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桂芳
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许多心血管疾病患者合并有心理问题,因此,这种病被称为“双心”疾病。“双心”疾病常见的有4种:心血管疾病继发心理疾病、心理疾病继发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合并心理疾病、心理疾病混淆为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疾病可诱发心理疾病,如果患者对疾病本身、诊疗过程、检查结果认知错误,可导致患者对服用药物后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以及疾病预后的过度担心,比如出现头晕、头痛等头部症状时,就会担心是否会偏瘫、脑梗死或脑出血;心慌、胸闷、胸痛、背痛等胸部症状出现时,就会担心会不会猝死、心肌梗死;咽喉部不适就担心患上食道癌等。随后,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就会出现,也就是说,出现了情绪障碍。长时间的情绪障碍会导致心理疾病,甚至会患上焦虑症、抑郁症、惊恐障碍等严重的精神疾病。
心理疾病往往以躯体障碍(躯体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如患者常常感到头晕、头痛、乏力、心慌、胸闷、气短、胸痛、背痛、骨关节痛、身体一些部位麻木、腹胀、腹痛等,有的还会出现返酸、嗳气、腹泻、反复感冒、失眠等症状,辅助检查时,发现有胃炎、胃溃疡、心肌缺血、血压异常、脑血管痉挛等。
患有以上诸多“疾病”的患者辗转多家医院,找多位医生诊治,做多项检查,但结果显示,其并没有患严重的器质性疾病。通过治疗,效果仍然不好,病情时轻时重或者反复发作,发作也常常无明显规律,有时候可能与负面情绪、劳累、压力大相关。
研究显示,焦虑和抑郁是引发和加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患焦虑症和抑郁症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49%~69%,死亡风险增加3~4倍。因此,心理疾病与心血管疾病互为因果,相互影响,导致病情恶化,增加死亡率。同时,由于这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误治,严重影响患者及家人的生活质量。
因为长期焦虑、抑郁会导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内分泌激素水平异常,炎症因子增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代谢异常,心率变异性降低,内皮功能受损,胰岛素抵抗等,最终导致心律失常、血压不稳、血糖升高、血管痉挛、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等。同时,心理疾病患者常常会有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导致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脂、高糖、高尿酸、高血压、肥胖等)的出现。
患上“双心”病怎么办?
首先,要正确认识“双心”疾病。据了解,目前很多综合医院的医生对心理障碍的识别率很低。因此,需要医患双方共同提高对“双心”疾病的认识,尤其是医生,要通过不断学习,及早、准确识别这类患者。同时,医患双方通过深入交流,分工协作,共同抗击“双心”疾病。
其次,患者的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其中,非药物治疗以心理行为治疗和大脑生物反馈治疗为主。药物治疗常用的有安定类药物、抗焦虑抑郁“五朵金花”、多塞平、米氮平、奥氮平、文拉法辛、杜罗西汀等,它们因药物自身特点不同,抗焦虑抑郁和改善睡眠的效果也不同。同时,在服药过程中,要注意选择那些对心脏无明显副作用的药物,而且要遵医嘱坚持服药,不要突然停药。
最后,练气功、瑜伽,冥想,改善生活环境等,也是治疗“双心”疾病很好的辅助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