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不限”乱象丛生,“明确文体”迫在眉睫

2016-05-06 22:27朱焕丽
关键词:记叙文议论文

朱焕丽

【摘要】 自“文体不限”这一作文要求出现以来,固然小部分学生可以借此大展才华,但更多的学生表现出来的是行文随意,中心不明,叙议比重失调,以致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写出一篇篇四不像的文章。针对以上这种现象,笔者以为培养学生日常写作中明确的文体意识迫在眉睫。

【关键词】 明确文体 记叙文 议论文 叙议得当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4-051-02

一、“文体不限”背后的乱象丛生

自1999年全国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出现第一次“文体不限”以来,今后的若干年,“文体不限”几乎成为作文要求的常态。“文体不限”这一作文要求的出现在当时卸去了传统作文文体必须统一的镣铐,让学生的思维可以天马行空,不拘一格。于是一篇篇挣脱传统枷锁的佳作也层见叠出,譬如2001年让全国教育界为之震动的满分作文《赤兔之死》。该文以全文言形式写成,毫无违和之感,令人叹为观止。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在小部分人尽展才华的背后,大部分人在面对“文体不限”时表现出来的是手足无措。大多数学生的思路如脱缰的野马,一味乱跑疯跑,直至乱象频生。

失却了文体的限制,最易导致的便是行文表达叙议不分,记叙文叙少议多,议论文以叙代议,不遵循文体规范,混淆两种文体规范,以致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写出一篇篇四不像的文章。其次,一些学生因文体不限导致结构不明,写记叙文无法将人物事件前因后果叙述完整,写议论文又缺乏层层递进的思维深度,始终流于表面。另外还有一些学生为了能使自己的作文脱颖而出,故意选择新文体,在高考中选择写书信、日记、乐府诗甚至寓言故事,以期能引起改卷老师的注意,然而有意为之的标新立异,其结果往往容易陷入邯郸学步的困境。

二、“ 明确文体”摆上议程迫在眉睫

王荣生教授就曾指出,“只要翻一翻中小学生的优秀作文集,看一看历年中考和高考的作文题,我们就能清楚地看到:我国语文课程里学生在学在写在考的文章,是文学性散文。”王教授的话让我们猛省,一直以来的高考作文题无论在其内容(过于文学化)还是在要求(文体不限)都容易误导学生去写一些议论文不像议论文记叙文不像记叙文的文学性散文。譬如09年浙江高考题《绿叶对根的情意》。这样一个带文学化的题目更加上文体不限,极容易诱导学生去写一些随意性极大的文学类散文。

一如王荣生教授所言:“我们有理由推断:我国作文教学的种种难题,很可能是由于文章体式的选择不当而造成的。”鉴于“文体不限”常常会被误解为“不需要文体或者文体随意”,在高考中向学生指明文体必须明确迫在眉睫。

值得欣慰的是,在这一点上,全国新课标卷和安徽、辽宁卷、浙江卷走在了其它省市的前列。这些地区的高考卷在作文要求中率先改“文体不限”为“明确文体”。高考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风向标,高考作文命题的变化给正在复习高考中的学生提了一个醒,今后的写作不再可以无所羁地宣泄情感,或者毫无导向的记叙说明或议论。作文应在明确文体类型之后再构思写作。

三、甄选文体宜以基础为本,切莫好高骛远

按照中学语文教学的分类,文体可以分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应用文。按照文学分类,文体则可以分为散文、小说、戏剧和诗歌。以浙江为例,在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阅读一块基本以文学类的散文为主,譬如《荷塘月色》、《想北平》、《江南的冬景》等等,这类文学作品实质只需要大家能够鉴赏其语言欣赏体会其情感就可以了,但要实际运用写作,则完全没有必要。而在高考写作要求及判定标准中也只要求大家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它常见体裁的文章就可以。

四、合理安排叙议,树立文体意识

(1)记叙文叙主议辅,切忌夹叙夹议。记叙文是以叙述和描写为主的文章,两种表达方式应占到全文比重的90%。记叙文在内容上可记人可叙事也可状景,以一条线索贯穿全文。

然而在实际记叙文写作中,一部分学生往往无法将一件事叙述完整,通常是寥寥几笔之后就急不可耐地转入议论或者抒发内心的感受,以致整篇文章成为一篇夹叙夹议夹抒情的“散文”。然而这样的散文又没有明显的线索和中心,形散神也散,最终成为一篇四不像的文章。另一部分学生虽能将事件叙述完整,然而整个事件平平无奇,读完如饮白开水,没有任何情节上的高潮。这样的记叙文类似于毫无情感的流水账。

