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记者 王功清
跨境办学:教育合作的“新路径”
□ 文/本刊记者 王功清
柬埔寨、缅甸、老挝、泰国东盟四国留学生参加趣味运动会。
人才交流和教育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中明确提及,要“扩大相互间留学生规模,开展合作办学”。 推动教育国际化转型,开展跨境办学、合作办学,是“一带一路”战略的迫切需要,也是中国—东盟深化教育合作,对接“一带一路”战略的主要途径。
2011年7月,中国苏州大学与老挝中资企业先锋木业(老挝)有限公司以校企合作的方式在老挝首都万象共建老挝苏州大学。这是老挝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所外资大学,也是中国政府批准设立的第一所境外大学,是中国高校与企业合作在海外创建的第一所高等学府。
2012年10月,老挝苏州大学招收了首批本科生,并参照中国高校标准和模式,根据老挝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按需设置、稳步推进开设相关专业。2012~2015年,开设经济、语言、计算机、管理、法律、旅游等专业;到2020年,逐步增加机械设备、轨道交通、通讯电子、医学类等专业,同时开展语言及其他技能培训。老挝苏州大学与中国苏州大学紧密合作,使用中文授课,初步采用“1+3”的联合培养模式,即在老挝培养一年,第二年起到中国苏州大学学习,后来逐步过渡到“2+2”的联合培养模式,最终以实现本土化为目标。所学课程全部使用中文教学,完成学业并成绩合格的学生可同时获得老挝教育部核准的老挝苏州大学毕业文凭、学位证书和中国苏州大学的毕业文凭。
老挝苏州大学,这所中方独资的学校,以后还会逐渐本土化,最后归老挝所有。她开创的高校与企业“组团”走出国门办学的先河,填补了江苏乃至中国高等教育服务贸易输出的空白。联合办学的方式,既为当地突飞猛进的经济建设解决了人才短缺的燃眉之急,又为学校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办学资金。老挝苏州大学从筹备到建设至今,在中老两国政府之间和社会上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受到了老挝人民的欢迎,成为中老两国教育成功合作的典范,被誉为中国高等教育走出国门的“践行者”。
早在2013年,马来西亚政府就正式邀请厦门大学到马来西亚创办分校。同年10月4日,两国便签署了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建设协议。2014年7月,厦门大学启动建设马来西亚分校。2016年2月22日,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在马来西亚雪兰莪州雪邦沙叻丁宜校区举行首批新生开学典礼,这标志着中国大学第一所海外分校正式开始办学。至此,厦大马来西亚分校成为第一所中国名校全资设立的、具有独立校园的海外分校,成为中国开展对外文化交流、高校独资海外办学的“探路者”。
“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建分校符合‘一带一路’建设要求,不仅有益于中国和马来西亚,也有益于促进中国与其他东盟国家的教育合作。为此,厦大方面将不遗余力把马来西亚分校办成一个具有多元文化、科研和教育并重的高质量大学。”中国厦门大学嘉庚学院院长、马来西亚分校负责人王瑞芳说。
据悉,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教育层次包括本科、硕士、博士;生源将主要来自马来西亚、中国和其他国家(尤其是东盟各国);至少30%的教师来自厦门大学的高水平教授,此外还有来自马来西亚当地及从全球招聘的优秀教师,将至少有80%拥有博士学位;分校首批开设10门学士学位课程,包括医学(中医学),人文(中文、新闻),商科(会计、金融、国际商务),工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信息(电脑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数字媒体技术);除中医学和中文采用中文教学外,其余课程均采用英语教学;成绩合格的分校毕业生将获颁厦门大学学位,受马来西亚政府和中国政府的双重认证,并拥有在两国就业或升学的机会。
中国驻马来西亚大使黄惠康在厦大马来西亚分校新生开学典礼上致辞。
当下,中国—东盟教育交流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东盟跨境办学正当其时。“中外合作办学已经成为中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建设为跨境办学带来了无可复加的新机遇。通过‘一带一路’的合作大通道,以跨境办学为合作平台,与沿线国家、地区开展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交流,无疑是中国现代教育融入全球的一大明智之举。”贵州财经大学校长蔡绍洪说。
合作办学是实现教育一体化的重要途径,而教育一体化是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共同的追求。“教育一体化是中国与东盟教育交流的一幅宏伟蓝图。”中国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王立生说。但是在这幅宏伟蓝图面前,中国与东盟教育合作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目前中国与东盟许多国家仍未签署资历互认的协议,这为双方留学生回国就业和继续深造、技术人才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等带来了制度上的障碍。老挝苏州大学、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之所以成功,原因之一还在于它们实现了学历、学位等资历上的互认。
除资历互认是老挝苏大、厦大马来分校提供的可资借鉴的海外办学模式之外,校企合作与高校海外分校的合作方式为中国—东盟教育一体化的实现提供了模板,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教育合作提供了新的的范本。而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中国—东盟教育一体化,带来的不仅是中国—东盟真正意义上的互学互鉴,更将为中国—东盟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充沛的人才之源。
●联系编辑:
9794308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