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桂菊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墙景观的传统与现代融合
吕桂菊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随着现代景观的发展,墙作为景观造景语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以传统园林之墙和现代景观之墙为切入点,阐释传统园林之墙的形式多样、建造空间、分割渗透、造景手法和文化内涵等内容;通过案例的分析探究现代景观之墙的材料、色彩、形式的创新、艺术手法的运用以及多重功能的承载。
墙;传统园林;现代景观;空间
中国在世界上有“墙壁王国”之称。中国人自古就偏爱墙,创造了数量众多的堪称世界第一的墙。例如朴实无华的夯土墙、变化多端的园林墙、耐人寻味的女儿墙、家喻户晓的影壁墙、金碧辉煌的九龙壁墙、神奇无比的回音壁墙……
按照墙承担的主要功能可把墙分为城墙、宫墙、民居墙、寺庙墙等。城墙是城市的军事屏障,长城砌在山峰脊梁险要之处,蜿蜒一万二千七百多里,是世界上最雄伟壮观的城墙,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宫墙为皇宫的院墙,高大、坚固、肃穆、壮观。墙体粉饰为红色的墙,墙体顶上为象征尊贵、权利和地位的黄色琉璃瓦。民居墙相对实用和朴素。江南民居墙为粉墙黑瓦,素洁雅致,安徽民居马头墙还具有防火的功能,传统四合院的方形院落是最为常见的墙体组合形式,除此之外,也有其他形式,如福建客家土楼由墙体围和形成的圆形院落。寺庙墙高大、黄色墙体,营造肃穆和庄严的氛围。
古墙造型渗透韵律之美,长城如玉带漫山飞舞,徽州民居马头墙如抑扬顿挫的曲谱;古墙装饰内容丰富,可以通过砖雕表达传统文化图案或在墙上直接刻画精美壁画,照壁是古墙中最富有艺术性和装饰性的墙壁[1]。古墙的色彩具有地域和地位之别,红墙朱紫是尊贵的皇家气派;青砖粉墙是江南私家园林的文人气质;黄墙粉壁是神秘的宗教色彩等。
墙作为中华古老的建筑文化,既融汇了中华传统的哲学、美学等文化传统,同时也滋养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传统园林的墙更是如此,传统园林通过多重墙围合起来层层院落,营造庭院深深深几许的幽静和神秘,体现中国人内敛、含蓄、悠远的独特的审美趋向。墙在园林中不但起着分隔、围合空间的作用,还具有漏景、框景、主景、对景的作用,形成空间和景物的层次感,营造虚实相间、幽雅深邃的园林意境。
1.1 形式多样
我国明代著名造园家在其著作《园冶·墙垣》中,按其用材分为白粉墙、磨砖墙、漏砖墙和乱石墙四类。粉墙外饰白灰以砖瓦压顶,简洁朴实;磨砖墙是砖墙处理的一种方式,用完整或者处理过的砖,在墙体上砌筑不同的图案;漏砖墙,为了观景而留有窗洞或门洞的墙体;乱石墙是用天然不规则、大小相近的石块砌筑而成的墙体。
如果按照墙体的形式可分为云墙、阶梯墙、游墙、景墙。云墙,墙顶呈波浪型的白粉墙,随着地形的走势或环境而高低起伏,像天边的云朵;坡地和山地则就势建成阶梯状墙;游墙的主要变化不是在于其墙头,而是其平面布置的曲折游弋;景墙,在墙的重要位置,留出窗洞,使用漏景、对景、框景等手法,把游览者的视线引到墙的对面。
1.2 建造空间
空间是指由地平面、垂直面以及顶平面单独或共同组合成的具有实在的或暗示性的范围围合。墙体正是形成空间垂直面的有效办法,围合和分割空间,创造边界,給予人方向感。而且空间的封闭程度随墙体形式不同而发生变化。封闭空间可以做高度高于2.5m的实墙。半封闭空间可以在墙上开设漏窗空窗,而半开敞空间则可以在墙上开设尺度大的空窗及洞门,并结合其他要素形成,而完全开敞的空间在古典园林中极少。总之,不论在何种情况中,空间的闭合度是随垂直面的高矮、大小、长短、高低、曲直、虚实等形态组合而变化的。
中国园林建筑是木构架结构,承重的是木作,墙可有可无,所以在建造空间时依观景、意境之需而决定墙的形式。清风池馆的四个方向的墙处理方式均不同,一面是屏风之墙,一面墙上开漏窗形成漏景之墙,临水的一面墙上开空窗即框景之墙,一面墙上悬挂字画即文化之墙,如此处理使得清风池馆的空间虚实相间、景色含蓄朦胧且深远。
1.3 分隔与渗透
古典园林面积虽小,却不觉其小,反觉境的深邃,主要原因就是通过分隔与渗透的方法创造多变的空间。通过墙体将空间分割,同时在墙上开设漏窗空窗门洞等进行空间的渗透。空间不分隔就没有空间的丰富,空间完全隔绝就不会有渗透,所以需要在空间适当分隔的基础上进行视线或行走的连通才能创造空间的层次变化、虚实相生。
