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建华
我曾在一所乡镇初中教过一个初一班级,开学不久学校就举行了月考,学生放假过后再回到学校时,我到教室清点人数,发现小王没到,当时没有电话,小王家离学校较远,问其他学生小王来了没有,其他同学都说不知道小王是否到校。
第二天清晨,我从学校出发,走了四个多小时的山路来到小王家里。我到的时候他还没起床,听到我的声音后,他不好意思地慌忙从床上爬起来走到我面前。我问他:“为什么不去学校上课?”
“老师,我不读书了。”
“老师走了这么远的路来接你上学,你怎么能在老师面前说这些让老师失望的话呢?”
小王低头不语,他爸爸说:“他这次考试成绩不理想,回来后,无论我们怎么劝说,他都不愿意回学校去了。”
“你的成绩不错啊!在班里还是前十名呢。”我听后惊讶地说道。
“我小学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第一名。”小王听了我的话低着头说道。
我问他:“小学时,你们班有多少人?”
“23个人。”
“小学时,你们班级人数少,但到了初中,我们一个班级六十多人,全镇各个村里的学生都有,所以竞争力就会大些。你认为自己在班级中是不是学习最努力的学生?”
“不是,但我和以前的学习方法一样,怎么就不能考到第一名了?”
“你是在和你以前的同学对比,也许你曾经基础比他们好,但现在我们班许多同学基础并不比你差,而且在学习积极性上又比你高得多,成绩自然比你高。老师知道,小学考试时,你的学习成绩年年位居班级第一名,每年都获得三好学生荣誉称号,深受老师们的宠爱、同学们的羡慕。到了初中,成绩一下子下降到第九名,你心理上接受不了,但生活中的挫折多着呢,这点打击都受不了,以后遇到更大的挫折怎么办?”
通过我的分析引导,小王答应跟着我一起回到学校,继续努力学习。小王到学校后,最初几天还能积极努力地学习,几乎是把所有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一心一意追逐班级第一名,结果期中考试时,他的成绩不仅没有上升反而还下降了一名,之后,在教室里再也看不到他苦读的身影了,上课时他也心不在焉。
看到他自暴自弃的样子,我决定抽出时间找他谈话,询问他现在的精神状况和想法,他对我说:“老师,为什么我越努力学习,成绩不但没有上升反而下降了呢?”
我问他:“成绩比你优秀的同学们努力学习了没有?”
“他们也在努力学习。”
“你与自己之前比较是努力学习了,但并不能说你努力学习了名次就非要上升不可,因为在你努力的同时,别人努力学习的程度并不比你差,同时你将努力学习的目标主要放在追求第一名上,将名次看得过重,学习压力就会增大。学习知识是一种乐趣,如果将学习的目标定位在名次上,名次上升了,高兴一阵,下降了就会有一种失落感,就会特别害怕考试。与其这样提心吊胆地过,不如适当放松,将学习过程当作一种享受,这样学习压力就会降低,适当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学习成绩的提高,但学习压力过大,反而会阻碍学习成绩的提升。”
经过这次谈话,小王不再将名次定位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了。用他自己的话说:“即使以后考不到第一名,我也不会像以前那样心烦意乱了,我的学习目标不能仅仅盯在班级名次上。”
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压力,特别是学习上的压力,当学生有学习压力时,如果老师能加以引导,让学生将压力转化成动力,将更加利于学生成长。
记得曾经教过一个叫小张的学生,他父亲去世较早,靠母亲打工供他读书,因其母亲对他学习要求很高,小张一方面觉得自己如果不努力学习对不起边打工边照顾自己的母亲,另一方面他无论怎么努力学习,离母亲希望他上二本线的要求仍然很遥远,所以随着高考临近,他越来越苦恼、无奈,甚至无法面对自己的母亲,多次想离家出走,辍学到外地打工。
我知道后及时找到小张和他谈话,并联系小张的母亲,劝其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学习压力,对孩子的学习成绩应该根据其基础,提出合理的要求。
经过我的调解,小张的母亲提出只要小张在学校尽力而为,无论将来在高考中成绩如何,她都不会责怪孩子。小张在学习成绩上得到了母亲的理解,紧张的学习情绪得到缓解,没有了心理顾虑,反而考上了二本,既圆了母亲的愿望,也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学生小李性格开朗,家庭和睦,学习也很努力。有一天他父亲突然因车祸去世,小李一下子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和生活的来源,随时都可能面临失学,这让小李遭受到了重大心理打击,从此一蹶不振,也不愿与其他同学们来往,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面对小李遭受的挫折,我教育他:“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并通过学校救助,免除了其学费,帮助他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我还经常给小李讲述一些苦难学生成才的例子:重庆长寿区高考理科状元程卓从6岁起就挑起了担负整个家庭的重担,她悉心照顾妈妈以及比自己小3岁的妹妹。虽然生活异常艰辛,甚至差点辍学,但她在不少好心人的帮助下,仍抽出时间刻苦学习。工夫不负有心人,最后程卓以653分的成绩,成为长寿区高考理科状元。通过类似这样的例子使小李开始正确面对自己的遭遇,鼓足勇气认真学习,他的学习成绩也很快恢复到了昔日的风采。
在从教生涯中,笔者体会到:教师应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加以引导,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让学生在挫折中不仅不会受到打击,反而将挫折变为动力,引导他们继续茁壮成长。
【作者单位:湖北省秭归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