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玉
陶行知先生主张教学做合一,推行“小先生”制,在现代课改背景下仍具有指导意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进去,最好的办法就是讲出来,像小老师那样教会别人,即“即知即传人”。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相信,相信“小先生”们,他们会比你更受学生欢迎;他们是我们的得力助手;没有我们的“羁绊”,他们会更有创造性。
一、相信“小先生”们,因为他们是离学生“最近”的人
陶行知先生曾写了一首发人深思的小诗“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小,便比小孩还要小。”可见,学生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并不比教师差,有的时候,他们更容易接受他们自己的方式方法。比如我在六年级下册《比例尺》的教学时对这点感触较深。
课开始时,将学生分组,教师提出自学目标,开始“自主先学”。合作结束后,老师让每个小组派一名学员上台展示结论,学生像老师一样在黑板上讲题,本组或其他组的同学可以给予纠正或补充。学生展示方法一:5×8000=40000(厘米) 40000厘米=400米
方法二:5×80=400(米)当方法一展示出来时,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共鸣起来,“我也是这样想的,我也是,我也是……”,而当方法二展示出来时,有的学生像顿悟一般,“噢……”,有的学生“不明就里”,然后由“小先生”讲解,之后露出会心的微笑。关于方法三:本没有组汇报,我纠结了一下,开始启发、引导,终于有“好学生”理会了老师的意图,将比例式列了出来:5/x=1/8000,即使如此,在优化算法时,方法三仍不受学生们待见,最后被孩子们打入“冷宫”。作为教师的我,也只有尊重“小先生”们的意见了。不过从以后的练习和测试来看,我当时的“行为”是明智的。这里虽然学生教的可能并没有老师讲解的清晰,但是学生更愿意听同学的讲解,因为他们也是这样想的,他们也曾经这样“走过弯路”,归根结底他们的思维水平更加接近。在实际教学中,我也发现,每当叫学生上黑板说说自己的方法时,大家都聚精会神,大家的学习热情都十分高,这时学生讲解往往比老师直接讲,效果要好得多。
二、相信“小先生”们,因为他们是老师“最得力”的助手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六个解放”: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不要把儿童关在家里;解放儿童的时间,不要用功课填满他们的时间表。由此想到,要想解放儿童,首先得解放老师,只有将老师解放了,儿童才能实现真正的解放。我的一位同事的儿子是位在读研究生,人很勤奋,母亲常常引以为豪,经常听其母讲儿子正在为导师完成某项研究,而此研究却是其导师的立项课题,导师只是把任务布置,期间偶尔近前指导一下,其余都放手给同事的儿子和他的师兄弟,结果课题完成得很成功。由此感慨,我们做教师的何不学学研究生导师,启用我们最得力的助手——“小先生”们,让他们来完成“我们的任务”呢。
例如在我校“学讲”公示课活动中,听一位教师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是课前“自主先学”,通过精心编制导学案,引导学生提前自学、先行思考。课伊始,由学生自主展示。
生1: 1÷1/3=3, 6+3=9,小杯:720÷9=80(毫升),大杯:80×3=240(毫升)
生2:6÷3=2,1+2=3,大杯:720÷3=240(毫升),小杯:240÷3=80(毫升)
生3:解:设小杯的容量为x毫升,大杯的容量为3x毫升。
6x+3x=720
9x=720
X=80…‥小杯
80×3=240(毫升)……大杯
师:先请第一种想法的同学,小田老师上前面给我们做一下讲解。
生:……
师:这位同学刚才讲得很清楚,同学们都听明白了吗?老师还有个疑问。题目中明明没有出现3,式子6+3中的3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3个小杯,是把1个大杯换成了3个小杯。(“小先生”配合图示进行讲解)
师:80×3中的3呢?
生:表示大杯容量是小杯的3倍。
师:有没有同学有问题想要问他的?
生:1+2=3中的2表示什么?
生:表示把6个小杯换成了2个大杯。
师:那么这里的3又表示什么呢?
生:表示一共有3个大杯。
师:第三种是方程解法,我想问问:题目中明明有两个不知道的量,这里怎么就可以只用一个未知数x来表示呢?
生:(学生讨论后)因为题目中说“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所以设小杯为x,那么大杯就用3x表示了。
师:刚才的三种解法都用到了“换”的思想,老师还想问问同学们,你们是怎样想到要“换”的呢?
生:(学生讨论后)因为题目中有两个未知量,不好直接求出来,通过“换”可以变为一个未知量,就能求出结果了。
这里在学生自主展示的基础上,由展示者或其他倾听者,也就是教师的助手——“小先生”们,对解题思路进行讲解,由于已经有了提前预习和充分思考,“小先生”们对要讲的问题都会精心研究准备。接着是质疑拓展,这是思维碰撞环节,采取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方式,由倾听者挑战主讲者,质问讲解中的疑点,由主讲释疑,或者补充自己新鲜独到的想法,记录后再接受其他学生质疑。对学生出现的不同解法,教师适时进行引领梳理,相机补充自己的疑问、见解,做出价值判断。
他们精彩的展示使我不由得想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育至高境界。那就让我们转变教学观念,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学习的主人。尤其是这种“小先生”制,在当前“学讲”背景下,我们要创造性地继承和发扬,以基础好的辅导基础差的,以强的带动弱的,先明白的提醒还不太明白的……让这成为一种习惯或者说是责任。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朝前走。教育,会因为信任而变得更加美丽!
【作者单位:睢宁县城西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