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影是诉诸感官刺激的流动视听语言艺术,而青春电影则是其中的佼佼者,不仅代表着“美女经济”,更与时代有着难以言说的契合感。人物角色的自由性是当下青春电影进行叙事的机制核心,而且还具有独特的灵活性特征。为了尽可能满足商业需求,又不违背艺术特性,青春电影集叙事和美学表达于一身,且与时代背景交相辉映。电影是反映时代的一面镜子,在我们感受经济增长的同时,那些青春电影里的角色也长大成人。
[关键词]青春电影;成长叙事;价值观
回顾当下热度不减的青春电影,不难发现,这些电影成功的原因乃是创作者结合时代将电影自身的叙事以及美学表达实现了一次完美融合。当下青春电影无论是电影自身还是电影与时代之间,都形成了一种不言自明的默契。
一、成长经历式的叙事
时代感极强的青春电影十分注重对隐性复调叙事策略的使用,所以其结构多为非封闭式的,并且呈两个或两个以上并存的状态。插叙、反复和叙事终止是青春电影中最常用的几种美学方法,由其呈现出来的拼贴风格更体现出了成长的时代印记。在一些经典的青春电影,如《英雄》《公民凯恩》和《罗生门》中,复调叙事策略的使用往往都是以一个问题为核心展开,以提问和解答的方式进行,而影片最后给出的所谓的答案其实并非正面答案,这足以说明人性的复杂才是所有问题产生的根本。
事物客观性的普遍外被感知后得到的意象,便是象征意象。因此,在艺术领域里,象征便成为电影表意的载体,是主客观的高度统一。很多青春电影立足于成长主题,并以此为意影射时代的文化潮流。例如《小时代3》中偏执的顾源,虽然有着优越的家世,却生活在父亲遁形且母亲专横的畸形家庭环境中。在他与顾里纠葛的爱恨情仇中,他慢慢地成长起来,最终变得更加理性与现实,这正好是对实用主义的一种验证;而在电影《闺蜜》中,脱离父亲的约束,从两个女孩身上表现出来的重口味元素不禁让人瞠目结舌,而且对两性话题的讨论也体现了现代社会的开放性。
再看国产电影《同桌的你》,男主角林一在亲情上是有一定缺失的,虽然父亲这个角色一直都存在,但他给予林一的关心和帮助几乎是少之又少。可在成长的过程中,“父亲”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这足以反映出,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状态令父母与子女间的沟通越来越匮乏,这令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失去了“父亲”的引导,以至于出现价值观与道德观上的困扰。
所谓“父亲”其实早就不只是生物学上的血缘关系,更多的是在精神上能够给予启发和指引的代表。青春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所以青春电影中多以“父亲”作为第一叙事者,因为凡是成年人都是从孩子一点点成长起来的,在经历过岁月的洗礼,体验过情感的伤痛之后,从身体到心理真正成熟。例如,近期比较受欢迎的电影《捉妖记》就将成长的主题隐藏在童话般的故事情节中。宋天荫自幼与自己的奶奶生活在一个远离世事的村庄中,他天性善良淳朴,但内心深处仍然对自己的“父亲”有质疑和怨恨,因为他不理解当时父亲为什么将他扔下。虽然选择遵从父亲的意思,但他从未真正接受过。直到长大成人,又误打误撞地“生下”小妖王胡巴,他才开始慢慢体验到做“父亲”的不易,并开始慢慢释怀。最后,为了拯救小胡巴,他甚至丧失了自己的生命。但死而复生以后,天荫勇敢地打败了可恶的妖精,却狠心地让胡巴回到妖精中间生活。当他用手中的宝剑画出自己与胡巴之间的界限时,画面突然转到小时候父亲在他面前画出的那条火线,并听到父亲痛苦地喊出“走啊!走!”于是他也含泪喊出了同样的话。直到这个时候宋天荫才理解了父亲,也成为一名真正的“父亲”。
传统线性的叙事方式从逻辑上保证了事件的正常发展走向,而复调叙事则更能够展现事件和人物心理的复杂性,青春电影正是借助这一点来体现当代人内心的焦虑。所以,无论是《后会无期》《闺蜜》还是《捉妖记》中,都先给观众设下一个问题,通过剧情的发展慢慢引出答案。可结局也并不是直接回答,而是以隐晦的方式让观众自行脑补答案。开放式结局是当代电影最常用的一种方式,这样便能够给人们留下足够思考的空间,同时也为自己的问题找到一个明确答案。
