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艺术中文学性的解构与重塑

2016-05-06 11:19于萌
电影文学 2016年8期
关键词:电影艺术文学性解构

[摘要]电影艺术本身就包含文学性,而电影的改编形式不管从原创性的剧本改编成为电影,还是从文学类的作品改编成剧本再改编成为电影,所形成的电影作品都与文学作品有着很大的关联,同时文学性是电影形成电影艺术的基础。从文字到画面的解构与重塑的形成,是电影艺术文学性的转变过程。传媒社会具有强大的视觉图式冲击力,传统电影到数字电影的文学性在这一冲击下会产生消解的趋势,引发电影艺术的本质逐渐丧失。

[关键词]电影艺术;文学性;解构;重塑

电影艺术是一种视听觉的享受,是一种“静”与“动”、“时间”与“空间”、“造型”与“节奏”相综合的艺术。它既是一种独特的、新型的艺术形式,又与其他艺术有着千头万绪的联系,其与文学艺术的联系是息息相关的,文学性是让电影成为电影艺术的基点。

一、电影艺术中文学性存在的联系

文学性的存在使我们日常生活行为的审美不同,不仅体现在文学艺术上,其他的艺术形式也存在着,其也包含电影艺术。电影艺术中文学性与电影性是相互共存的,电影性是电影特质维持的重要元素,其文学性也在电影艺术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一)电影艺术中文学性的出处与特性

电影艺术是到目前为止已有的艺术中特殊的存在。我国尝试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就与传统的民族戏剧形式相结合,因文学艺术形式包含了戏剧,从中可以看出电影艺术中含有文学性。电影艺术其根本就是综合性的艺术,包含绘画、戏曲、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表现出的是姿态、表情和意境的艺术。其电影中所表达的造型、节奏、中心思想及颜色、时间和细节等问题,是以文学艺术形式的方法来实现的。其在画面中采用叙事的手段,使其画面具有文学艺术性,因此电影艺术中文学性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文学性是电影艺术的基石。

(二)电影艺术中的文学性要素

一部电影的故事情节、时空、人物的刻画、场景的设置等一系列的描述,都可以用叙事来表达。电影本身存在一定的叙事可能性,画面也是遵循一定的时间、空间顺序,电影艺术的根本就是叙事的艺术,这种叙事的方式也是文学性表达的一种。电影艺术中文学性的表现方式如下:

第一,影片的叙事模式。电影的叙事结构最为典型的就是从序幕到故事情节开端、发展及高潮部分,最后为故事的结尾。在结构上不仅从静态(词、名、段等)上研究,还要从动态(场景、灯光、机位、音响、演员等)上研究,其在语言的叙述上不仅从导演单方面去考虑,还有所有参与电影工作的演员。电影的叙事技巧越来越高明,在故事的展开上也越来越鲜明。

第二,影片的叙事手段。电影的叙事手段主要表现在画面、情节和剪辑上,也可以用辅助道具加入配音、字幕等。画面叙事手段一般都是以序幕来展现,序幕可以是银幕上的文字叙述或画外音,也可以在影片的片头字幕之前展现。还有一些影片是以制片商的商标、故事发生的前提作介绍等作为序幕,也有些序幕是通过经过精心设计的,从而能引出事件的发生、发展。叙事的几种形式有顺叙、倒叙、插叙、预叙法。

第三,影片的叙事技巧。一部电影也可以像写小说一样,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叙事,即“我”“你”“他”的人称叙事,与文学著作的写作技巧及手法相比较,电影叙事的倒叙、插叙也可以流畅地做到淡入、淡出或切入镜头;电影可以通过画面定格、镜头的放大、场景的背景颜色来进行修辞。电影艺术中完美的叙事技巧可以给观众留下许多想象空间,又可以使画面衔接自如。

第四,电影审美意境的体现。电影叙事过程中产生的文学性,可以给一部电影带入许多的感情(激动、伤心、欢快、励志等),从而让观众在欣赏一部电影作品后产生情不自禁、回味无穷、引人深思、赏心悦目等感觉,让观众的审美意境感到满足。

二、电影文学剧本文学性的解构与重塑

电影的文学剧本到电影艺术存在着美学的转化过程,或称为文学的再创作,即电影文学剧本到电影艺术的重塑。其电影文学是电影艺术形成的基础,它在电影文学剧本中是很重要的环节,其对电影中人物的塑造、主题的中心思想、电影情节及结构等都有详细的规定,电影文学是一部电影能否成功的关键及基础。

