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彦军
【摘要】本文从少教多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做以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少教 多学 策略 方法
一、少教多学的意义
“少教多学”既是一种教学思想,又是一种教学模式。它体现了新的教育观:教育即人学,是“从儿童出发”的对学生的尊重、发现、认识、接纳、包容;它体现了新的教学观:以“学中心”展开,设计学、服务学;它体现了新的学生观: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少教多学”可以充分体现新的师生角色: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少教多学”可以体现新的师生关系:平等和谐、相互支撑、共同发展的关系。
(三)、“少教多学”有利于实现教学重心的三个转变:一是从“师中心”转变到“生 中心”的轨道上来;二是从“教中心”转变到“学中心”的轨道上来;三是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到传授知识与培养智能、提高素质并重的轨道上来。
(四)、“少教多学”可以减少“讲”与“听”,增加“说”与“做”。让问题在学生手底下得到解决。可以即解放教师,又解放学生。
(五)、开展“少教多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利于开阔教师的视野,在更高的层次上开展教学研究,创设高效课堂,使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有更加广阔的天地,有利于促进教师向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转化。
二、少教多学国内同类研究现状:
目前,国内关于探讨“少教多学”的学术论文已经多达十余篇,其中王海平发表在《世界之窗》2010年第9期的《新加坡倡导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是距今最近的一次,、寇平平《论“少教多学”》以及汪惠迪于2007年9月发表在《现代教育论丛》上的《少教多学和生本教育 》都对“少教多学” 的实施背景、实施方法、实施效果以及新加坡的教育、政治、地理情况进行了详细地解析。
纵观国内的学术研究,大家对“少学多教”普遍持支持态度并且对它的实施前景也表示乐观。但是,在对新加坡实施情况的具析之后,如何将此与中国的具体教育情况进行结合,仍然有待于我们进行理论和实践双向的探讨,用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对理论修改
三、少教多学的目标、内容、重点、难点、研究方法
(一) 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增强课堂自主预习、合作学习、课外主动阅读的有效性,逐步积淀学生的语文素养。
2、通过研究,形成教师指导学生有效自主学习语文的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水平。
3、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开展“少教多学”学术研讨、交流活动,探索并提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少教多学”策略与方法。
4、总结有关“少教多学”教学思想的研究结论,丰富相关研究的内容,为本乡、校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提供理论。
(二)研究内容:
1、对小学各种版本的教材进行系统整合,开发出适合各个学段的校本课程,做到教的内容要精练。
2、根据所教内容的不同体裁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出少教多学的不同教学方式。
3、小学语文教师的备课做到系统化( 与作者对话、与编者对话、与学生对话、与自己对话 集体化(一人主备,本教研组的成员提出优化建议)。
4、研究小组合作学习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学生多学产生的作用。
5、探究少教多学在识字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不同的教学模式。
(三)研究重点:
教师的“教”应该以促进学生独立地“学”为着力点,课堂教学应致力于将教师的“教”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师应加强对教学进程的有效干预和即是调适,才能通过教师的“少教”促进学生的“多学”,进而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四)研究难点:
“少教多学”强调教学重心由“教学内容的数量”“向教与学的质量”的转移。但这不单是时间长短、数量多少的关系,而是集中体现为各种教学策略的理性选择和灵活运用。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理论著作、报刊杂志、媒体网络等渠道吸收和借鉴先进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给课题研究和实践以有力的指导。为课题奠定研究实施的理论基础;同时了解同类课题的发展方向和优秀经验,为本课题研究提供好的借鉴,为创新自己的课题打好基础。
2、行动研究法。落实行动的细节,充分发挥课题带来的优势,改进本课题的不足之处。
3、教学案例研究法。通过教学案例,边研究边实践,从中发现问题,有所启示,以促进研究的发展。
4、总结经验法。不断探索与总结,一学期一总结、一阶段一总结、结题总结、推广总结。总结提升,明确不足,择其善而从之,取其精华,修正不足,使我们研究总结出的成功经验更完美、更科学。
5、比较研究法。有比较才有鉴别,才可以取长补短,获得可靠的研究成果。少教多学教育改革的经验,对我们语文教学过去和现状进行比较研究,针对我校各年级班级组成的特点,与同类学校进行比较,找出成功与不足,通过实践及时总结、调整操作步骤,写出随笔和反思,为今后的总结提供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