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辉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项日常性的教育活动,仅仅靠几堂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将其融入先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而班主任--集教师角色、班级管理者角色、心理辅导员角色于一体的这一特殊角色,有许多接触、观察学生、对学生心理发展施加影响的机会。因此,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班主任工作已势在必行。学会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是摆在每个班主任面前的新课题,那么我们应如何在班主任工作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呢?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和看法。
一、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班主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建立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在班级管理中,成功的班主任懂得像经营家庭,关心子女一样体察学生细微的心理变化,动用心育的原则和方法对学生进行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培养。这样既能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又能缓解学校教育的压力。在这样的班集体中,学生可以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有做主人的感觉,容易形成上进的,有凝聚力的班集体。在学校,一个好的班集体对学生的一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二、准确科学把握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类问题
在家长、学生眼中,学习是第一天职。尤其在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普遍提高以及家长一直存在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与日俱增。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大往往会带来很多不良后果。其一,学习疲劳。学生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会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注意力不集中。
2.情绪与意志问题
中小学生最常见的是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不能控制;意志薄弱,感情冲动时无法控制自己、经不住外界诱惑, 优柔寡断。难以承受挫折,感情脆弱。动辄就离家出走,甚至寻短见。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难于应付挫折。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诱因强烈时,容易动摇。当学习中碰到困难,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表现为悲观、失望,甚至退缩,意志崩溃。
3、学生的人格问题主要体现
在性格方面上的因素,一般表现为:
(1)自私狭隘型。
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解,甚至耿耿于怀;
(2)自大自负型。
自以为是,瞧不起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
(3)自卑怯懦型。
这类人较为孤僻,不合群,做事优柔寡断,自制力差,易受暗示。学生的问题行为按其表现特点分为攻击型与退缩型。攻击型问题行为是一种目的在于使他人或自己受到伤害或引起痛楚的行为;退缩型问题行为是由挫折
起的逃避消极自暴自弃等。
4、青春期综合症
青春期综合症主要表现为:
(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变化。一些学生情感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不安和烦躁,有时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亦称为青春烦恼。
(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还有青春期幻想与所谓的“早恋”的问题等。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有的放矢地加以正确引导扶持、帮助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的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纠正与调整的。
三、积极主动地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如果没有班主任老师(辅导员)的积极主动的参与,没有他们作用的充分发挥,是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必须充分地重视和有效地发挥班主任的作用。
(一)以良好心理素质来影响
班主任对学生全面健康地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心理素质高的班主任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建立良好的心理素质系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才能成功地扮演班主任心理辅导的角色,培养出心理健康的学生。班主任与学生之间要有良好的感情交流,建立良好的感情关系,彼此才能产生亲近感、认同感,相互间的吸引力也就越大,学生也就愿意与班主任交朋友,班主任对学生的影响力也就越大。学生的身心虽然还处于发展时期,可他们渴望得到尊重、理解。因此教师不能无视于学生的个性,随意扼杀他们的个性。教师应当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认识自己,学会选择,让他们在实践中自我锻炼、自我学习、自我成长。此外,“情”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能感化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在实施心理教育工作中,应当注重情感教育,学会以情动人,以自己良好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二)营造宽松快乐的心理环境,重视良好心理品质的培养。
健康的心理来自健康的心理环境。一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应当营造一种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轻松愉快、和谐友爱的班集体氛围。让学生在“尊重、关爱、民主”的师生关系中,每天都用乐观向上的积极情感,学会生活,热爱生活,即使生活在困境中,也能挖掘生活的乐趣,并欣赏生活。班主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营造轻松快乐的心理环境:
1.在课室里悬挂名言书画,办好班报,以启迪心智。
2.设置竞赛栏、展示栏等评比台,激起学生的竞争意识。
3.设立“流动图书箱”,向学生推荐有益读物,和好书交朋友等活动,使学 生开阔视野,学会做人。
生活)都具有教育性。”教育使人得以追求自己的价值,并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实现价值。
三、结束语
教育是按照一定的教育主旨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成人”“成才”是教育所要达到的目的。成人是指要成为有道德的人,而这样的道德只有在社会生活中才能得以践行。“成才”是指要成为掌握生活本领与技能的人,生活需要什么要的本领与技能,教育就要交给人相应的知识。由人之初开始,教育与人生同步,并且与人生同归,而人生得以实现的形式就是“生活”。因此,教育原本就是“人生教育”是“生活教育”。不管在什么时期,什么地方,教育都不能脱离生活而单独存在。
【参考文献】
[1]严元章.中国教育思想源流[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11:32-59
[2]十二所院校教育学基础[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2:227-228
[3]韦春林.论教育与生活的关系[J].科教导刊,2011,1:20-21
[4]王文凤.论教育与生活关系理论的历史回顾[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8,2:6-7
[5]胡德海.论教育根本于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J].西北师大学报,1995,9:71-73
[6](美)约翰?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0:6
[7]刘旭东.论教育对生活世界的回归[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2004,11:72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