青春电影之所以能反映时代的特性,因为其都是通过极端的冲突来影射一些社会中存在的矛盾,在矛盾被成功调和时就是对现实的一种回复。就像《捉妖记》中,很多善良的妖并不想吃人,所以他们用“人皮”伪装自己,为的就是能与人和平共处;但恶毒的妖却做尽坏事,逼得捉妖师们不得不将他们除掉以保护无辜的人。宋天荫从一开始并不能接受自己的邻里是妖的事实,但最后他明白心肠恶毒的人还不如善良的妖。因为从小缺乏“父亲”的正确引导,奶奶又是一个时而清醒时而糊涂的人,所以他只能靠自己去判断“是非”。将其与当前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电影其实想要表达的是认识问题要透过表面看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进而丧失判断好坏、善恶的能力。成长是需要付出代价的,只有真正经历过,才能看透其中的道理,明白曾经的伤害其实是一种保护。
而影片《小时代3》则是用一种奇观化的方式,让观众体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成长故事。里面复杂的姐妹友情、纠葛的男女爱情,真实再现了“青春”的懵懂与冲动。那些不计后果的行为,都成了成长的烦恼。而在这部电影中还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就是里面层出不穷的高档会所、餐厅,极尽奢华的服饰,还有那些似乎真实又好像离我们很远的话语,这些都是消费主义时代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小时代3》过于纸醉金迷的生活方式不断地刺激着观众的眼球,可以说这是高雅艺术的象征,也可以说这是拜金主义的代言。财富可以激励青少年进步,也可以成为贪图享受和犯罪的动机。所以,这部电影恰恰反映出这个特殊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在发生着一定程度的转变。至少有一部分人开始“物化”,开始一切向“钱”看。另外,影片中“顾氏夫妇”的爱情,在现实中也比比皆是。当顾源执著地认为自己的爱与金钱地位无关时,顾里却告诉他没有物质基础的爱情就像没有地基的建筑,一有风吹草动就会倒塌。这就是当代很多人的爱情婚姻观,女性将爱情建立在对男性经济实力的考量之上,而不再是单纯的荷尔蒙燃烧反应。
二、幻想式的叙事
之所以说青春是人生中最容易冲动和犯错的阶段,是因为在这个时期我们最容易沉浸在各种幻想之中。所以,青春电影便借助靓丽的身体来展现当初最纯洁的幻想,并对这个过程中的情感经历进行一次纯洁的洗礼,将最美好的一面展现出来。
与其说青春电影是在追忆往事,不如说是在圆年少轻狂的“你我”一个梦。青春是悸动的,也是苦涩的,那时的亲情被幼稚包裹着,那时的友情被自私束缚着,那时的爱情被幻想装饰着。电影就将这些统统净化掉,让观众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青春”。正如《同桌的你》中,林一多年后与TOM成了朋友。电影从不追求真相与现实,而是从主观角度去见证一个人或者一群人的成长,同时为他们治疗心灵的创伤。
不过,有些事情毕竟是无法挽回的,有些人注定错过了一次便是一辈子。当周小栀穿着洁白的婚纱走在红毯上,而对面的那个准备牵她手的人并不是林一时就足以证明这一点。生活在当下,虽然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发展空间,但机会与压力并存,当林一信心满满地踏上去美国的飞机时,他并没有想到迎接自己的是苦不堪言甚至尊严丧失的未来。怀揣着梦想的青年总是希望能够一展抱负并在社会中实现自我价值,但现实却证明困难无处不在,即便努力也不一定就会成功,这也是当代人焦虑的原因。关于爱情,林一与周小栀努力过,也伤痛过。林一甚至是为了周小栀才申请去美国。但现实是,周小栀并没能与林一在美国再续前缘。校园中的爱情固然纯洁美好,却毫无保障。周小栀最终嫁给了一个物质条件十分优越的男人,而不是林一。财富、身份、地位已经成为一部分人择偶的标准,传统的爱情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当林一幻想在周小栀的婚礼上带她离开时,就证明对于那段青春他是留恋的,对于自己曾经真心爱过的女孩儿,对于自己的爱情,他是珍惜的。但幻想就是幻想,永远也成不了现实。最终,周小栀还是嫁给了别人。颠覆现状的基础是肉体和生命,这也是评估自身经历的一个标准。换言之,只有能够提高思想活力并且有益身心健康的事情才具有美的价值。而青春题材的电影喻指的便是成长,其能够美化一些记忆,以拯救心存悲剧式认知的人们。电影是一门视听觉艺术,其通过幻想颠覆现实,能够为沉溺于痛苦经历中的人们重构人生,以救赎那些堕落的心。幻想是青春电影最擅长的手段,颠覆现实是其最终的目的,借助其营造出来的乌托邦世界,带领观众跳脱现实的枷锁,从苦痛的回忆中解脱出来,重拾那些美好的过去,并从电影故事情节中总结得失,然后重新启程。直面过去何尝不是一种新的开始,放下包袱才能走得更远。
