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量关系教学的策略探究

2016-05-05 09:17孙滨
速读·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数量关系一年级教学策略

孙滨

摘 要:新课标更加注重一年级小学生对“问题解决”的理解和感悟,这就需要教师把握好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本文以数量关系的形成过程为主线,即“感知数量关系——构建数量关系——提炼数量关系”,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数量关系;一年级;教学策略

数学学习始终是一个不断抽象概括,不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将“问题解决”列为课程目标领域,应使学生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必须把握好数量关系运用的教学。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关注情境的创设、信息的收集和解题的非本质策略,而数量关系的分析被有意或无意地忽略了;有些教师在教材丰富的画面下迷失了方向,过分强调了“生活化”和“趣味性”,教学目标停留在解决课本涉及的具体问题上,否定了传统应用题教学中的数量关系,甚至学生不能掌握运用基本的数量关系,这也是违背课改初衷的。一年级小学生不善于全面分析数量关系,因此对小学数学一年级“问题解决”中数量关系的教学尤为重要。

为帮助学生建立基本的问题建构模型,教师应通过对教材的适当处理和教学方法的有效优化,激活学生“问题解决”的逻辑思维,引导学生理解并分析数量关系,促进学生对原有认知的进一步完善,使数量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得到内化。

一、感知数量关系,从理解运算开始

数量关系是指解决实际问题中已知数量与已知数量,已知数量与未知数量的关系。一年级的数学教材安排“问题解决”的内容,试图通过数学活动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初步学习用数学解决问题,逐步获得数学思想,形成初步的应用数学的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动态”的数量关系较易理解,因为动态意义恰好与实际的计算过程相呼应。事实上,理解“运算”,必须考虑运算的各种丰富的现实情境,并抽象出数量关系,进而获得数学模型。

因此,在一年级开始教学加、减法运算的初步认识时,教师便要通过丰富的具体实物、学具操作或生活情境,强化学生对运算各方面现实意义的理解,这是教学的关键所在。如在教学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无论是一图一式、一图两式还是一图四式不仅要让学生说算式、列算式,还要让学生学会说情境图,说过程;不仅仅关注动态模型,还要关注静态模型。让学生深刻体会把两个数合并起来可用加法计算,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可用减法计算。

二、构建数量关系,于体验中深化

数学学习只停留在感性认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经过主体自我经验的建构将感性与理性相统一。那么,如何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就需要教师凭借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丰富的体验中深化知识,自主建构数量关系。

1.在“说”中体验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实质就是对数学语言的理解、掌握。因此,在“问题解决”的教学中,可以通过说清题意、表述思维过程、查错纠错等活动,尽可能让学生把简单部分说具体;把复杂部分说通俗;把省略部分说全面;把模糊部分说清楚;把倒叙部分正向说;把后置条件先前说;把实际问题说得“数学化”。学生在交流中,分析数量关系,不断完善对数量关系的理解,领会其中的数学规律与本质。

教师应有效利用课堂的生成资源,让学生大胆地去质疑、争论、举例,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和理解同一种数量关系,充分经历探究的过程,最终在教师及时、到位的“点拨”引导下,使学生不仅理解了运算的意义,而且感悟到加减法是解决某类问题的一个模型。

2.在“境”中体验

创设情境的核心目的是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进行思考。如果情境的设计只注重通过丰富的色彩、滑稽的卡通人物等去吸引学生的眼球,那么就容易使学生沉浸其中,无法冷静分析、理性思考,还会“兴趣疲劳”,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教师为情境而情境;反之,没有趣味性的情境对学生则毫无吸引力,而这一点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显得尤为突出。因此,情境设计要讲究趣味性、针对性和思考性相结合,既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更要更大程度上逼近于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进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创造性地思考。

三、提炼数量关系,在运用中拓展

学生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感知、构建数量关系后,还要通过一些必要的相关联系,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并在以后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式,让学生进一步提高对数量关系认识的清晰度。

1.“对比”拓展

因为缺少比较,一年级小学生往往会混淆题意而解错题。教师可将同一题更换个别词或创造相似情境进行对比解读。通过比较,学生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提炼出题组中的本质的数量关系。

2.“转化”拓展

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小学生实际上完成了两个转化。第一个转化就是从纷乱的实际问题中获得有用的信息,抽象成数学问题;第二个转化就是分析其中的数量关系,运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教材中比较注重第一个转化,有的题目没有呈现现成条件和问题,需要搜集隐含的条件,有的题目需要调整叙述顺序。这种呈现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但同时也容易带来两个负面影响。学生在加法和减法情境中开始并不知道加法和减法是互逆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开始意识到加法和减法的关系,促进学生逆向思维的发展,这是一个重要的进步。逆向思考一般比较困难,在课堂教学中,一些逆向思考的问题可以以思考题形式出现。

由此可见,学生解决问题并不仅仅是学习有关技能,更能促进儿童对加减法概念的理解与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方式的发展。这些思想方法包括了转化思想、分类思想等,这些数学思维方式包括了比较、抽象、概括、猜想等。

把握数学本质是有效教学的根本,明确数量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针对一年级“问题解决”中数量关系的教学,教师应熟练掌握数量关系的丰富现实意义,有意识、有目标地为学生创设各种有效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发现、创新的环境和机会,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引导学生正确分析数量关系,抽象数学模型,还原数学本质。

数量关系的教学还需要全体一线教师的主动参与,以新的观念,传承精华、开拓创新,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动态探索,真正达到让他们灵活运用数量关系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郑毓信.《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23.

[3]赵亚夫.《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数量关系一年级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找准标准量是正确解答分数(百分数) 三种类型应用题的关键
一年级数量关系有效教学策略的探讨
原创校园纪实节目《一年级·大学季》特色分析及发展趋势
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应对方案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