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文娟
【中考示例】
文题示例:人的一生中,哪些东西可以丢?哪些东西不能丢?丢,有时会使人心疼令人惋惜;丢,有时又会让人畅快促人前行。丢,可能是失去,也可能是获得……
请以“丢”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3)不少于600字。(2015年江西中考作文题)
作文示例一:
丢
江西一考生
人生中,取什么丢什么,是需要大智大勇的。善取者成之,不善取者败之;善丢者成之,不善丢者败之。
回溯历史长河,不善丢者大有人在。
大筑长城,大修秦陵,自称始皇,贪求子孙万世的秦始皇,他的欲望太多了;他贪求太大了;他的残暴太有名了。他丢不下名利享乐,丢不下天皇神威,丝毫不肯施行仁义,丝毫不顾及百姓的生死,他失败了,败得是那样的快,亡得是那样的速。
风花雪月,声色犬马,“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唐玄宗李隆基丢不下杨贵妃,以致“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丢不下美色的李隆基成为了历史的笑柄。
翻检历史长河,善丢者亦大有人在。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对于世外桃源,一心向往之,而鄙弃世俗,决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他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一切世俗的名利,丢弃了世俗的富贵,心甘情愿地做了一介草民,却流芳百世。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更有航空工程硕士和航空、数学博士钱学森,他冲破重重阻挠,丢弃一切身外之物,只随身带着800公斤重的书籍、笔记本,在美国一位海军次长金布尔的咆哮——“钱学森无论在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我宁可把这家伙枪毙了,也不让他回到中国!”——声中回国了。钱学森善丢一切身外物,最终,他收获了我国一代“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和“导弹之父”的美誉。
贪求匪名利,所得亦已并。仍自贪求生爱恋,前头路险如何免。只有善丢者才能迎来人生的辉煌。
作文示例二:
丢
江西一考生
不记得是哪个外国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中国人虽然渐渐地富裕起来了,但中国人却难以真正地强大起来,因为目前他们丢掉了一点使他们强大的因素,等到他们找回这点因素时,世界将为之倾倒。
听到这话,我久久地思索,特别是他话语中的“目前他们丢掉了一点使他们强大的因素”,那是一种什么“因素”呢?我们中国人能不能找回这种“因素”呢?何时何地、何年何月才能找回来呢?
事有凑巧,不久前我偶然地读到了上世纪80年代的朦胧诗人梁小斌的著名诗作《中国,我的钥匙丢了》,读到了分析家们的精彩文字,说其中的“钥匙”,象征青年一代在“文革”中所失去的青春等一切美好的东西,诗中通过“我”“寻找”钥匙的过程,体现了一代青年的觉醒和思考。受此启发,我似乎明白了目前我们中国人所丢失的东西,即那位外国作家所说的“目前他们丢掉了一点使他们强大的因素”。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人穷啊,那时的国人,是不入外国人眼的。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成就斐然,中国经济迅猛发展,一举站上了世界经济第二的位置,令人刮目相看。可是,我们为什么还不强大呢?这大概与我们所丢失的东西息息相关吧。
我们丢失了文明的举止。富裕的中国人走出去后,得到的反馈信息却都是说中国人怎么于大庭广众之下喧哗呀,怎么排队加塞呀,怎么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呀,等等,等等。这是不是我们的毛病呢?我们能不能改掉、丢弃呢?
我们丢失了协作的精神。有人说,一个中国人是一条龙,可是,一群中国人,那就是一条虫了!窝里斗是我们的弊病,是我们的劣根性。这是不是也切中了我们的痛处呢?
我们丢失了清廉的风气。在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国家崛起的关键时刻,中国人啊,你能不能丢弃做官发财的理念,国家有没有刹住腐败的能力,惩治贪腐的决心,这大大地考验着中国一届又一届新政府的能力。但得官清吏不横,即是村中歌舞时。
我们丢失了任人唯贤的儒雅风度。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人为官,三亲六眷受益。单位成了家天下,地方成了家族区。我们的确是丢失了古人那种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古风……
我想,这大概就是我们中国人目前所丢掉的因素之中的若干个因素吧。丢得是多么可怕,丢得是多么痛心啊!