电影是一门行为艺术,所以必须做到叙事与审美的和谐统一。这是艺术的基本要求,也是市场商业性的必然表现。青春电影最明显的优点就是对靓丽身体的展现。从理论角度分析,在当今这个时代,女性身体俨然已经成为“欲望”的象征,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段。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和观众的口味,青春电影更加注重靓丽的外表和姣好的身躯,所以青春电影又代表着“美女经济”时代的来临。无论是在《小时代3》,还是在《后会无期》中,都可以看到各种美丽的女性,她们要么清纯可人,要么妖娆妩媚,要么落落大方,要么清丽婉约,无论哪一种都能令观众眼前一亮,并为之动容。与这些美好的身体相比,都市的繁华、小镇的孤独都不再重要,她们已经占据了当下时代舞台的核心位置。这就说明,文化的发展已经打破了传统道德观的束缚,将身体美提升到感性的角度。青春电影凭借对身体美的运用在类型电影中独占鳌头。“美女经济”是社会主流文化的倾向,也是成长时代独有的特质。
青春电影多将视角锁定在追忆过去方面,这就说明当代人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找到情感的寄托,所以更愿意沉溺于那些美好的回忆当中。所谓“无处安放的青春”正是经历过才会有的伤痛,但在面对生活的压力,感知自身的渺小后,那些曾因冲动犯下的错反而显得尤其珍贵。当人们不再仅仅关注物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将目光投射在其象征意义上时,说明真的已经长大了。而青春电影则好像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到成长中的快乐与烦恼,同时驱赶心中的恐惧与不安。观众在观看电影时难免会对号入座,然后借助剧中人物实现自己的幻想,完成未完成的事情,即使无法弥补,也能再次回味一下那些青葱的往事。换言之,与其说青春电影是在治疗人们心中的伤痛,不如说它是在揭开伤疤,让观众重新体验一下何为痛并快乐着。
三、结语
对于青春电影来说,无论是《后会无期》还是《闺蜜》,其中刻画的人物形象在经济方面都没有后顾之忧,所以人物角色的自由性是当下青春电影进行叙事的机制核心,而且还具有独特的灵活性特征。作为一种独立的事物,美本身无法采用概念来形容,它可以看作是一种充满快感的关注形式,所以青春电影因为这种叙事机制的灌溉而拥有了另一种美。在人物精神状态的刻画方面,疯癫和破坏性不再是当下青春电影的唯一选择,经济的飞速增长带来了人物角色思想的飞跃发展,时代的直观反映载体就是电影,我们似乎能够感觉到电影里面的人物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长大成人。
[参考文献]
[1] 陈海燕.物质与感情的双重焦虑——《小时代》所映射的当代青年症候[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2] 叶凯.《后会无期》:成功表象下的意义虚无[J].艺苑,2014(06).
[3] 梁颐.对消费世界及其意识形态的迎合与反思——《后会无期》VS《小时代3:刺金时代》[J].东南传播,2015(02).
[4] 卢兴.粉丝中心化与影像快感生产——以《小时代》《后会无期》为例[J].艺术广角,2014(05).
[5] 余艳.告别 寻找 回归——解读《后会无期》[J].电影评介,2014(15).
[作者简介] 尹百利(1981—),男,河南罗山人,硕士,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语言与传媒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汉语和影视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