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海
一、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按原文填空。
(1)诗中描写战争形势危急的诗句是:
。
(2)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渲染战争激烈的诗句是: 。
2.“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中的“玉龙”指( )
A.人名 B.玉做的龙
C.玉色的龙 D.宝剑
3.“黑云压城城欲摧”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A.借代和比喻 B.夸张和借代
C.比喻和夸张 D.夸张和双关
4.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霞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喻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5.“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你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点赏析。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浣溪沙
□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词人徘徊于小园香径,精心选择了
、 、 等景物,描绘了一组优美的画面。
2.这首词多处运用对比写法,请找出一例,并简要说明其好处。
3.这首词通篇写景,但字字皆情,这种情又似乎难以确指,根据你的体会,你认为词中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4.“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千古名句,试简析这两句好在哪里?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中“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两句在诗里具有两种作用:一是写自然环境,交代了事件发展的具体 ,并渲染了特定的 ;二是烘托出诗人 的心境,为下文写诗人 的伟大胸襟蓄势。
2.就主题而言,读了这首诗后,我们会自然联想到哪些人物的感人事迹或经典名言?请任举出一例。(古今例子均可)
3.诗的第一节是怎样描绘秋风肆虐的情景的?诗人为什么要作这样的描绘?
4.杜甫一向关心人民疾苦,他的诗素有“诗史”之称,但为什么这首诗中却一反常态,只写自己的个人遭遇?请谈谈你的理解。
5.请对这“雨脚如麻未断绝” 进行简要赏析。
6.本诗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诗中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
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第一联作者通过“ ”和“ ”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表达出自己
之情。
2.这首诗虽含忧伤,但更见豁达。请结合颈联作简要分析。
3.本诗艺术特色突出:诗情起伏跌宕,于
中见 ;语言精练,“闻笛赋”“烂柯人” 贴切,是酬答诗中的优秀代表,尾联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 ,首、颔、颈、尾四联内容层层递进,不仅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情怀,也给友人以 。
五、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首句中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诗中“巴山夜雨”重逢出现有什么艺术效果?
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作者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4.本诗的一个耳熟能详的成语是: ,成语的含义是
。
5.“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用得极其生动,说说妙在哪里。
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
□韩 愈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青苔落绛英。
1.请你任选一个角度赏析“五月榴花照眼明”这句诗的艺术效果。
2.诗歌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石榴花“丹葩结秀”曾激发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激情,留下了许多咏石榴花的佳句,请你试写出一句。
七、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1.有人说诗中的“僧敲月下门”句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它们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情趣?
3.任选角度鉴赏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