要想驾驭好记叙文这种文体,首先作者应该在胸中建构起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在写人的记叙文中,这条线索可化身为主人公的经历或者心路历程,而在叙事类记叙文中我们又可以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作为线索,在状景类的记叙文中,行踪就成为了文章的线索。线索分明了,那么无论是写人叙事还是状景,都能完整顺畅。

(2)议论文议主叙辅,莫要以叙代议。议论文通常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它不同于记叙文,后者往往以形象生动的记叙来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议论文展现的是一个学生对社会乃至世界的认知,与记叙文相比更考验一个学生的思维深度。

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和论证,这三者有机结合缺一不可。因此写议论文的过程就像是一场官司,手握证据(论据)的律师(学生)将用滔滔雄辩(论证)告诉法官大人(改卷老师)自己观点(论点)的正确性。

这本没有什么问题,然而在实际写作中,学生却往往无法写出一篇标准的议论文。也许是因为小学以来长期训练记叙文的原因,学生习惯于用大量笔墨来叙述论据,甚至会将论据材料中涉及的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极其具体形象生动 。但是在论证这个环节上却只有只言片语。这就好比一位律师手头上有一大堆的证据,却无法告诉法官这堆证据的意义。以下这个片段是从一篇学生议论文习作中截取的,题目为《良知》………但放眼于现实社会,人们的经济条件是好起来了,但人的良知却仿佛被物质的世界越冲越淡了。

很早以前在美国就有一个叫福克斯的人,他在自己的小镇上创立了一个银行,因为讲信誉被小镇的人纷纷赞叹。可惜好景不长,在一次意外中他的银行被抢,仓库里的2万现金都被抢走了。按照现代人的思维来讲,他已经破产了,不必再去偿还这2万美金的巨债,可他却没有这样做,他把自己剩下的钱先还给那些急需用钱的家庭,然后一个一个记下他所欠债的人,从此他踏上了还债的路。他打工收入并不高,但他还是坚持从自己微不足道的薪水中抽出一部分来还债。接过他手中的钱,债主们都表示不可思议,对他表示了很高的敬意。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终于还清了债,他的小银行也因此重新成立了,大量的市民都愿意到他这里存款,他的银行在经济萧条的年代也得以保存。

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人们现在如此信任他呢?是因为良知。他因为心中有良知,所以他选择了还债……

这位同学所犯的错误就是以叙代议,在议论文中将本应占比重最大的“议论”与应该占比重最小的“叙述”掉了个个儿。太过详细地叙述论据而忽略了论证环节,事实上在议论文中,论据只是一个工具,真正重要的部分是论证的过程。

在作文中我们应用较少的语言概括材料,而将更多的笔墨放在论证过程中。那么整段材料我们可以如此概括:

美国有个叫福克斯的人,在生意破产后仍坚持用打工赚来的微薄薪水挨家挨户地去还债,若干年后,他还完债重建银行,大量市民纷纷到他这里存款。

接着重心是需要对这段概括后的材料进行论证,在论证时可以尝试着使用因果论证、对比论证、假设论证等等手法,那么可以改成:

福克斯虽然失去了财富,失去了事业,然而他没有丧失良知。正是因为良知,才使他能将心比心,以自己的处境体会到那些失去金钱的家庭的苦楚;正是因为良知,才使他栉风沐雨,砥砺前行。忍常人所不能忍,辛苦打工,从微不足道的薪水中省下钱来还债;也正是因为他身上闪烁着的良知的光芒,才使人们没有丧失对他的信心。因为他们相信一个有良知的商人是不会让他们的血汗钱付诸东流的。良知的力量由此可见一斑。然而我们回过头来想,假如当时福克斯昧着良心不愿支付巨债而潜逃他乡,也许他能风平浪静度过一时,但无法背着恶名度过一世。一个丧失了良知的商人又还会有哪个顾客愿意再次信任他呢?

经过修改后的两段文字才能真正体现议论文的叙为辅,议为主的文体特点

综上所述,就近年浙江在高考卷中越来越强调文体明确一点,我们理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将培训学生明确的文体意识作为日常作文训练的重中之重。唯有如此,才能避免非驴非马的四不像文章再次出现。

[参考文献]

[1] 祝兆炬,李乾明.论作文教学中的文体训练 [J].教育研究,2008

年第四期.

[2] 邓春莲.高考要重视作文文体意识 [J] 考试与素质教育研究,

2011,02.

[3] 谢贵荣.文体乱象何时休 [J] 语文教学通讯,2014,11.

猜你喜欢
记叙文议论文
努力写出“高像素”的记叙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记叙文阅读专练
SOLO分类理论在初中记叙文写作评价中的运用
高中记叙文写作技巧
详略得当 凸显中心——初中记叙文写作之详略安排教学指导
例文悟法 得法为文——议论文“图式”的建构与应用指导策略
议论文阅读技巧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