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桂 芳卢萍
[摘要]电影导演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每一部电影作品都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语境是最主要的因素。罗曼·波兰斯基被称作电影界的“罪恶大师”,他的很多电影,特别是早期的电影创作总是充满了对人性阴暗面的展现。暴力、死亡、痛苦与绝望是其影片中最常出现的生存命题。本文从黑色电影语境、商业化语境与社会语境这三个既不同,又具有很强关联性的角度出发,分析波兰斯基黑色电影的语境。
[关键词]波兰斯基;黑色电影;电影语境
罗曼·波兰斯基被称作电影界的“罪恶大师”,他的很多电影,特别是早期的电影创作总是充满了对人性阴暗面的展现。[1]暴力、死亡、痛苦与绝望是其影片中最常出现的生存命题。电影导演的艺术创作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每一部电影作品都是外部因素与内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语境是最主要的因素。电影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也包括非语言因素。电影创作者通过其独特的电影语言去建构语境,同时要考虑到电影创作是否与更广阔层面上的电影时代、社会审美文化和社会心理等外界环境等非语言因素保持着一定的交互性和协调性。波兰斯基许多黑色电影,如《水中刀》《罗斯玛丽的婴儿》《麦克白》以及《第九道门》等的成功和备受争议都与此有关。本文从黑色电影语境、商业化语境与社会语境这三个既不同,又具有很强关联性的角度出发,分析波兰斯基黑色电影的语境。
一、黑色电影语境
从电影艺术的角度看,波兰斯基的黑色电影有其独特的语境建构方式与审美意境。在西方,黑色电影是最早的类型电影之一。美国20世纪中期的侦探影片最初被归类于其下,二战后,黑色电影仍主要以犯罪、暴力和死亡等为主题,但与20世纪中期的侦探电影相比,又注入了许多新的内容,具有更广泛的现实意义。[2]波兰斯基的黑色电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首先,黑色电影通过讲述人物的不同遭际和不同选择来展现人性,揭示社会弊端,既有很强的时代性,也有着超越时代的审美特质。如,波兰斯基的《死亡与少女》(Death and the Maiden,1994)中,影片以一个南美独裁国家的变迁为社会背景,讲述了在时代大潮裹挟中的人性变化。波利娜和杰拉多二人在独裁政府专制时期,是争取自由的民主主义者,波利娜的被抓,使二人的命运发生了转折。波利娜在被囚期间,遭到了强暴,而因为其被蒙着眼睛,所以并不知道施暴者是谁。这使其身心都遭受了巨大伤害。独裁政府被打倒后,杰拉多受到新政府的任命,成为某个委员会的主席。而邻居罗伯托医生前来拜访杰拉多,波利娜利用罗伯托在沙发上睡着之机将其打晕并捆绑。虽然丈夫杰拉多不认可妻子的行为,但事实证明,波利娜的直觉是正确的,罗伯托正是强暴她的凶手。罗伯托在片中面临两次重大的选择,第一次是在暴力政府执政时期,罗伯托被裹挟着成为政府的“走狗”,虽然他没有亲手杀过任何一个人,但他对波利娜犯下的罪行已经不可饶恕。第二次则是面对波利娜的审判,他选择了抵赖。他坚称只凭被蒙眼的波利娜的单方控诉,是无法证实他的犯罪事实的。此时罗伯托的人性丑陋的一面尽显。而波利娜在影片中同样面临两次重要的选择,第一次是对独裁政府的顽抗,她遭受了身心的巨大创伤。第二次则是面对证据确凿的施暴者罗伯托,波利娜完全可以在悬崖边手刃凶手,但她选择了饶恕罗伯托。波利娜身处暴力旋涡,她深知这种暴力是全民疯狂躁动的结果,而个人只是受到潮流的裹挟的随波逐流罢了。波利娜对罗伯托的审判,既是给自己一个交代,也是让罗伯托意识到其内心的邪恶。在波利娜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