电影作品按其所形成的载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是由剧本形成的影视作品,另一类为由文学性的作品改编成话剧剧本,再由其改编为电影所需的剧本形成电影作品。从剧本转化为电影其对等模式不是单一存在的,电影由文学作品转换的过程中,出色的文学作品在转换为电影文学剧本,进而转换为电影的过程中可能会导致失败。经典的文学作品不一定能产生同样的经典电影,相反一些非著名或经典的文学作品有可能拍摄出一部受大家喜欢的作品。所以这两类形式与电影作品的主题、拍摄方法、投资费用等没有相对应的关系。从以上两点可以看出,电影的剧本主要有原创性剧本和改编性剧本两种,这两种剧本不存在优劣、前后关系。中国拍摄的第一部短戏曲片《定军山》(1905),是根据《三国演义》中的一些片断改编而成的。中国电影史上撰写的第一部比较完整的电影剧本,是由洪深编写的历史题材剧《申屠氏》。从这两部电影中可以看出,改编性和原创性已存在于初期的电影文学剧本中。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从原创剧本直接转换为电影,还是从文学作品改编成话剧剧本,再由其改编为电影,电影艺术中文学性的转换生成都需要从文本语言到画画语言的解构与重塑,具体如下:

(一)电影艺术中原创剧文学性的解构与重塑

从每一位作家创作的情感上讲,其一般都会选择自己所熟知的创作格式或创作方法。原创剧的剧本作家在写作时会有所偏好,喜欢武侠的就比较偏爱武侠题材,喜欢历史的其在写剧本时对历史的侧重性很高等,但更需要全能型的文学作家。剧作家是以镜头为准来看,而文学作家是根据自己的心里想法来看,从而同一个主题的原创文学作品和剧本在文字的表述上也是截然不同的。一位文学作家在描写人物的行为特征、动作及心理活动时,就会去想如果我是那个人的话会怎样怎样,而剧作家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从那种格式中跳出来用另一种眼光去审视作品。当一位作家改动自己的作品时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及自我否认的态度,要在导演提出的意见建议基础上进行一稿一稿地修改。

第一,电影艺术中原创作家的画面先行的文学性解构与重塑。电影剧本与文学作品在创作上最大的不同在于一个是为了拍摄一部电影,一个是从精神上、时代上及心灵上等的描述。电影剧本就是将作品的文字转化为画面,原创剧本的作家一般对于电影的拍摄过程十分熟悉或者是一些专职编辑者,这样的作家对于场景画面的形成及镜头的表述语言都有一定的了解及掌握。在相同的素材下,剧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就会考虑到这样写会不会适合拍摄,剧作家已将画面印入脑海中。而文学作家的侧重点不在这里,文学作家会考虑文学背景、环境及底蕴等。一部好的剧本,其内含的文学性和电影性应该是相均衡的,不应是它强我弱、此消彼长的形式。一个好的剧作家其在文学的基础上应具有对演员的场景镜头及造型上的设计,将电影的一幅幅画面加入到自己的剧作创作中。其将一部电影的文学性显示出来可以通过场景的布置、光线的强弱、色彩的搭配及镜头的长短等,通过对视觉语言的强化来提高美学意境。

第二,电影艺术中改编外衣下的文学性解构与重塑。王家卫的《东邪西毒》,刘伟强的《古惑仔》,徐克监制、程小东导演的《倩女幽魂》和刘镇伟的《大话西游》等,其分别是由金庸的《射雕英雄传》,牛佬同名漫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名篇中的《聂小倩》及吴承恩的《西游记》改编而成的,其名字的包装及在影片中借用原著的人物名字并赋予它们新的寓意,让其观众产生好奇心及观赏欲。西毒欧阳锋、东邪黄药师、聂小倩、宁采臣、孙悟空等人物已家喻户晓,通过全新的明星阵容进行演绎,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与自己所预想的画面迥然不同,感观上有很大的冲击,从而对人物的定位有新的了解。这种富有现代意识、让人眼前一亮的转变是文学性转换所需要的。角色造型上的突出、抓住观众眼球、画面新颖并注重在细节加入一些让人深思的哲理性独白,这些经过时间的沉淀还是会受大家喜爱。

