再次做出评价。结果发现,当速配活动中的榜样人物对靶目标表现兴趣时,无论男性还是女性被试均提高了对该靶目标的评价分数。但是,当榜样人物对靶目标没有兴趣时,女性被试对该靶目标产生了更消极的评价;而男性被试受榜样人物负性评价的影响较小。

一些研究者认为,导致择偶复制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两性面临着不同的适应性问题。具体来说,对男性而言,影响其成功繁殖的主要因素是获得富有繁殖能力的女性;而女性繁殖能力的标志是年轻、富有吸引力(Gallup & Frederick,2010),这通过直接观察即可做出判断。而对女性而言,成功繁殖受到男性资源和优良基因的限制。虽然基因的优劣可从外貌等身体特征那里获取直接信息(Gallup & Frederick,2010);但亲代投资能力等资源却难以“以貌取人”,需要依赖社会线索进行判断。事实上,这是一个信息有限的抉择过程(Burley,1988;Qvarnstrom,1997;Waynforth,1999)。此种情况下,复制他人的选择(择偶复制),既可以节省精力,又可以降低风险。

综上所述,可以认为,由自我相似面孔导致的择偶复制的性别差异是由于两性采用了不同的择偶策略导致的,但是,为什么?原因尚不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与证据。

3.3 同性竞争降低了女性的择偶复制

已有研究表明,当熟悉的女性(朋友等)在吸引力水平相当的条件下,择偶时容易产生同性竞争;并且,在吸引力水平上稍处劣势的一方对同性竞争的感受更为强烈,更容易出现诋毁对方的行为(Bleske-Rechek & Lighthall,2010)。上述实验中,女性被试与榜样人物之间恰好形成了既熟悉又在吸引力上略逊一筹的关系(Penton-Voak et al.,1999;Fraley & Marks,2010;DeBruine,2004),强烈的同性竞争感受、贬低榜样人物的行为,会减少她们的择偶复制。我们对实验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当榜样人物做“愿意”判断时,自我相似面孔条件下,女性被试择偶复制显著减少(F=4.52,p=0.04),证明同性竞争的假说可能是成立的,但尚需更进一步的研究证明。

3.4 可以为“性印刻”理论所解释的现象提供另一种解释视角

如前所述,个体倾向于选择与自己的异性父母相似的异性作为配偶(Bereczker,Hegedus,& Hajnal,2009),“性印刻”理论认为,这是由于个体在生命早期“印刻”了异性父母的特征所致。本研究的结果可以为上述现象提供另外一种解释视角,即择偶复制的视角。具体而言,由于自我相似面孔提供了亲缘关系线索(可以认为自我相似面孔携带了同性父母的信息),又由于男性被试在自我相似面孔条件下产生更多的择偶复制行为(本实验结果),由此推出,男性被试配偶更像自己母亲的现象是由于复制了父亲择偶标准的结果。但是,自我相似面孔不影响女性被试择偶复制的结果,限制了择偶复制对上述现象的解释力度。

4 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首先,作为实验材料的照片数量较少,这可能是导致实验效应不强劲的主要原因,未来研究应该增加刺激材料的数量,以增强实验效应。其次,没有让被试对自我相似面孔的吸引力进行评价,导致不能对实验中出现的性别差异做更具体的推断。

择偶复制可能是择偶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但目前国内外对这一现象的研究还很不够,可以说刚刚起步,有待未来研究的方面还有很多,除了上述讨论中提到的具体方面,还需要弄清楚以下几种关系:择偶复制与替代学习的关系;择偶复制与从众的关系;择偶复制的跨文化特性;等等。未来可以借助更先进的手段,例如,fMRI,ERP,EEG等进一步探讨择偶复制的本质特征。

Bailenson,J.N.,Garland,P.,Iyengar,S.,& Yee,N.(2006).Transformed facial similarity as a political cue: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PoliticalPsychology,27,373-385.

Bleske-Rechek,A.,& Lighthall,M.(2010).Attractiveness and rivalry in women’s friendships with women.HumanNature,21,82-97.

Burley,N.(1988).The differential-allocation hypothesis:An experimental test.AmericanNaturalist,132,611-628.

DeBruine,L.M.(2002).Facial resemblance enhances trust.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B,269,1307-1312.

DeBruine,L.M.(2004).Facial resemblance increases the attractiveness of same-sex faces more than other-sex faces.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B,271,2085-2090.

DeBruine,L.M.,Jones,B.C.,Little,A.C.,& Perrett,D.I.(2008).Social perception of facial resemblance in humans.ArchSexBehav.,37,64-77.

Dugatkin,L.A.(1992).Sexual selection and imitation—Females copy the mate choice of others.AmericanNaturalist,139(6),1384-1389.

Dugatkin,L.A.,& Godin,J.(1992).Reversal of female mate choice by copying in the guppy(Poecilia reticulata).Proc.R.Soc.Lond.,B,249,179-184.

