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治的临床分析

2016-05-04 03:54陈维爱刘晓燕宋芬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1期
关键词:早期诊断产科

陈维爱 刘晓燕 宋芬

【摘要】 目的 研究分析早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诊断标准对产科DIC患者的诊治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48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早期诊断标准不同将其分为两组, 其中24例符合早期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 24例符合一般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根据两组患者病情给予相应临床治疗, 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 对照组为62.50%, 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视产科DIC的早期诊断, 及时给予对症治疗, 可有效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 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治愈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081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DIC)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患者血液内成分平衡机制遭到破坏而引发的临床综合征, 是产科比较严重的一种并发症, 患者往往会出现出血、溶血及微循环障碍等临床症状[1]。该病起病急, 病情复杂且发展迅速, 临床DIC导致产妇及胎儿死亡率较高[2]。本院对收治的48例产科DI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以总结更为科学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1月~2015年6月本院产科收治的DIC患者48例, 年龄25~36岁, 平均年龄(28.2±5.2)岁, 孕周33~41周, 平均孕周(37.6±2.7)周。其中初产妇30例, 经产妇18例。经产妇中, 9例为自然分娩, 9例为剖宫产。48例DIC患者均有阴道出血, 出血量为1200~2800 ml, 平均出血量(1843±572)ml。根据诊断标准, 将24例符合早期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观察组, 24例符合一般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对照组。

1. 2 诊断标准

1. 2. 1 一般诊断标准 伴有诱发DIC的基础疾病, 如感染、创伤、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多发性出血倾向、休克、多发性微血管栓塞症状等临床症状, 进行抗凝治疗有效。

1. 2. 2 早期DIC 诊断标准[3] 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0 mg/L;D-二聚体(DD)试验呈阳性。

1. 3 治疗方法

1. 3. 1 肝素治疗 给予首次接受肝素治疗的DIC患者肝素剂量为25 mg, 静脉滴注。肝素治疗期间应进行实验室检查, 根据实验室凝血结果及试管法测出凝血时间及时调整肝素用量, 凝血时间<12 min;>30 min则提示肝素用量不足或过量, 需及时调整肝素用量。

1. 3. 2 常规及辅助治疗 根据患者实际病情, 进行去除DIC基础病因诱因的治疗;阻断血管内凝血, 恢复血小板正常;补充体液、平衡体液酸碱度, 给予新鲜全血、血小板悬液、冷冻血浆、纤维蛋白原等, 帮助患者及时补充体内凝血因子, 并给予抗感染、抗过敏、抗休克治疗。

1. 4 疗效评定标准 ①治愈:出血得到良好控制, 临床症状完全缓解, DIC实验检查结果恢复正常;②有效:症状有明显改善, 出血基本控制, DIC试验检查结果恢复正常;③无效:症状加重或无缓解, 出血无法控制, DIC试验检查结果异常。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 对照组为62.50%,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妊娠期产妇机体处在高凝血状态, 胎盘与羊水内含大量凝血活酶, 分娩时会被释放出, 导致产妇的血管内皮受到损伤。造成产科DIC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羊水栓塞、妊高症、产后出血、胎盘前置及胎盘早剥等[4]。

临床上对于普通患者往往采取一般DIC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但对于孕产妇患者并不实用, DIC起病急, 病情严重且发展迅速, 一旦按照一般诊断标准诊断出的患者已经是中晚期, 对于产妇来说, 治愈率较低, 造成产妇及胎儿死亡率较高, 因此对孕产妇患者根据早期DIC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可及早对患者进行救治, 有效提高治愈率, 保证产妇及胎儿安全。

出血可导致产妇体内酸碱、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引发DIC, 因此需要及时补充血容量。采取抗凝疗法可帮助阻止DIC进一步恶化, 临床主要应用低分子肝素作为抗凝治疗的主要方法, 能够有效阻断凝血, 防止血小板和各种凝血因子的消耗, 将患者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的含量恢复到正常水平。低分子肝素抗凝功效显著, 抑制凝血因子活性, 抑制其对凝血酶原的激活, 使得凝血酶活性降低[5], 帮助凝血因子进一步被消耗, 且低分子肝素相比普通肝素用药更为安全。

综上所述, 针对产科DIC患者需采取早期诊断, 找出引发DIC的病因, 及时处理原发病, 补充血容量和凝血因子, 用合理剂量的肝素进行抗凝治疗。对于分娩前疑有引起DIC相关因素的孕妇, 需做好密切的监测与观察, 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可有效提高产科DIC患者的临床治愈率。

参考文献

[1] 侯桂玉, 郭跃文.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28例临床分析.中国医药科学, 2014, 4(14):229-231.

[2] 彭杨.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治的临床疗效分析.中外医学研究, 2012, 10(10):19-20.

[3] 陆玲军, 苏敏君.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治的临床疗效探析.中国医药导刊, 2013, 15(11):1781, 1783.

[4] 张瑞, 罗大菊, 徐凤.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分析.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3(19):2878-2879.

[5] 熊炜.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诊治分析.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6(2):340-341.

[收稿日期:2015-12-21]

猜你喜欢
早期诊断产科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探讨
无痛分娩技术在产科临床应用研究
规范化产科超声检查对胎儿先天畸形的诊断价值
产科麻醉中腰硬联合麻醉的应用探究
规范化护理告知在产科新生儿护理中的应用
B超诊断早期宫外孕患者30例的临床分析
CRP和PCT在医院获得性肺炎老年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功能磁共振成像在轻度认知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的生化指标检测
淡漠症状对于行为变异型额颞叶痴呆早期诊断的重要价值:1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