其次,与大多数的同类电影不同,波兰斯基的黑色影片中,其镜头语言是十分内敛和质朴的,甚至有着浓郁的纪实性色彩。波兰斯基的黑色影片充满了戏剧性,曲折的经历、人与社会的剧烈矛盾、发人深省的结局,都带给观众以强烈和深刻的审美体验。但波兰斯基很少运用写意性和主观性强烈的色彩、光影,而是主要通过场景设计、景别选择和镜头角度的变化进行叙事。波兰斯基善于借助场景来营造氛围,场景在他的黑色电影中往往具有象征性内涵,它们与主人公相互映射,与情节密切配合,在推动影片发展,展现人物精神世界方面都有很好的表现力。如,在《罗斯玛丽的婴儿》(Rosemarys Baby,1968)中,罗斯玛丽和丈夫盖伊搬进了曼哈顿一间老旧的公寓,虽然他们入住之前听说了种种传闻,但二人并未放在心上。布莱福特公寓是片中最重要的场景,也是撒旦之子诞生的地方,公寓中处处散发着一种诡秘的氛围。影片开头在展现这座公寓时,其实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这也正是波兰斯基独具匠心的地方。在平凡场景中孕育的恐怖,更加贴近人们的现实生活。在空荡荡的房间内,高高的天花板令空间更显宽敞,但昏暗的光线仍让人感觉到一丝不安。二人在房间走动的声音,仿佛回荡在整栋楼中。房间中精致的地毯、大壁炉和梳妆台、墙壁、地板甚至门把手,都透出考究的气息。这些雍容华贵的装修中,透出了一种古旧的气息,为影片中后来涉及的邪教、巫术等元素奠定了基础。
二、商业化语境
电影既是艺术形式,也是消费文化。大众是电影媒介最重要的传播主体。[3]一方面,大众的接受是电影潜在的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前提,而大众的消费为电影的继续创作提供了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大众在接受电影的过程中,存在着艺术再创作的活动,大众的审美介入,使得电影的审美空间变得更加丰富和宽阔。波兰斯基的黑色电影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取得了票房上的成功。因此,商业化语境也是探讨波兰斯基黑色电影的一个重要角度。
首先,商业电影虽然类型多样,但都以追求最广泛的消费群体为目标。影片的创作与传播,都以观众的接受为核心。诉诸普通人的情感,将日常化与传奇性结合在一起,是现代商业电影最典型的叙事手法。波兰斯基的黑色电影题材与背景丰富多样,多以社会普通小人物为主人公。这些主人公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继续平淡的生活,他们被命运中的偶然与突发事件所挟持,身不由己地坠入生命的谷底。普通人的生命经历和情感历程对观众来说,无疑是具有吸引力的。并且,在波兰斯基的电影中,这些遭遇不幸的小人物又通常是弱者。弱者面对生命的挑战或迸发出人性的阴暗,或以一己之力去进行悲壮的抗争,都无疑是震撼人心的。如,在《怪房客》(The Tenant,1976)中,一个波兰青年只身一人来到了大都市巴黎,并在一幢公寓楼租住了一个房间。这座公寓先前有一位女房客跳楼摔伤,而孤僻内向的波兰人觉得周围的人正在强迫自己成为女房客的角色。影片实际上展现了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与猜忌,而其所处的环境极易使观众产生带入感,从而吸引观众走进影院欣赏影片。
其次,商业电影对大众的吸引力一在故事,二在画面。很多低成本电影虽然画面缺少视觉冲击,但在叙事上精雕细琢,同样能够打动观众,获得票房的成功。如上所述,波兰斯基的黑色电影在画面上偏向于内敛质朴,但在叙事上却充满了戏剧性张力,充满了对人性善恶的揭示。他的影片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命运扑朔迷离,既有残酷、哀伤,也有温情、感动,其带给观众的审美体验是极其丰富与深刻的。如,在《水中刀》(Knife in the Water,1962)中,人物虽然只有三个,即中年夫妇、游荡青年,但影片却充满戏剧张力。中年夫妇正面临着婚姻的“七年之痒”,而游荡青年的加入,使夫妻的矛盾被放大、尖锐化。尤其是当丈夫将青年打入水中后,事态更向扑朔迷离的方向发展。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当丈夫下水寻找青年并越游越远后,潜伏已久的青年爬上船只,竟然与妻子发生了关系。丈夫与妻子之间的裂痕在游荡青年加入后越来越大,而此后青年的离去,只留下中年夫妇无法预知的未来。波兰斯基只用三人就将故事的戏剧化推向了高潮。此外,现代商业电影除了通过戏剧性的情节和多种情感调动来吸引观众外,强大的演员阵容、规模化的宣传以及大投资等,也是保证票房的重要手段。波兰斯基的很多黑色电影也都具有这些商业特征。这使得影片上映之前,便已经吸引了大众的目光。
三、社会语境