Dugatkin,L.A.,& Godin,J.G.J.(1993).Female mate copying in the guppy(Poecilia reticulata):Age-dependent effects.BehavioralEcology,4(4),289-292.

Dugatkin,L.A.(2000).Theimitationfactor:Evolutionbeyondthegene.New York:Free Press.

Eva,K.W.,& Wood,T.J.(2006).Are all the taken men good?An indirect examination of mate-choice copying in humans.CanadianMedicalAssociationJournal,175(12),1573-1574.

Fisher,R.A.(1958).Thegeneticaltheoryofnaturalselection(2nd ed.).New York:Dover.

Fraley,R.C.,& Marks,M.J.(2010).Westermarck,Freud,and the incest taboo:Does familial resemblance activate sexual attraction?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36,1202-1212.

Grant,J.,& Green,L.(1996).Mate copying versus preference for actively courting males by female.Japanese Medaka.BehavioralEcology,7,165-167.

Gallup,G.G.J.,& Frederick,D.A.(2010).The science of sex appeal: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ReviewofGeneralPsychology,14(3),240-250.

Hill,S.E.,& Buss,D.M.(2008).The mere presence of opposite-sex others on judgments of sexual and romantic desirability:Opposite effects for men and women.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Bulletin,34(5),635-647.

Kocsor,F.,Rezneki,R.,Juhász,S.,& Bereczkei,T.(2011).Preferenceforfacialself-resemblanceandattractivenessinhumanmatechoice.ArchivesofSexualBehavior.Available at www.springer.com.

Krupp,D.B.,DeBruine,L.M.,& Barclay,P.(2008).A cue of kinship promotes cooperation for the public good.EvolutionandHumanBehavior,29,49-55.

Little,A.,Burriss,R.P.,Jones,B.C.,DeBruine,L.M.,& Caldwell,C.A.(2008).Social influence in human face preference:Men and women are influenced more for long-term than short-term attractiveness decisions.EvolutionandHumanBehavior,29(2),140-146.

Lorenz,K.Z.(1937).The companion in the birds world.Auk,54,245-273.

Munger,L.,Cruz,A.,& Applebaum,S.(2004).Mate choice copying in female humpback limia.Ethology,110,563-573.

Penton-Voak,I.S.,Perrett,D.I.,& Pierce,J.(1999).Computer graphic studies of the role of facial similarity in judgements of attractiveness.CurrentPsychology,18,104-117.

Place,S.S.T.,Peter,M.,Penke,L.A.,& Jens,B.(2010).Humans show mate copying after observing real mate choices.EvolutionandHumanBehavior,31(5),320-325.

Qvarnstrom,A.(1997).Experimentally increased badge size increases male competition and reducesmale parental care in the collared flycatcher.ProceedingsoftheRoyalSocietyofLondonB,264,1225-1231.

Tiddeman,B.P.,Perrett,D.I.,& Burt,D.M.(2001).Prototyping and transforming facial textures for perception research.IEEEComputerGraphicsandApplications,Research,21,42-50.

Waynforth,D.(1999).Differences in time use for mating and nepotistic effort as a function of male attractiveness in Rural Belize.EvolutionandHumanBehavior,20,19-28.

Westneat,D.F.,Walters,A.,McCarthy,T.M.,Hatch,M.I.,& Hein,W.K.(2000).Alternative mechanisms of nonindependent mate choice.AnimalBehaviour,59(3),467-476.

White,D.J.,& Galef,B.G.(2000).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exes in direction and duration of response to seeing a potential sex partner mate with another.AnimalBehavior,59,1235-1240.

Witte,K.,& Ueding,K.(2003).Sailfin molly females copy the rejection of a male.BehavioralEcology,14,389-395.

Sex Difference of Mate Copying Dependent on the Cues of Kinship

Zhuang Jinying Wang Jia

(School of Psychology and Cognitive Science,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Shanghai 200062)

In some nonhuman species,there is evidence that females copy each other’s mate choice decisions rather than solely relying on their own judgment of male attractiveness(mate copying).Recently,in evolutionary human mate choice research,evidences suggest that human also has copied each other’s mate choice decisions.And male and female has different mate copying strategies.As a cue of kinship,evidence indicates that facial self-resemblance not only promotes altruism behavior,but also contributes to assortative mating.Here,we hypothesize that facial self-resemblance should affect male and female mate copying behavior differently since they employ very different strategies in mate choice.The present study manipulatedthe degree of subjects’ facial self-resemblance to invest its effect on mate copying.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interaction effect between the degree of facial self-resemblance and participants’ sex was significant.Simple tests show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self-resemblance and other-resemblance for male participants,but not for females.

mate copying;facial self-resemblance;sex difference;mate choice;altruism

B848

A

1003-5184(2016)02-0186-07

猜你喜欢
面孔吸引力异性
本期面孔
浦东美术馆·大玻璃·独异性
异性组
多变的面孔
异性齿轮大赏
自然面孔
吸引力1
吸引力2
跟踪导练(三)4
父 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