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丽
当你漫步在秦淮河畔,你是不是遥望到“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不过女墙来”。
很喜欢“女墙”这个词,一堵呆板生硬的墙,另加一个“女”字,便变得柔和,富有诗意了。
张爱玲笔下的《半生缘》,发生在上海虹桥路1901年的建筑里。张爱玲说,那时发了财的人,就到虹桥路上买地建别墅,老照片上的黑白别墅一幢连着一幢,沿街用女儿墙分隔开来,后花园里,小桥流水,亭台楼榭,十足的田园做派。
女儿墙是建筑墙体中的一种形式,最早叫做女墙,又叫女垣,实际名称为压檐墙,民间称城垛子,是一种高出屋面和城墙的矮墙。
南北住宅最大的区别,就是南方建筑有女儿墙。
女儿墙,《辞源》里是这么解释的:城墙上面呈凹凸形的小墙。《释名释宫室》上说:“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墙,言其卑小比之于城。”意思就是因为古代的女子,是卑小的,没有地位的,所以就用“女儿墙”来形容城墙上面的小墙,这就是“女儿墙”的由来。
实际上女儿墙在过去一直暗含有窥视之意,《古今论》记载:“女墙者,城上小墙也,一名睥睨,言于城上窥人也。”由此可见,女儿墙不仅与窥人有关,而且还另有一个直露的名字“睥睨”,只是“睥睨”一词太过于拗口,不如“女墙”含蓄,且朗朗上口。
李渔《闲情偶寄·居室部》有女墙一章,“予以私意释之,此名甚美,不必定指城垣,凡户以内之及肩小墙,皆可以此名之。盖女者,妇人未嫁之称,不过言其纤小,若定指城上小墙,则登城御敌,岂妇人女子之事哉……”女儿墙这种建筑形式既成全了古代女子窥视心理的需要,又可以避免被人耻笑的尴尬。其实女墙正是仿照女子睥睨之态,在城墙上筑起墙垛以监视来敌。
刘禹锡诗曰“夜深还过女墙来”。古时大户人家的女子深居闺中,即便大家闺秀,也要遵从于“三从四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整日里在闺房中练习女红,出嫁也要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根本不知道夫君长相。这些闺秀,远不如茅屋陋室的农家女子,她们织布采莲养蚕,嬉戏原野。而住在雕梁画栋里的女儿,想要露脸,只有独上层楼了,那道矮墙起到了保护的作用。
不倚短墙,何知春色浓。于是女儿墙又生出了许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声渐不闻语渐悄,多情反被无情恼”;“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女子往往在一瞥之间,与意中人一见钟情。
建筑是一首凝固的诗,越古老的建筑就越像是古诗,意趣幽远,境界隽永。女儿墙就是这样的建筑。
每每看见女儿墙,遥想当年寂寂流年,深深庭院里,相思藤爬满女儿墙。当桃花落瓣成雨,当晚霞收拢夕阳,你是否淡了功名,与娉婷女子青丝相缠、红袖添香?只为她不再望瘦了黄花,魂断了肝肠。
(摘自《时代邮刊》 图/傅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