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永清
[摘 要]《上海通志干部读本》是《上海通志》的简编本。读本秉承《上海通志》体例,简明系统地记载上海自然与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是一部具有存史、育人、资政、学术价值的资料性文献。名亦读本,实为一部编纂特色鲜明的省级简志。其出版面世为新方志走向社会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发挥志书社会效益具有示范意义。其编纂实践为省级简志编纂提供借鉴。
[关键词]《上海通志干部读本》 编纂实践 价值取向 示范借鉴
由中共上海市委组织部、宣传部和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专家编纂的《上海通志干部读本》(1)(以下称《读本》)是《上海通志》(2)的简编本。《读本》秉承地方志编纂传统,存真求实,事以类从,融汇翔实,系统资料,以75万的版面文字简明清晰系统地记载上海市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是简明扼要了解、认识上海的资料性文献。《读本》面世后被学者誉为是:“一部优秀志书,有助于广大上海干部在当下日新月异的上海发展事业中,深入了解上海的历史,汲取智慧,开阔思维,从而更好地把握当下,展望未来”。(3)从地方志的视野来考察,笔者读后认为:《读本》是一部编纂特色鲜明的省级简志,其出版面世为新方志走向社会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发挥地方志的社会效益提供具有示范意义。本文仅从其编纂体例、内容记述、价值取向等方面作一评述。
编纂体例
《上海通志》是上海市首轮社会主义新方志的主体工程,全书10册,46卷,1100万字,全面系统地记述上海市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是了解上海、认识上海的权威资料性文献,“是上海市第一部成书的通志,也是新中国建立之后全国首部省级通志。”(4)《读本》在记述范围、内容时限、地名、机构名称、币种、计量单位、统计资料等方面均沿用《上海通志·凡例》“记述地域范围,1927年前以上海县地域为主,1927年至1958年分别以上海特别市、上海市为主,1958年至1995年以上海市地域为主。各时期兼顾记述属于上海市的其他地区,称‘上海地区或‘上海,指1927年上海特别市成立前属今上海市(1995年)的范围;称‘全市,均指上海特别市成立后各时期上海市的实际范围。上海开埠后至1943年存在的公共租界、法租界和华界,保留原来称呼。华界指上海县城厢和闸北地区记述主要内容的时限,上限不定,大多起记于事物、事件有考或历史文献能确定的发端期;下限一般至1995年,中国共产党、政府、浦东开发开放等章延伸至2000年。”以明《读本》之体例与《上海通志》保持一致,记述内容是《上海通志》的精华。因此《读本》是名符其实的《上海通志》简志。
一、篇目框架
《读本》篇目框架是《上海通志》篇目框架传承与调整:(1)《读本》改《上海通志》卷、章体式为章、节体式,从宏观层面上减少“卷”之层次、体现其简,同时将其章、节、目相应降格为节、目、子目,以显示其各事项之全。(2)取消《上海通志》中的大事记和综合经济管理、人物、方言、特记等4卷,有关内容归入相关章节。归并政府(上)(下)、工业(上)(下)、交通运输(上)(下)、浦东开发区、开发区、文化艺术(上)(下)等10卷。《读本》采用撤、并之法减少横排门类,为简化事类作铺垫。(3)调整有关卷章的顺序,把经济部类中的财税、金融、城建、水利、浦东开发开放等章,提至工业、商业、农业、房地产等事类之前。即用“前置”之法突现市情特色和时代特点。
经传承、调整《上海通志》篇目框架之后,《读本》卷首设:前言、编辑说明、总述。中设:建置沿革、自然环境、人口、政府、人大·政协·代议机构、中国共产党、党派群团、群众团体、公安司法、军事、劳动人事、外事、侨务·港澳台事务、浦东开发开放·开发区、经济综述、财政税务、金融、城市建设、水利、工业、商业·服务业、对外贸易与经济合作、农业、交通运输、邮政、土地·房地产、旅游、科学技术、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卫生、体育、文化艺术、报刊、通讯出版、广播电视、图书馆·文博·档案、宗教、社会生活、专记等专志37章229节733目835子目(未标子目字样,用黑体字标志)。其中,自然部类3章,为37章的8%;政治部类10章,为37章的26.2%;经济部类14章,为37章的37%;文化部类8章,为37章的20.8%;社会部类3章,为37章的8%。从专志与部类设置比重可窥视上海是全国经济、文化之重镇。卷末置《上海通志》作者、编者名录,旨在说明《读本》源于《上海通志》,是其志的简编本。