留园石林小院一带,空间院落极小,建筑又十分密集,所以用白墙把院落分隔成若干小院子,并在墙上开了许多门洞、窗口,使若干小院视线相互渗透,层次变化异常丰富。
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本是集虚斋前面的小院,为了创造建筑墙面和水体之间的立面层,在小院中做墙,由一个空间分隔出小院和竹外一枝轩两个空间,由于场地面积小,所以分隔的墙上做了尺度很大的圆形洞门和两个方形空窗,以加强渗透和空间的开敞。
1.4 造景手法
古典园林中著名的造景手法:主景、对景、框景、漏景、虚景、实景、前景、背景等都和墙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白墙为底,山石树木为画形成的前景与背景、墙上开设的门洞、空窗、漏窗形成了墙体的虚景与实景。通过墙体的空窗、洞门的空缺之处,观看前方的景物,所看到的景观,即为框景。洞门框住的景色一般是互为对景的两处景点,拙政园的枇杷园和山上的雪香云薇婷便是互为两个空间的对景;空窗的框景往往是框住一处优美的景点,甚至是主景。框景景色全观,漏景通过墙上的漏窗形成若隐若现,含蓄雅致的景观。留园曲楼至清风池馆建筑群的墙体通过设置有不同形式的空窗、漏窗(图1),虚实有致,透过其窗看到不同的景色,正所谓移步异景。
1.5 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园林以白墙为底,以山石和植物为画,形成中国独具特色的立体画景观,海棠春坞的院内植海棠二本,翠竹一丛,与瘦漏的太湖石一起,依着南墙白壁,形成主题景观。
墙的文化内涵亦体现在门洞、空窗、漏窗的形状和图案,形状选取具有中国特色的圆形、方形、葫芦形、宝瓶形、月形、海棠花、六边形、八边形等。漏窗图案选取中国传统美好象征寓意的荷花、松柏、芭蕉、梅、兰、竹、牡丹等植物花纹,蝙蝠、凤凰、孔雀、鹤、鹿等鸟兽花纹,如意、波纹、万字、冰纹等几何花纹[2]。
图1
图2
图3
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墙成为表达空间丰富性的有效方式,运用不同特制的墙:直墙、曲墙、折墙、实墙、虚墙、高墙、矮墙、铁墙、土墙、绿墙等等,可以营造多变的景观空间。墙即可以是由土壤堆积而成的地形,也可以是由木条形成的栅栏,还可以是由野草和攀援植物形成的垂直绿化。墙是立面上空间的限制,在现代景观中墙除了分隔空间以外,在材料上、色彩上、形式上进行了创新,尤其是数字建造技术引领下所带来的综合体验。质感、色彩、光线艺术手法的运用增加了人们的细部感受,景观内涵更丰富。再有,现代景观中的墙体承载着形象的美观性、工程的安全性、背景的、使用的功能性、空间的主题性等多重功能。
2.1 材料、色彩、形式的创新
现代景观中的墙体材料有了更多的选择,钢铁、混凝土、玻璃等现代新材料,当地建筑材料,或者野生植物材料等;色彩运用丰富多样,出现了鲜艳的红色和黄色等;形式不仅仅是立面和平面的曲线和直线,出现了更具动感的斜线、折线、不规则的多变形体,墙面可以是不开设门窗的实墙也可以是自由发挥,可设各种形式的镂空墙、还可以是由许许多多的线性景观形成的“墙”。
河北省迁安的三里河生态廊道景观装置——红折纸(图2)的来源是设计师根植于当地的文化与自然而产生的,迁安的剪纸艺术始于清末,在全国负有盛誉,这是其文化特色,红折纸所处的场地是三里河生态廊道的核心区段,河道两侧有两排10多年的柳树茂盛地生长着。该场地是城市核心居住区与外围乡村居民区的分界,其西侧为高密度的城市居民区,场地东南侧分布有小学和幼儿园。所以在这里营造一处市民可以交流和游憩的空间是极其重要的,这是设计场地所具有的自然和生活属性,基于此,设计师通过现代材料的钢铁涂以鲜艳的红色以各种折线形体形成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连续空间,串联起这些空间的当然是墙体和道路,此处的墙体不再是古典园林中的高墙(高度高于2.5米),而是根据周边环境随着功能和形式的不同需求采取不同的高度变化,低处大概只有45cm左右的高度,充当坐凳,休憩交流、驻足观赏;而高处就能达到2.5米以上,分隔空间、遮挡视线、屏蔽不悦、欲扬先抑。
