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士”胡适渐行渐近

2016-05-04 10:07宣凯泽
出版人 2016年4期
关键词:公案考据斗士

宣凯泽

一直以来,胡适之于大陆的普罗大众,是一个高度符号化的人物,他是“新文化运动”的执牛耳者,也是现代自由知识分子的先锋,人们对他的了解大多囿于“五四”时期的框架中,至多再从鲁迅等左翼联盟人物对他的批评中得见一斑。自2013年胡适的著述进入公版权后,国内众多出版机构纷至沓来,敏锐地搜罗胡氏作品加以整校刊行,《胡适文存》、《胡适全集》等一批大而全的专辑纷纷面世,俨然迎来了“胡适”普及的春天。然而,肖伊绯先生的新作《胡适的背影》却另辟蹊径,不求全责备,专以其新发现、新整理、新考证的民国史料曲径通幽,钩沉佚文旧事,订正错刊误载,佐以寻踪探秘的叙事手法,将20世纪站在民族存亡之际、中西学争锋交汇的风口浪尖的胡适思想、胡适精神一一还原展现,让我们得以跨越时空去触碰一个真实的胡适。

肖伊绯先生曾经表述过其研究民国思想史的原则,认为应该“始终坚持从生活史角度理解民国人物,始终坚持换位思考处境和多面人性”,进而才能理解“20世纪以来的中国国家顶层设计与意识形态的变迁”。在本作中,其以中性客观的历史陈述,5辑18篇严谨详实的考据,将不相干的尘埃轻轻扫去,具象出胡适独立的人格、温厚的性格、自由的向往、境遇的沉浮,向这位“旧学邃密,新知深沉”、永远微笑的文坛揆首致以历史的温情。胡适是有家国天下、士大夫情怀的。他向来认为,“哲学是我的职业,文学是我的娱乐,政治是我的一种忍不住的新努力”。

1938年怀揣“文化救国”梦想的胡适甫一就任驻美大使,便四处演讲游说美、欧政要,以期为国内抗日争取外援。1942年7月,重庆《大公报》转载了一则《华盛顿邮报》的消息:“中国驻美大使胡适,最近六个月来曾游遍美国各地,行程达三万五千里,造成外国使节在美旅行之最高纪录。胡大使接受名誉学位之多,超过罗斯福总统;其发表演说次数之多,则超过罗斯福总统夫人;其被邀出席公共集会演说之纪录,亦为外交团所有人员所不及。”书中第一辑就胡适任驻美大使的经历细寻隐藏其中的草蛇灰线,经过详实的史料论证,得出胡适在任大使期间,绝非“意气昂扬、挥斥方遒”,而是苦心经营、如履薄冰的结论,一涤前人之胡适“羽扇纶巾”的刻板印象。

众所周知,学者之间的公案最难分明,师承、派系、亲属、友朋混杂其间,各有心思,论著者稍有不慎,便惹来无穷笔墨官司,诚如邀客至钢丝上跳舞。庆幸的是,肖先生立笔如橼,挥笔立就判状,干净利落地了却数段公案,实为本作一大亮点:以胡适日记与刘海粟晚年忆述一一对证,判定胡刘二人的“叛徒合作”实为胡的应酬之作;由一封无关宏旨、不为人瞩的“戒烟信”,准确回判其时陈独秀与胡适的生活境遇及历史背景,追溯了胡适失败的戒烟史。而因新史料的发现,原本已有定论的公案宁可存疑,也决不轻易下结论,如胡适与徐志摩的“退股疑案”,体现了一个学者严谨扎实的作风。但美中不足的是,本作长于考据,却也失之考据,对胡适先生的述评点到即止,不得不说是一点遗憾。

鲁迅曾总括胡适其人,说他是“一位荷戟独彷徨的斗士”。我总认为“斗士”的属性多一点吧。或许胡适并非那个时代第一流的学者,但是他做到了第一流的学者做不到的事,或许他也不是一个成功的政客,却始终心系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他的“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激励着一代代人在学问之途上下求索。熊培云曾断言,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我相信,胡适在60多年前留下的那个背影正在转身,从海峡对面一步步向我们走来,渐行渐近。

猜你喜欢
公案考据斗士
文献考据与史诗研究路径
——论《江格尔》重要问题的研究方法
中国公案小说
歪写数学史:绝代双骄和数学史上最大公案
高福:抗击致命病毒的斗士
“何日报怨仇,手刃贼人头”——记抗日斗士、诗人李雪舟
“女勇士”:反封建的斗士——女性主义视域下重读汤亭亭的《女勇士》
考据之功与品鉴之美——万经的碑帖收藏及其碑学观念
全国脚斗士精英赛在我院举行
抬头又见王晓湘*——中国现代修辞学史中一桩公案之发掘
历史公案:项羽身陷大泽于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