科学、合理的篇目框架是成为一部合格或佳志的前提,正如方志学家李泰棻所言:“纂志之道固多,而门类标题,则为首要。”(5)以此考察,《读本》篇目为全面简要地记述上海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打下良好基础,为记述内容提供完美的框架形式。
二、体裁
《读本》体裁由前言(相当于序)、编辑说明(相当于凡例)、述、志、表、附录等构成。
《前言》指出“领导干部读点志书,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修养和文化素养,有助于提高工作能力和领导水平。……一册在手,上海概貌了然于胸。”由此实现其资政、教育价值。
《编辑说明》说明《读本》之编纂过程,明其“是《上海通志》的简编本”,同时对编纂体例作规范,即基本沿用《上海通志·凡例》。
述体为卷首《总述》,首叙区位、四至、建置,明“上海是中国最大的城市、国际重要都市”的城市定位。然后按:成陆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1840年至1949年,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1978年至1995年,四个历史时期,分别记述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总述》全文2.9万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3.9%,读《总述》明上海数千年发展脉络。《总述》结构与《上海通志·总述》相一致,是其内容的进一步凝炼,《读本·总述》文字量是《上海通志·总述》文字量的74.3%。这说明从《上海通志·总述》到《读本·总述》其结构保持一致,内容更为简练,这可为简志编纂所借鉴。
分志为《读本》主体。全志以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部类设置,横分为37个门类、229个事类、733事项、835单项,在节、目、子目不同层次上进行纵写,记其历史与现状,再现其发展脉络。分志全文72.9万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96%。
表体:市人民政府设“1949—1995若干年份上海人民政府(市人委会、市革命委员会)机构情况表”,经济综述设“1952年、1995年上海市社会经济主要指标占全国比重情况表”,文化艺术设“中国电影90年十大名片中上海摄制的影片情况”。全志立表3张,版面文字1500字,占全志版面文字的2‰。其志表格仅为《上海通志》1813张表格的1.6‰。
录体为随文“附”。民国时期地方政府节附:“日伪市地方政府”中国国民党节附:“汪伪国民党”2篇附总文字近300字,为全志版面文字的0.04‰。
《地方志书质量规定》(6)志书体裁应有:述、记、志、传、图照、表、录、索引等8体构成。按此标准《读本》尚缺记、传、图照、索引4体。其体裁与《上海通志》比较亦缺记、传、图照3体。笔者认为,新方志的体裁应以《地方志书质量规定》的体裁规范之。《读本》体例之缺失亦为简志编纂引以为戒。
要之,从《读本》的篇目框架和体裁考察,其志在整体上遵循《上海通志》的体例,并对其作适当调整,是一部编纂体例合格的省级简志。
资料简明、系统,各事项发展的脉络清晰
2006年5月18日国务院令467号《地方志工作条例》界定:“地方志,是指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志书作为资料性文献,资料性是第一属性。正如来新夏先生所言:“大体上是旧志的文献价值在于挖掘考辨,提供编写研究的依据,而新志的文献价值在于求真求实地创建文献,足资后人征信的文献依据。”(7)按此推论,《读本》是全面、系统、简要明了地记述上海市区域内历史(事物之初)与现状(1995年)的资料性文献。
