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华
【摘 要】
随着新课改施行,面对愈演愈烈的高考大战,语文教师应该坚守使命,保持自我。远离喧嚣世俗,踏实传授知识,身体力行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并且修炼“内功”,做一个厚德博学之人,这样才能真正适应时代大潮。
【关键词】
语文教师 习惯 读书 境界
语文教改已经呐喊了许多年,可是在高考这枚大棒的指挥下,谁又能尽情徜徉呢?社会人的瞩目,学校间的竞争,种种考试的较量,高考成绩的比拼,凋零着语文教师初登讲台时的清纯的思想。在题海摸爬滚打了几年后,语文课已成为应试教育的实验品。面对新课标下的教学形式,我曾一次次对镜自问:语文教师应该做些什么啊?
一、走出喧闹,脚踏实地教知识
不知从何时起,社会变得浮躁,人心变得虚夸,语文教学也多了“花架子”。可是,“传道、授业、解惑”是为师之本,所以,教会学生必备的语文知识,这是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教师要有扎实的语文知识和清晰的语文知识结构,要有提高自己吃透教材的能力,独立钻研,善于“下水”。在课堂上,教师的“讲”是必需的,对作家作品和宏观背景的介绍、浩瀚文学古籍的引领、语法知识的梳理,都不可忽视。如果只追求课堂活跃的氛围而视语文知识的传授于不顾,那教学效果一定是苍白暗淡的。所以,语文教师要于喧嚣大社会中,静守小自我,踏实做语文。
二、身体力行,潜移默化育习惯
泰戈尔说:“播种习惯,收获人生。”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面对浩瀚的语文海洋,语文教师不可能讲尽所有的文章,成功者必是帮助学生养成终身受益的好习惯的人。
1.培养学生的朗诵习惯。古语云:三分文章七分读。如果说写文章是一种创造,那么朗诵就是一种再创造。朗读作品是一种感化、一种熏陶,它把一个个冰冷的字体,变成了鲜活的生命,读一篇好文章会让人心荡神弛,情思横溢,如饮甘露,浑身清新豪爽,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力量,“读”占鳌头,当之无愧!语文教师有责任让琅琅的诵读声成为校园最美妙的乐曲。
2.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人生不可无书。“读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教会学生如何阅读,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造就终生读书的人。作为语文教师,一个天天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更应引领学生在书海中畅游,撷取精华,感悟真谛,并培养他们日日读书的好习惯,为丰泽的未来蓄积、储备。
3.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课程标准在阅读目标中十分强调语言的积累,“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当然也学不好语文。”写作的基础之一是要懂得积累。
文字积累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要求学生在平常的学习过程中,遇到精彩的词语,优美的句子就马上摘录在固定的笔记本上;教学生采取剪贴的办法积累有关材料,并且在适当的时候组织学生交流积累的情况,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培养学生良好的积累习惯,有利于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加深他们。
4.培养学生的随笔习惯。高考作文60分的重头戏令人望而生畏,于是年轻的教者从高一就把作文的训练目标指向了高考满分作文,以致让学生在模式的洼地里穿行。这种做法实不可取。好作文不是靠两周一篇的应试作文写出来的,一味讲求技法是舍本逐末。语文教师应该教会学生观察、思考生活,引导他们从身边取材,关注身边人身边事,及时采撷心灵的浪花,记录灵感的顿悟,培养“有看必思,有思必写”的随笔习惯,或许,那一则则精美的练笔中就可能蕴藏着未来的惊世之作呢。
5.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巴尔扎克说:“一个会思想的人,才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韩愈的《进学解》中也说:“行成于思而毁于随。”思维决定人的高度。帮助学生养成积极的思维的习惯,能使他们有深度、会创新,开出智慧的奇葩,最终走向成功。
语文教师就要利用好课堂阵地,多开设“讨论”,善于“问为什么”,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自觉养成将阅读和思考融合的理性思维习惯;利用文字材料,教会学生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以及因果推知的分析规律。
三、修炼“内功”,腹有诗书气自华
人常说,语文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要有一桶水。我觉得,如今的语文教师要由“一桶水”向“一眼泉”转变,作泉水汩汩滔滔,清澈甘冽,永不枯竭,而读书、学习则是泉水的源头。
教师应多一些书卷气,这话似乎更针对语文教师。泱泱大国五千年的文化史,如能将其了然于胸,让文气贯穿于自己的教书育人之途,那你的“内功”可谓修炼足矣。诗书满腹,才有可能愉悦地驰骋于教学中,驾轻就熟,将课文当作语文知识的矿藏,自如地引导学生,完成为“人师”者的重任;而且“亲其师,乐其道”,当学生神往于你广博的学识和精美的文笔,满心期待你的语文课的时候,你还有什么不满足呢?
四、提高境界,厚德博学做“人”梯
做语文教师如同写文章,是要立意高远,还是立意平俗?我觉得应该选择前者。有高瞻远瞩的思想,有深远的追求境界,这是一个高素质语文教师的正确起点。
有了这样的境界,才能涌动恒久的进取活力,才能时时勤奋,刻刻博采,主动打造自己的审美感知能力,并能热情引领学生展开优美的抒情和滔滔的雄辩,使美质像春风细雨般渗入学生心田,也只有有了这样的境界,才能培养学生高雅的兴趣爱好、高层次的人生追求,塑造人文关怀的魂,一点点释放学生人性的光芒。
确定了这样高层次的教育目标,无论做什么,讲什么,都能以小见大,点石成金,甚至化腐朽为神奇,做出语文教育的大文章、好文章。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有甘于为师的信念,更要有潜心耕耘的意志,既要心怀天下,又要脚踏实地,并时刻把握时代脉搏,让浩瀚的知识武装自己,让多异的思维牵引自己,这样才能受学生欢迎,被社会接纳,适应时代,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上下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10)
【3】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