天津格调竹境的室外景观的框景采用了青瓦堆砌成景墙,中间用具有反光的钢材包边形成景框,新旧材料的差异碰撞出不同的感觉,这是对传统形式的继承和发展[3]。框景的创新不仅体现在其时代感的材料上,对于框的形式也相较于传统丰富了许多,现代景观设计中的框景也更自由,深圳万科第五园中大尺寸景框,将周围新中式的建筑框入巨大半圆形的画框中,宛若一幅描绘江南水乡的抽象画;上海浦东区喜马拉雅中心,采用倾斜弯曲的墙体上有不规则形的窗框将外部空间的景色引入狭长昏暗的空间中;深圳的翠竹公园基地形状不规则,由北至南高差有13米,设计采用一条折线开放式长廊依原始的挡土墙而建,蜿蜒于山边,通向山顶,延伸到公园的另一入口,折线形廊子的虚墙与实墙之间形成“废”空间,种植竹、花、树,步移景异。
2.2 艺术手法的运用
不同的材质通过不同的手法的组合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质感与肌理效果。如青石板的清幽、木材的自然、鹅卵石的原始、花岗岩的粗犷、光洁大理石的整齐、钢铁的机械工业,植物的婀娜多姿等。
色彩是景观中活泼积极的创造力的要素之一,色彩可以使人产生丰富的视觉感受和情感体验。在儿童活动区鲜艳的色彩随处可见,儿童非常需要明亮的色彩刺激视觉系统。
光影作为景观造型艺术的一个重要的设计要素,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处处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光影可以烘托空间气氛、引发独特视觉体验。光影实际上并不能分家,光分为自然光和人工照明,光即造成影,有自己的倒影、投影和投射在周围物体上的映射之影。
皇冠儿童康复空中花园(图3)坐落在芝加哥市中心,在花园中,光、水、声、色交织,多种颜色的不同形式和高度的光墙蜿蜒而过,包围着园中的竹林,小病人在这个梦幻的空间中,可以放心的接触大自然。
中山岐江公园的入口景观(图4)在视线和道路上重复出现墙和方形门框的形式以强调对景,这种设计手法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最为常见,体现了现代属性的质感、色彩和光影。
图5所示驳岸设计采用红棕色混凝土切割成大尺度的不同样式的几何形体,与流动的水和飘动的植物形成质感的对比,水里的红色参差驳岸倒影亦是别致景观。
由线性景观构成的墙体使空间的渗透性更强(图6),竖向的钢架如同画框,同时还有实体的墙体景观,构成虚实的空间组合,形成新颖、有层次感、虚实变换、光影丰富的空间。
苏州新博物馆紧邻拙政园,虽然在色彩上、形式上、布局上都保留着古典园林的特色,但是却处处体现着光影的设计,建筑屋顶采用新轻型钢架和晶莹剔透的玻璃天棚以及木面金属遮光条,韵律的光线洒向白色的混凝土墙体,这里可以体会到光线丰富的词汇和对空间的影响力[4],博物馆庭院空间的白色墙体前置以灰色片石与若有若无的水面上,就像一副水墨山水画一般的安静和素雅,没有了传统园林的错落,太湖石和文化植物,却令人产生无限的联想。
图4
图5
图6
2.3 多重承载
墙的垂直面属性决定了墙最基本的功能,在此基础上,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墙体更加注重形象的美观性、工程的安全性、背景的、使用的功能性、空间的主题性,景观设计中的每一处墙体都或多或少的承载这些特性。
都江堰广场上位于水池与铺装场地分界线上的石质景墙(图7),采用10cm*10cm的斜向方格机理镂空,这是古典园林中墙与窗的新诠释,分隔空间的同时空间又处处渗透,整个景墙采取南高北低的斜线处理,具有视觉动感,形象美观,强化地域南北轴线,表达空间机理,在近百米长的景墙顶部还设有导水槽,雨水经景墙顶槽进入导水槽跌入水池,赋予景墙雨水回收的生态作用。
景观设计中还有一部分景墙是出于工程安全的需要而设置,即挡土墙:防止土体变形失稳、保持土体稳定的构造物,挡土墙的设计形式与工程技术、力学计算、挡土材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5]。近年来在满足工程安全的基础上,发展了生态挡土墙,这是一种既能起到生态环保的作用、又兼具景观功能、且能防止水土流失的挡土墙。卵石挡土墙(图8)便是其中一种方式,挡土墙上有空隙,水与营养物质可以自由交换,是一道可以呼吸的景观墙。
图7
图8
图9
图9所示的墙体景观,不仅是为了突出前面景物的背景,而且还是空间的主景,三边形状的黄色混凝土实墙和后面方形的钢铁方格虚墙,在色彩、形式、材料、虚实上对比而和谐,与轴线水池和夹景水杉形成一处简洁生动的空间。