《读本》记事具有如下特点:(1)简而明。《读本》中记:今上海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属吴越之地,后历史变化。唐后至1958年,今上海地区大致分属3个行政区。一为吴淞江以南地区。二为吴淞江以北地区。三为长江口岛屿地区。1927年设为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称上海市。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全市划分为20个市区和10个郊区。1958年,江苏省上海、松江等10县划属上海市,基本奠定今上海市区域。(8)全文仅用200字就将上下数千年的上海区域范围作了清晰再现。(2)叙事脉络清晰。“清康熙、雍正年间,上海地区有82个集镇,……各集镇形成集市……咸丰三年起,租界建集市菜场。……1949年5月,全市有集市(露天菜场)300余处。……1953年……城乡集市贸易逐渐萎缩。……1957年……集市增至211个……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市区集贸市场再度关闭。1959年恢复郊县集贸市场。……1963年3月集贸市场迅速缩小。1969年,17处集贸市场全部取消。1975年全市677户。郊县集贸市场严加限制。1979年1月市郊接壤地区恢复,建立22个农副产品集贸市场。……1981年……1984年起,市区农副产品集贸市场经营批发交易。1995年全市有农副产品市场420个。……总计年成交额175亿元。”(9)全文用2000字详今明古地再现上海地区集贸市场的兴衰起伏,清晰地显示其发展脉络。(3)注重事物发生源头的记录。“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匈牙利人李恩时首次运入上海2辆美国福特公司奥尔治摩牌汽车。”(10)凡上海历史上的第一,大多可找到。从一定意义上讲也补充《读本》未设大事记之缺。(4)提纲式记录。“1927年,上海特别市政府编制《大上海计划》,为全国首个城市总体规划。到1998年,共编制9个上海市总体规划。其中民国时期3个,分别为《大上海计划》(1921~1931年编)、《上海新都市建设计划》(1938年编)、《上海都市计划》(1946~1949年编)。解放后6个,分别为《关于上海市改建及发展前途问题》意见书(解放初编)、《上海市总体规划示意图》(1953年编)、《上海市1956—1967近期规划草案》(1958年编)、《关于上海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意见》(1959年编)、《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方案》(1979年编)、《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编)。”(11)全文用200字提纲式将上海城市总体规划名称和编写时间作索引式记录。(5)以事系人。“宋代,范仲淹提出‘浚河、筑堤、置闸三者如鼎足,缺一不可。郏亶提出‘浚三江、治低田、高圩深浦、驾水入港归海。”“任仁发提出浙西治水之法是浚河港必深阔,筑围堤必高厚,置闸窦必多广。明代,叶宗行主张开范家浜,导淀泖之水由黄浦入海。”(12)从宋代至明代以事系人记录古代上海地区的治水方略。其志以事系人随处可见,尤其在文化艺术章节中,从作品系出作者。由此突现“人是方志记述的主体”这一科学命题。
从1100万版面文字的《上海通志》压缩为75万字的《读本》,其文字量仅为《上海通志》的6.8%,还能简明系统地再现上海自然与社会各事类的发展脉络。何也?其编纂法则是其《编辑说明》所言:“读本尽可能保留所记事物、事件的起始,清末民初,抗战爆发前,日伪时期,解放前夕,解放初,1956年,“文化大革命”前后,改革开放前后,1992—1995年重要阶段的基本情况。以求历史节点不断线,资料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不损害。”
要之,《读本》资料简明、系统,各项事物、事件发展脉络清晰,其记载方法可为简志所效法。
价值取向
一、育人、资政、存史价值
