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英语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对策分析

2016-05-05 09:17徐香娇
速读·中旬 2016年5期
关键词:身教思想品德学科

徐香娇

一、英语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分析

在学校教育中,各个学科教学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渠道,各学科教学是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最经常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充分重视这一渠道的作用,各科教学本身都包含许多重要的道德教育资源。美国当代德育家托马斯-里考纳(T-Lickona)认为,各科教学对道德教育来说是一个“沉睡的巨人”,潜力极大。教学工作永远具有教育性,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说过:“教学如果没有执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德育与智育,教书与育人是密不可分的。

英语学科同其他学科一样担负着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已成为中学课程中的主要课程,深深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英语作为一种外来语言,是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之一,在整个教学系统中有特殊身份和作用,承担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德育任务。同时,英语课时多,分值大,学生兴趣浓,重视程度高,这对德育教育十分有帮助。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二、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适可而止原则

英语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是根据英语自身的学科特点和德育教育的规律提出来的,但并不是要求教师牵强附会的在每一节课,每一篇文章,每一句话中都要附加德育的内容,而是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把德育因素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区别不同教学内容的思想性强弱的不同情况,确定恰当的德育点和适当的德育量,把德育内容自然地、有机地融入教学中,不能生搬硬套,机械灌输,把英语课上成德育课。

(二)合规律性原则

合规律性原则是指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一定要遵循以下三条规律:1.要遵循英语学科教学自身的规律和特点,2.必须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及其生命成长的需要,3.必须符合人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人的品德行为的养成,基本观点的确立到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由低到高,循序渐进的过程,英语教师应从学科特点出发,针对不同的对象,区别不同层次的需要,创造灵活多样的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学生的教育必须与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水平和思想特点相适应,忽视或违背这些规律,只能是事与愿违,事倍功半,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三)引导性原则

就个人的道德发展而言,它既不是外部强制或灌输而形成的,也不是个体在成长中自然发展的,而是与生活在其中的道德环境的交互作用逐步建构起来的,这是一个道德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道德教育的过程,是通过个体主动积极的人际交往和道德实践活动而实现的,是个体的自主性和实践性积极参与的过程。英语教材中的隐性课程的功能一般来说正向性和负向性是同时存在的,隐性课程一旦产生就很难保证其方向性,由于受国际国内大气候的影响而有可能呈现出负效应,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和对待教材中的隐性内容,给学生适时适度的引导,引导他们对各种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取向的分析,判断,培养学生的选择能力和实践智慧。

三、具体方法

有了上述指导性原则并不能说明我们就能很好的进行英语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上述原则是进行德育渗透教育的基本要求,他们是在教学中加强德育渗透的准绳和框架。由于英语学科的特殊性,德育表现形式有时不像其他学科那样明显,因此,在英语的实际教学中,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还必须掌握以下方法:

(一)情境法

学生的品德教育不是孤立地灌输干巴巴的理论和抽象的大道理,缺乏感性材料和真实案例,学生会非索然无味,这不仅起不到教育的作用情趣激励法是一种重要的德育方法,老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的使学生处于种种类似的活动情景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这种方法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各种具体的,生动形象的,有趣的活动中,唤起学生的想象,以加深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上的体验,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在设计的例句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教师要摒弃以前从字典,资料中摘抄现成例句的作法,开动脑筋,精心设计例句,在例句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同样在英语作文教学中也可渗透德育,教师可布置一些内容与德育有关的书面作文,也可在班上让学生就某一德育主题进行口头作文

(二)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全班或小组学生围绕某个中心问题,各抒己见,相互启发的方法,对一些大是大非的问题,采用课堂讨论法,不但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利于养成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提高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三)引申法

引申法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课堂所学知识,引申领悟出深刻的思想内涵。英语教材中的每个单元都有阅读课文,这些课文题材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知识丰富,具有时代感,内容贴近生活,既有趣味性,知识性,又有思想性,实用性。英语老师若能做个有心人,在讲解中慢慢渗透课文中的寓意和道理并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和体会,完全可以起到传授知识与道德教育的双收效果。在讲解分析课文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内容,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促进学生道德发展。寓思想品德教育于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四)言传身教法

心理学研究揭示,学生们的心理特点表现在品德思维上具有较大的具体形象性,品德主要不是教会的,而是潜移默化的结果,学校影响学生道德成长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师能够起道德表率作用,教师的行为即身教,从某种意义上说,身教是胜于言教的,之所以这样讲,是由于身教比言教来得具体、生动、形象,甚至身教是对言教最生动最逼真最权威的解释,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最具有说服力的思想教育,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身教不带任何强制性,完全是用示范作用影响学生,带动学生,具有极大的感染力,学生从教师的品德和行为中学到的东西比教师教的东西更多。苏霍姆林斯基在《关于教育伦理的一封信》也指出,教育是人与人心灵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对教师来说,更新观念,知识丰富固然重要,但是无法取代人格的力量,教师的完美人格是任何教科书都无法替代的

我们是教师,要做传播知识的教学能手,更是人师,是塑造学生灵魂的工程师。在实际教学中要言传身教,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教育,寓思想教育于具体的语言教学之中。通过具体形象、多样生动活泼的形式以涓涓细流滋润学生的心田,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为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合格人才。

猜你喜欢
身教思想品德学科
高校芭蕾基训教学中“言传”与“身教”重要性探讨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选择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品德复习课探析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超学科”来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谈如何做好班主任工作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