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王澍设计的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充分利用当地材料:竹子和拆迁建筑废弃的旧砖瓦,赋予它们新的形式和功能,竹子有的用作随建筑起伏的栏杆,有的用作透射光影的长廊的顶部;旧砖瓦有的用作了景观座凳、种植池、景墙,有的用于新建筑的墙体设计(图10)。不但节约了成本,而且体现了当地的地域特色,展现了浓郁的校园氛围。
图10
图11
对于纪念碑的设计,大部分设计师会采用高大宏伟的纪念碑来表达对战争的崇敬。但是美籍华裔建筑师林璎把越战纪念碑设计成倒V字形的墙体景观(图11),中间高两侧低,最高点即墙体交汇处,高度达3m,向两侧逐渐伸入地下,绵延而哀伤。在她看来,美国对越南发动的这场战争就像噩梦一样,给美国人民带来了苦难,就像大地上的裂缝一般。墙体的材质用的是光洁的黑色花岗岩,花岗岩上刻有每一位战士的名字,光洁的花岗岩就像镜子一般,映射着站在纪念碑前的人们的影子,现实世界与逝去世界之间仿佛在这座墙体上得以联系。人们站在纪念碑的前面,抚触着战士名字的时候,怀念、尊敬多种情感油然而生。正如林璎所说,当你沿着斜坡而下,望着两面黑的发光的花岗岩墙体,犹如在阅读一本叙述越南战争历史的书。
出新是社会发展、技术进步与审美变化的必然结果,推陈是希望在景观墙体设计上融入民族性和地方性的中国特色。传统园林之墙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脉,蕴藏着中国造景的精髓、积淀着中国人的美学思想,只有继承和创造才能形成新的民族风格,丰富中国独特的墙景观艺术。
[1]朱瑛.中国“古墙”的旅游审美价值探析[J].文史月刊,2012,(8):18-20.
[2]李智瑛.道家虚实论与中国造园艺术中漏窗的运用[J].设计艺术,203,(5):24-27.
[3]吕梦雨.中国古典园林含蓄美的营造手法初探[J].现代园艺,2013,(4):12-15.
[4]封心宇.景观造型设计中的光影表达[J].美与时代,2011,(9):8-11.
[5]黄辉.浅析墙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J].福建建筑,2007,(10):28-31.
The traditional and modern integration of wall landscape
LV Guiju
(Shan Dong University of ART DESIGN,Jinan Shandong 250014)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landscape, the wall as a landscape scene language, plays a vital role. Based on traditional garden wall and wall of modern landscape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garden wall of various forms, build space, segmentation, landscape and culture connotation, etc; Through the case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modern landscape of the material, the color of the wall, in the form of innovation, the use of artistic techniques and multiple function of bearing.
The wall; Traditional garden; Modern landscape; space
G3
A
2095-7327(2016)-03-0115-06
吕桂菊(1979—)女,山东济宁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讲师,在读博士研究生。
基金项目:201409072济南市科学技术局2014-2017《墙景观的传统与现代融合》。
冯惟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