鉴古知今,地方志的基本价值取向是“存史、资政、育人”。《读本》是《上海通志》的简编本,保留了原志的精华,简明系统地记载上海的自然环境、经济人文资料,引用大量历史数据,佐证上海自然与社会的发展脉络。《读本》让读者了解上海的历史,也坚定对未来的信心。在书中可以读到,早在明清时期,上海已是“东南之都会”,港口规模处全国前列;近代中期,上海从江南的边缘一跃成为江南的中心;改革开放以后,上海建设“四个中心”,承办世博会惊艳亮相;展望未来,全球文明城市的建设目标应是能够实现的。读者在审美愉悦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其育人价值。
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读史当从读志始,我们党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忠诚继承者。了解地方经济人文情况,怀有深厚乡土情感也是各级干部的基本素质,在干部教育知识体系中增强地方历史内容,值得重视。《读本》以其简明系统资料呈现上海历史发展进程,可谓一册在手,上海概貌了然于胸。《读本·前言》指出:“希望全市广大干部通过读志,加强对上海地情的了解,增进对这方水土的感情,承续上海城市历史文脉,把上海建设得更加美丽精彩。”干部熟悉、了解地情、民情、社情,有益于行政管理,其成就与不足在读者的阅读中有所领悟,实现以志为鉴的资政价值取向。
《读本·编辑说明》指出:“为适应读本简约的要求,又能保持记述的连贯通畅,改写建置、自然环境、工业、商业、农业、外贸、财税、金融、城建、文化艺术、宗教、方言等各章。改正通志中记述错误或前后矛盾的地方。补应记而遗漏的内容。”(1)改正前志之误:《上海通志》第535页“岛屿”记载“上海市有崇明岛……等10个冲积岛,大金山岛……等5个基岩岛。”《读本》编者重新考订后,在《读本》39页“岛礁”记载“上海市有崇明岛……等20个冲积岛,大金山……等6个基岩岛”。这是《读本》对《上海通志》3处纠正:分清基本概念,“岛屿”与“岛礁”之名称;对冲积岛的个数由“10个”改正为“20个”;对基岩岛的个数由“5个”改正为“6个”。(2)延伸《上海通志》第436页“区划”中的下限从1993年延伸至1995年。在《读本》第29页“建置沿革”中增记“1995年,全市有104个街道办事处,208个镇9个乡,3352个居委会,2984个行政村。”增记行政区划中的基层微观资料。由此体现《读本》与《上海通志》一样是在求实求真地创建文献,是足资后人征信的文献依据,是资料性文献,其存史价值取向随时间的推移将会得到体现。
二、认识与学术价值
《读本》记事清晰明了,同时具有知识性,给读者以认识价值。“1919年4月,吴淞与市区间沿黄浦江周塘堤岸,由沪北工巡捐局改筑为13公里长公路,因由军士筑成,名军工路。”(13)其文记载“军工路”源流的同时,还释名因由军士筑成果名军工路。在《劳务输出·民间劳务》记有“欧战华工。1917年8月赴法500名机械工人,大多到兵工厂工作。720名华工乘船赴法,500人因乘船被德国潜艇击沉遇难。上海沦陷期间,上海有1.25万人被日伪强征或调遣至国外服役。”(14)其文记载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上海劳务输出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与认知功能。《读本·教育》记录了与之相关的历史进程:上海第一家书院建于宋淳祐四年(1244年),为崇明的天赐书堂;第一所幼儿园时1889年美国安息浸礼会于惠中学塾附设的幼稚园;政府主办的第一所高校,是1863年李鸿章奏请建立的上海广方言馆;私人主办的第一所高校,是马相伯于1902年建立的震旦学院。对发生在上海的重大文化教育事件也是记录有序:1918年,梁启超、蒋百里等7人访问欧洲,这是当年上海最大的一次组团出访交流;而近代上海最早的学术活动则可以追溯到1895年,强学会上海分会每旬一次的集会。此后,洋务派和维新派在《时务报》上的中西之争、社会主义之争等,均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进程。由此使读者了解到上海自古至今是教育重镇,其认识价值亦不可低估。
地方志是一项具有学术性的事业,志书的编纂活动能为方志学科研究提供新的编纂实践,为方志理论作奠基,能为科学研究提供有科学价值的翔实系统地资料。
