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蕾
知道林徽因,当从她那首极著名、语言极绮丽的《你是人间四月天》起;曾经在心头默默吟咏过无数次这一首诗作,只为那些美好得仿佛音乐般流畅的字符。
恰逢今年是林徽因诞辰一百周年,我查阅了关于她的不少资料,终于重新认识了她。胡适评价她为“中国第一才女”,我想她应该是当之无愧。因为她的成就不仅仅体现在文学方面,还有她在美术方面、建筑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才能如此全面的女性,融感性、理性、知性于一体的完美女性,如何担当不起“中国第一才女”这一赞誉呢?
林徽因身出名门,书香世家,系大家闺秀;所以她的气质修养风度性情,被人评价为:“既如稀世美玉,又是那样摇曳多姿,难以形容,她是一个女人中的女人,也是一个人中之人”,或许不足为奇。因为从古至今,中国历史上和外国历史上,都出现过不少卓有成就的女作家、女思想家等等,但难能可贵的是林徽因有自己独特的一面,所以她是独一无二的女性楷模。
每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可能都会遇到阶段性的感情问题;小人物是这样、名人亦如是,因为正常的人都会有七情六欲。问题的关键只在于,如何去突破和超越感情的关口呢?我感觉林徽因做得非常之成功。当她十六岁的时候,在英伦遇到已婚的徐志摩,徐志摩深深爱上了林徽因,不惜与原配张幼仪离婚;但最终林徽因选择了梁启超之子梁思成,他们夫妇二人在婚后去了美国。或许到了美国之后,林徽因才彻底懂得了徐志摩对他的爱恋,所以她会给胡适写信说:“告诉他我绝对的不怪他,只有盼他原谅我从前的种种不了解。但是路远隔膜误会是所不免的,他也该原谅我。”——这里的他指徐志摩。或许林徽因是爱徐志摩的,只是意识到的比较晚吧。
人,不可以一味坠入情网;那样,天地便小了。林徽因到底不是平常女性。她说:“我永是‘我,被诗人恭维了也不会增美增能,有过一段不幸的曲折的旧历史也没有什么可羞惭……而也给我不少人格上知识上磨练修养的帮助。志摩从某方面警醒了我,他变成一种激励在我生命中,或恨,或怒,或幸运,或遗憾,或难过,或苦痛,我也不悔的,我也不得意的,我自己的倔强,我也不惭愧。”从这段些话里面,可见林徽因的超脱与胸襟,她能够从感情当中悟出真正的意义,把经历过的是是非非转化成对自己人格上知识上磨练修养的帮助,进而领会到人性的美好。只有在思想的认知上达到某种境界之后,方可见真正的性情与大度。因此,我觉得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心情大概是比较平静的,她并没有恨与怒、难过与遗憾,因为所有的感受已经直面而过,握下的只能是不悔不愧的豁然开朗。
谈完徐林之恋,不能不提到金岳霖。金岳霖终身未娶,众多的解释版本殊途同归,即他始终暗恋着林徽因。据陈宇采访暮年金岳霖的文章得知,“林徽因对金岳霖亦十分钦佩敬爱”,或然金岳霖在她的心底影影绰绰的存在着。尽管感情二字,是尘世间凡男俗女最难理顺辨清的;但理智凌架于感情之上时,灵魂也接受了洗礼因而变得高尚,爱情也会变成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友情般的关爱。于是,金岳霖与梁氏夫妇仍是最好的朋友。
情感,永远是人类世界的一大主题。然而,当我们的目光越过情感的肩膀,我们看到的是另一面的林徽因。缘于林徽因出身书香门弟,所以她对艺术对美的领悟能力自是不同凡响;尽管是徐志摩直接把她引入现代文学之门,但她在文字方面的造谐终是须她自己的悟性和努力得来的。最爱她的诗《你是人间四月天》,笑响、云烟、软风、星子以及夜夜的月圆、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在梁间呢喃,优美的意境、华丽的文字,给我带来对美好事物的不尽享受和热切向往;虽然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刚出世的儿子的,但诗中表达的无限光明与喜悦却是让我们为之神思。她的散文《蛛丝和梅花》因由两根细细的蛛丝而起,联系到梅联系到东西方文化的差异等等,小小的蛛丝在她笔下像银、像玻璃,我们不能不佩服她丰富的想象力,钦叹她纯美的文字。林徽因在文学方面的成绩,可以用她的诗《别丢掉》中最后一句来概括——
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她的成绩,宛若空谷回音,篇幅不多,却字字珠玉,在浩如烟海的历史文字中,占有一席之地,历久仍弥香。
据林徽因之子梁从诫的纪念文章来看,林徽因最爱的、最有成就的应该还是建筑方面。梁从诫说:“建筑是她心灵诗歌”。是的,当年林徽因随梁思成留美时期,因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不招女生,所以她报了美术学院;然而,她竟然可以隔系应聘,当上了建筑系设计课的兼职助教,年仅22岁。——足见林徽因的才智与聪慧!
正是利用自己的绘画才华,林徽因得以替专门研究中国古典建筑的丈夫梁思成绘制草图,一起整理古建筑遗迹;甚至是拖着带病的身体,与梁思成一道在边远的内地农村记录绘制中国古建筑的图样,为我们国家的建筑史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梁思成的著述中,插图都是林徽因亲手绘就的。我想,如果不是因为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在支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作后盾,林徽因一定会接受回美国养病的安排。生命因为奉献而绽放美丽,人生因为奉献而体现价值;这是我对林徽因的敬爱之处。
想到这里,我回忆到很久以前看过的一篇文章,是这样写林徽因的:“她以51岁的年龄因病逝去,当然是因为生活的动荡、常年的辛劳,但是仅仅因为这些吗?我总觉得,在内心深处,她是痛苦的,至少是并不安宁的。”作者这样写,是不够客观不够准确的。生活的动荡、常年的辛劳,皆为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和奋斗的目标;当一个人拥有了自己为之努力的事业时,身心所受的疲累早已微不足道。林徽因已经超越了狭隘的感情空间,她的内心是坦荡的,她的眼光是高远的,她的胸怀是宽广的;所以,我不赞成作者说林徽因内心深处是痛苦的、至少是不安宁的,我说是作者没有读懂林徽因的内心与一生。
建国以后,林徽因和梁思成一道,努力想把北京城作为当时全世界仅存的完整古城保存下来,却没有成功;再后来,在北京古城墙的存留问题上,依然败北。林徽因只说了一句话:“有一天,他们后悔了,想再盖,也只能盖个假古董了。”诚然如斯,一个城市的建设与规划,不能单纯地向所谓现代化看齐,它必须有自己的城市特色;纵观我们中国的城市,真正有自己风格特色的又有几座?规划者们不过在追求高楼林立、霓虹万丈的都市化气息,而缺乏自己的建设风格便无法突出自己的城市特色。在这一点上,梁思成和林徽因是有远见的。
林徽因还参与过我们伟大祖国的国徽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参加过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她去世以后,人们把她设计的人民英雄纪念碑上花圈图案的“草稿”(一小块碑石)放在八宝山她的墓碑前以示缅怀。
百年沧桑,在岁月了无边际的长河中,不过惊鸿一瞥;今天,我们怀念林徽因诞辰一百年的日子里,默然阅读她的文字、静静思索她的生命时,得到了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