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化形式,在某种程度上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很多影片正是切中了社会心理,赢得广泛的关注,才成为艺术经典。此外,导演也是处于社会生活中的个体,他们的创作立场和审美取向都受到所处时代的影响,只是电影创作者独特的生命经历、艺术路径和观察生活的角度,使得电影具有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波兰斯基的黑色电影也是如此,他的电影叙事背景不一而足,人物形象大相径庭,但在某种程度上都是社会心理的反映,是对现代社会问题的艺术化表达。
首先,现代社会的道德信仰危机是波兰斯基黑色电影最常表现的主题。20世纪60年代是波兰斯基创作的高峰期,而此时他所在的欧洲正处于社会动荡时期。经济危机的爆发导致社会危机的产生,各欧洲国家都出现不同程度的混乱、抗议、暴力等状况,如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波兰的“三月事件”、法国的“五月风暴”等事件,宗教信仰的动摇、道德的沦丧等,使人们普遍缺乏安全感。波兰斯基对此同样深有体会,他经常会在电影中展现这种命运的无常与偶然性,进而揭示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沦丧。如,《水中刀》中的中年夫妇,虽然他们的物质生活是充裕的(他们可以自己开车旅行,有自己的私人帆船可以出海),但他们的精神却是空虚的。丈夫的夸夸其谈、喋喋不休并不能引起妻子的兴趣,她只是附和着表示自己的存在。而一旦有了机会(丈夫不在身边),妻子就与游荡青年在船上发生了关系,这不能不说是二人婚姻的悲哀。波兰斯基利用这部电影,向人们展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的疏离,即使是夫妻这样亲密的关系,实际上也演绎着貌合神离的生活剧。
其次,现代社会人的异化也是波兰斯基黑色电影的恒久命题。[4]在金钱、名誉和情欲的诱惑之下,人性的阴暗一览无余。如,在《第九道门》中,科索本来是从事古典书籍交易的经纪人,但鲍里斯·巴尔坎给他下达的任务,却使他堕入了两难的境地。如果不接受任务,自己有生命危险,而接受任务后,一连串的怪事发生,且与其接触过的多人都遭遇了死亡的厄运。科索在好奇心的驱使以及贪婪之心的引诱之下,一步一步迈入了魔鬼设置的陷阱。当其与魔鬼达成了最后的仪式后,一切谜题都已解开,而科索也走进了第九道门,成为魔鬼的仆从。影片向观众展示了科索受到魔鬼引诱的过程,魔鬼之所以选中科索,也正是因为看到他内心的阴暗面,看到他有被塑造成为魔鬼伙伴的潜质。波兰斯基借此揭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魔鬼,只是有人释放出而有些人压抑住了而已。此外,政治讽喻在波兰斯基的黑色电影中也经常出现。被奉为20世纪70年代经典黑色电影代表的《唐人街》揭示了政府、商人间的利益勾结,以及法律与道德的真空。《影子写手》则讲述了一个普通小人物被卷入到政治阴谋中,他极力去探求真相,却既不能左右结果,又难以掌控自己的命运。波兰斯基借助电影完成了一个艺术家对社会的责任和担当。
综上,在波兰斯基的黑色电影中,主人公常常被置于极端艰险的现实环境中。导演以此来揭示个体在强大现实力量威胁下的不同回应,个体的脆弱与坚强、卑微与崇高、抗争与妥协都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现。波兰斯基善于运用各种电影语言,去集中表现影片中的人性主题,使观众获得凝练、统一,并且清晰和深刻的审美体验。对其黑色电影的语境进行研究,是分析其创作手法的重要切入点。
[参考文献]
[1] 郭画.穿越人生苦痛的艺术灵魂——从《雾都孤儿》看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艺术之旅[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S1).
[2] 王猛.黑色电影的“黑色追求”[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04).
[3] 范叶妮.大众传媒与消费文化关系探讨——以美国类型电影为例[J].新闻界,2008(01).
[4] 高敏婧.罗曼·波兰斯基电影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作者简介] 张桂芳(1970—),女,河北沧州人,硕士,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卢萍(1970—),女,河北沧州人,河北工程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