《读本》不论从体例考察,还是从所记简明史料判断,无疑是一部优秀志书。其编纂过程是:“2012年7月我们开始在通志的基础上编辑读本。要求读本压缩通志的篇幅,同时保持通志的基本体例,坚持述而不作,体例上划正,史料上齐整,篇幅上平衡,进一步聚焦上海这个中国最大城市的城市特质。在此基础上,读本以调整篇目、压缩文字和改写、重写节目相混合的方法进行编纂。经5轮的编辑,2013年12月完成读本全稿,全稿约75万字。”(15)2014年6月出版发刊。其编纂实践为省级简志编纂提供成功经验,亦为新方志的简志体例与选材提供理性思考。
《读本》为《上海通志》简编本,保留通志的精华,所选资料准确、可靠、系统,保留了上海市区域内有关自然环境与社会的人文有学术性的珍贵资料。《读本》自然环境中的“成陆、岛礁、水文”等所记内容选用资料本身就是有关专家学者学术研究之成果,具有很高的学术性。《专记》中第628至630页所记公共租界、法租界、沦陷期租界的四至、面积、演变过程等资料,对于租界史的研究无疑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方言”在地方志中是学术性很强的事类,《上海通志》第四十卷方言设6章,由语言学者撰写,全文13万字。《读本》将方言由卷将为节,保留“方言演变·分区”和“外地方言·洋泾浜英语”2项事类,全文3千字,仅为《上海通志》方言卷文字的2.3%。但所记内容简明,先记“上海地区通行、使用的本地方言属现代吴方言太湖片区,是古代吴语的继承与发展。”(16)再记其演变,“上海市方言,依古调类在今方言里情况可分为崇明、练塘、松江、嘉定、市区5各方言区。……今上海话内部可分为老、中、新三派。”(17)“外地方言”记明源流,“西晋怀帝永嘉后,北方汉族和其他民族南迁,今奉贤境内萧、褚、裴、於等居民迁入。……上海开埠后,进入上海集中居住的移民,在其聚集区里长期使用和保留原籍方言。……典型的有20世纪30年代虹口地区的广东方言岛等。移民带入上海方言主要有属于吴语的宁波方言、苏州方言、无锡话、绍兴话,属于粤语广东中山方言,属于官话的山东方话、苏北话等。”(18)“洋泾浜英语”“19世纪40—50年代,在洋泾浜(西洋泾浜,在今延安东路)地区形成洋泾浜英语。……约19世纪70年代以后出现‘洋泾浜英语一词。”(19)上述记载融汇学术成果,是其学术价值取向之所在。
要之,《读本》具有育人、资政、存史、学术等多元价值,以“育人、资政”价值为现实《读本》属性的第一需求,既然是简志亦应重视“存史、学术”等价值取向。
综上所述:《上海通志干部读本》是一部简明的一方资料性文献,其“育人、资政”的社会功能正在日益显现,其编纂实践为省级简志编纂提供借鉴意义。地方志应面向社会大众,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服务领导的产品就要简明实用,因为领导没有时间看大部头的东西,简明实用一目了然,接受起来就容易。”(20)《读本》面世后的学者评说也证实了上述判断。
注释:
(1)《上海通志干部读本》,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6月版
(2)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3)苏智良:《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解放日报》2014年11月14日16版
(4)《上海通志干部读本·编辑说明》
(5)李泰棻:《方志学》
(6)中指组字〔2008〕3号
(7)来新夏:《以旧志考辨,以新志存史》,《首届中国地方志学术年会方志文献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中华书局,2012年9月,第15页
(8)《读本》第1页
(9)《读本》第259、260页
(10)《读本》第294页
(11)《读本》第159页
(12)《读本》第183页
(13)《读本》第161页
(14)《读本》第313、314页
(15)《读本·编辑说明》
(16)《读本》第640页
(17)《读本》第640—642页
(18)《读本》第642页
(19)《读本》第642页
(20)李培林:《在西北五省(区)地方志工作协作会上的讲话(2014年8月29日)》,《中国地方志》2014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