第三,电影艺术中文学性模仿原创的再创造。田晓鹏的《大圣归来》采用了好莱坞的经验,其大胆的形象设计与比肩好莱坞的制作水准、主题的新颖和技术的提升让观众的观看欲大大增强,其大致上和《西游·降魔篇》是一个风格的。在抄袭与模仿之间走出一条新的道路,分寸要掌握得恰到好处,内地的许多电影也是走这样的道路,通过大量的积累素材来模仿一部大片进而进行再创造,此类根据原创剧本进行再创作的电影可以称为后文学性的转移。

(二)电影艺术中改编剧文学性的解构与重塑

在电影艺术发展初期,剧本的改编已经存在。电影艺术的快速发展是由其电影作品下文学作品的文化作为底蕴,电影艺术的发展强盛是与文学艺术水平紧密相联的。电影艺术发展初期阶段,文学作品为其提供了素材和养分,让电影也成了一种艺术,有种审美之感。电影艺术和文学艺术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其外在形式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在文字述说转换为画面文本的过程中融入了导演的个人想法,情节上做了增减处理、主题意义上产生了变化,塑造人物上也发生了变化,等等。

改编使实际的画面有更强的美感,使文学作品与电影艺术更容易沟通。改编使这两种艺术形式相互转换,让文学作品的文字更富有银幕感。在改编的过程中是向观众所想要达到的美感画面的方向来发展的。文学作品主要趋向于个人的自我想法、背景及环境等的宣泄,而剧本的改编是让观众得到满意。

在改编文学作品的选择上一般倾向于名著的改编,中国的四大名著及外国的《傲慢与偏见》《安娜·卡列尼娜》《简·爱》《巴黎圣母院》等都被改编过,有的改编不止一次;另一种是现今比较畅销的文学书籍及一些著名作家的文学书籍,如王朔同名小说改编的《看上去很美》及由小说《痴人》改编的《甲方乙方》,改编自茨威格同名小说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苏童小说《妻妾成群》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莫言的《红高粱家族》改编成电影《红高粱》,王朔的《动物凶猛》改编成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尤凤伟的《生存》改编成电影《鬼子来了》,余华的小说《活着》改编成的同名电影,金庸的文学作品被改编的影视剧都被大家所喜欢,等等;还有一种是被导演所喜欢的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最后一种就是网络上流行的点击率较高的网络作品,如顾漫的《何以笙箫默》改编成的影视剧、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改编的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等。

文学作品的改编通常指小说的改编,现今小说改编的题材比较多,如漫画、戏曲(黄梅戏、桂剧、淮剧、柳子戏、川剧、绍剧、粤剧、京剧、越剧、豫剧、评剧、昆曲等)、诗歌、散文等都曾被改编为影视作品。现今对于漫画作品的改编越来越流行及受到重视,如《三毛流浪记》《老夫子》等。电影艺术的画面在时间与空间中的行动动作具有真实特性,加入语言的描述让其具有叙述特性。影视作品的叙述特性让其与文学之间相仿相像,让它们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电影艺术的改编就是让文学性的语言文字转换为视听艺术,从文学作品改编为电影作品,从高雅转到通俗的过程,就是电影艺术中文学性的解构与重塑。文学作品的体裁格式、艺术形式在改编为电影画面的视听艺术的叙事过程中,其特性及方法技巧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三、结语

电影艺术的文学性是一种固有的存在形式,有强弱之分。电影本身包含语言和画面两种形式,除具有电影性之外,还包含文学性,文学性是电影艺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现今的电影艺术的商业化气息太盛,我们应该加强电影艺术的文学性,不仅让电影在技术上有所提升,也使其内容丰富多彩起来。

[参考文献]

[1] 克·麦茨,李恒基,王蔚.现代电影与叙事性(上)[J].世界电影,1986(02).

[2] 胡昺.电影艺术对消解精神痛苦的意义[J].大众文艺,2010(23).

[3] 岳莉.文学,电影的缪斯女神——浅谈文学到电影改编理论研究[J].神州,2013(21).

[4] 李雯雯.笔与镜的缠绵——文学与电影之间互动现象解析[J].写作,2009(05).

[5] 夏曼丽.解构与重塑:电影艺术文学性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2).

[作者简介] 于萌(1982—),女,吉林省吉林市人,硕士,北华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国际汉语教育跨文化交际研究。

猜你喜欢
电影艺术文学性解构
毛泽东诗词文学性英译研究
解构“剧本杀”
论《阿达拉》的宗教色彩及其文学性
《洛丽塔》与纳博科夫的“文学性”
于强 保持真实,从生活中解构设计之美
梁亚力山水画的文学性
彭涛形而上的现世解构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