示例解析:我们根据材料中的“哪些东西可以丢?哪些东西不能丢”来看,该作文题起码可以从三个角度去立意。一是从可以“丢”方面去立意,阐述或叙写人生中可以丢的东西,且必须丢的东西。二是从“不能丢”方面去立意,阐述或叙写人生中不能丢的东西,丢了不行的东西。三是从两者的关系的角度去立意,即有的东西可以丢,而有的东西就不能丢的辩证关系去立意,阐述清楚二者的逻辑关系。
要注意,具体成文时,要善于择取一点一事而写,切忌什么都写,泛泛而谈。本文题唯一需要重点思考的是怎样写得深入,深刻。
作文示例一是篇难得的考场佳作。文章开门见山,辩证地提出“人生中,取什么丢什么,是需要大智大勇的。善取者成之,不善取者败之;善丢者成之,不善丢者败之。”秦始皇、唐玄宗、陶渊明、钱学森,四个人物的典型事例,从正反两方面,有力地论述了自己的观点。立意深刻,中心明确。诗文名句,引述丰富。此外,全文结构安排非常清晰,结尾点题升华,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作文示例二文章开篇自然,从一位外国作家的话语写起,巧妙地引出“丢”的话题。接着,从梁小斌的诗歌中获得启发,进而思索中国人所丢的东西,文意顺畅通达。而此文最最出色之处是:与众不同、独具慧眼地剖析了中国人所丢失的东西。这种丢失,使得中国难以达到真正的强大,难以真正崛起。这种见地,深刻而独到。
由此可见,“千古文章意为高”主要体现在深刻上,而立意深刻并非是写惊天动地的“大”题材。就大多数同学而言,所见之人,所遇之事,往往是“平凡”的居多,只要在“深”字上下功夫,对自己熟悉的生活材料多做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挖掘出他们所蕴含的价值意义,同样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
【技法总结】
立意求深,指的是确立的主题不是浅显的道理,而是自己独特的感受、独到的见解。这种感受和见解,来自对所写事物的认真观察、仔细研究和反复思考,只有这样,才能使文章具有较深的思想和内涵,给人以启发和鼓励。立意是文章的精神内核和灵魂,立意是否正确、深刻,是能否拉开作文档次的一个关键。那么怎样使中考作文在立意正确的前提下新颖深刻高人一筹呢?
一、培养“选点”能力
有一些作文题目,本身含有多个不同的着眼点,可以由一个大话题分出很多小话题,每个小话题又有许多不同的角度。选点时要注意,选择小的切入点更容易出奇制胜。有的作文题目限制少、范围广,化大为小就容易下笔,便于表情达意。构思文章就更容易,下笔就会游刃有余。写作的时候选取自己最有把握的那一个,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提高“聚焦”能力
所谓“聚焦”能力,就是指透过貌似杂乱无关的现象,发现它们之间的相同点的能力。这是一种求同思维,是通过对若干不同事物进行比较与思考,找出其相同的本质特征的思维过程。
三、增强“透视”能力
所谓“透视”能力,就是指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看清事物本质的能力。考生需要培养洞察生活的能力,要善于透过错综复杂的表面现象,迅速地抓住问题的本质。“透视”能力的获得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日常的思维训练,要培养自己发现问题的敏锐能力。
【误区警示】
一、意多文乱
如作文题目“就这样被美征服”,针对此文题,有的考生在立意时会分别选取“家庭中的美”“学校中的美”“社会中的美”“自然中的美”等方面进行阐释,殊不知并非立意越多就越深刻。只有找准某一最佳切入点,才能做到重点突出,思想明确。因此考生可以选择众多“美”中的一处,展开叙述,表情达意。
二、认识肤浅
如“感悟美好”,针对此文题,有的同学在审题时,会紧紧围绕自己周围的“美好”生活来写,并非如此写不可以,只是缺乏思想上的深度。若能从社会中的人与事中获得感悟,受到启发,上升到“感悟人性的美好”这一角度立意,写出的文章自然会格外出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