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地 大视野

2016-05-06 17:18张明霞
小学科学·教师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动植物科学素养创设

张明霞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科学领域“目标”中提出: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幼儿园的环境是教育中的“隐性”课程,自然角是幼儿园环境的一部分,是幼儿了解自然的窗口,借助自然角这方小天地,幼儿可以随时探索,愉快地劳动,获得最大的发展。

一、组织参观谈话,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

案例实录:

开学第一周,家长陆续端着一盆植物或是饲养的小动物和幼儿一起送到班上的自然角架子上,教师连忙说声谢谢,家长放下后就走了;幼儿回到自己的椅子上玩起了桌面玩具;教师则在事先准备好的表格上幼儿的名单后画了个“√”。可不到学期结束,幼儿带来的蔬菜水果早已枯的枯,烂的烂,饲养的小动物也相继死去,空花盆、空鱼缸越来越多,慢慢地,无人问津。

分析反思:

无论是幼儿、家长,还是老师,都把自然角的创设当成了一个任务去完成,幼儿和家长的目标是我带植物(动物)的任务完成了;教师的目标是记清楚哪些幼儿按老师的要求去做了,哪些家长积极配合老师工作了。自然角创设流于形式,没有发挥自然角真正的功能,其教育价值得不到体现——种、养的动植物的过程,劳动的快乐,同伴的交流,动手能力的培养被忽视了。

策略调整:

《纲要》中说:“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因此教师要树立“要我创”为“我要创”的教育观,帮幼儿树立起自然角是我们共同的需要。教师应组织幼儿集体讨论,了解班上哪些幼儿和家长喜欢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然后请这些幼儿向同伴介绍花草虫鱼的名字,种养趣事,萌发其他幼儿种养的意识和欲望。果然,第二天就有家长关心这件事:聪聪小朋友昨天一放学就嚷着要去买小乌龟回家养;洋洋妈妈说他要学种大蒜头……老师立即肯定幼儿和家长的这种做法。在两个小朋友的带动下,开始有其他幼儿利用废旧盆、桶,移栽了绿萝、马蹄莲,养起了小泥鳅,教室的一角顿时了增添了生机,课间,不停地有幼儿驻足,观察,交谈。此时,教师立即趁热打铁,组织幼儿到附近园林场参观。幼儿好奇的眼神、啧啧的赞叹,拓展了幼儿的视野,而且真正调动了幼儿种养的兴趣。回园后,教师立即和幼儿商量,倾听幼儿的发现和想法,最后达成一致:共同讨论布置方案,一起建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幼儿陆续把动植物请进自然角,建起了生机勃勃的“新家”,每一天这儿成了幼儿心目中最美的一扇窗。

二、针对年龄差异,满足幼儿不同需要

案例实录:

各班的自然角创设好了,每班都有绿萝、吊兰、金鱼、乌龟等摆满了自然角,花盆上工整地写了幼儿的姓名和花(动物)的名称,旁边的工具架上有购置的洒水壶、小铁锹。

分析反思:

自然角的数量足够,但品种显得雷同,单一,花盆上尽管有幼儿的名字,做到了责任到人,但工整的名字乃是成人所写;购置的劳动工具虽然精致好看,放在小班是适当的,但放在中大班,不利于调动幼儿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幼儿的环保、创新意识。

策略调整:

心理学告诉我们: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认知水平、操作能力的发展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创设自然角时,应做到心中有幼儿。小班幼儿年龄小,操作能力弱,选择自然角内容时,品种不需过多,可选择好养易活、直观常见的即可。种植类可选择生长变化快、易观察的,如春天选择种子发芽,如蒜头、菜籽等;饲养金鱼、泥鳅;插养桃花、梅花、迎春花。秋季选择各种水果成品造型,展示各种种子,插养各色菊花、桂花、一串红等;管理时,引导幼儿给它们适当浇水、换水就可以了;中、大班品种可以逐步丰富起来,适宜观察生长周期稍长的动植物,如丝瓜、牵牛花、小蝌蚪变青蛙、蚕宝宝吐丝结茧;栽培根、茎类不同的植物,如红薯、土豆、萝卜等,适当增加盆景、插花艺术、当地特产、砖石等,以开阔视野。管理上,逐步教给幼儿必要的劳动技能,如浇水的方法和量,学习施肥、捉虫、松土等,让幼儿有新的收获。当然,吊兰、文竹、金鱼、乌龟等可以不分季节和年龄供幼儿观赏;有的动植物,小班观察过中班可以接着继续观察,只不过对幼儿观察的要求可逐步提高,问题逐步深入,从而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需要。。

三、指导观察记录,打下科学素养基础

案例实录:

中二班的自然角里,挂着一本粉色的本子,上面写着“小眼看世界”。打开一看,只见上面各种不同的笔迹,歪歪斜斜地画着各种图……记录着土豆发芽、蚕宝宝蜕皮的过程……

分析反思:

自然角的创设,可以让幼儿学会照顾、护理、观察,这个过程中,尽管幼儿的笔迹、图画稚嫩甚至歪斜,但日复一日的坚持,可以培养幼儿意志力,发展幼儿细致的观察力,为幼儿将来具备良好的科学素养打下基础。

策略调整:

《纲要》指出:要加强幼儿科学素养的培养,即幼儿具有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情感,包括对周围事物探索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科学的价值观、对科学学习的正确态度。幼儿园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探究欲望。自然角中的观察记录是培养幼儿科学素养的途径之一。记录动态的、富于变化的动植物,如蝌蚪变青蛙、蚕结茧、种子发芽等。小班上学期一般不作记录,下学期逐步引导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进行集体的简单记录,中、大班逐步过渡到组长记录、小组团队记录,再到人手一本记录本。最初,幼儿不太会记录,大多数幼儿是将自己眼中的XX画下来,看不出变化。这时,老师及时给予引导,如:XX(动物)在“家里”都做什么?它们休息时是怎样的?它们是怎样走路的?而植物,则重点引导幼儿把观察到的与种植有关的内容画下来再讨论结果,比如一次“比较萝卜发芽”的试验,幼儿懂得了植物的生长不但需要泥土,还需要阳光、水、空气和肥料的道理,整个活动中,幼儿亲自参加了种植、管理和收获活动,不仅获得直接的体验与感受,而且幼儿的坚持性、合作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要让孩子有时间去接触大自然的花草、树林、青山、绿水……”自然角正是可以让幼儿亲密接触自然的园地,为幼儿随时、自由观察学习提供了可能。教师应充分利用班级的空间,让幼儿成为自然角的主人,从而真正发挥自然角育人的实效。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区实验幼儿园 江苏】

猜你喜欢
动植物科学素养创设
如何培养学生真实记录的科学素养
动植物御寒方法大比拼
如何在日记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关注实验数据 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有趣的动植物
把动植物当“人”写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