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无龄感”(外一篇)

2016-05-04 07:56姚正安
雨花 2016年4期
关键词:子路老龄论语

姚正安

第一次看到“无龄感”这个词,大约是一个月前一位七十多岁的朋友发给我的。凭着望文生义,我以为无龄感,就是没有年龄的概念,所指对象应该是老龄人。

后来到百度搜索,无龄感方面的内容很多。它源自一个丛书名。因为契合了一部分人的心理,故而流传很快,不长时间内,就成了网络热词。

所谓无龄感,是指老龄人不为年龄所累,心态年轻,心理健康,勇于进取,热爱生活。

无龄感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自己保有信心的能力,也是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的精神状态。

我曾见过两位年龄相同的男性教授。一位觉得自己已经老得不行了,懒得出行,懒得接触网络等新生事物,懒得从事一切有益有趣的活动,动作迟缓,语音沉闷,整天将头缩在脖子里。另一位教授精神勃发,活灵活现,说失去的时间太多太多了,要抓紧时间学习、娱乐,讲课、科研、旅游,整天像一条小鱼游弋在浩瀚的大海里。那一年他俩都是四十九岁。

人的年龄如同树之年轮、牛之牙口,表明的是动物生长的阶段,并不妨碍其生长。无垠大地,千年古树多的是。

什么样的态度,注定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生活注定什么样的人生。

拥有无龄感,不一定能成就轰轰烈烈、顶天立地的人生,但一定可使老龄生活轻松、愉悦。

一位美国人说过,四十岁人生刚刚起步。这是典型的无龄感生活态度。从某个角度看,此言得矣。四十岁,有学历,有阅历,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而且大都过了结婚生子期,从事工作是不是更加精力充沛,得心应手啊。

一个月来,一再玩味,如同口含橄榄,余味不绝。

无龄感无疑是一个新词,但最早践行者,古已有之。在我的认知范围内,孔老夫子是最富无龄感的人。

有一天,叶公向子路了解孔子的情况,子路没有回答。孔子知道后,对子路说:“你怎么不说,他的为人啊,发愤起来忘记了吃饭,欢乐起来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衰老即将来临。”

这可不是我在编故事,《论语》里有确切的记载。《论语·述而》云:“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晚年,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教育学生、整理文献上,哪还有时间感叹“齿牙摇落”之衰败。

想想也是,如果孔子有很强烈的年龄概念,而且将其摆在脸上,体现在行动上,一定整天唉声叹气,老气横秋,还能与他的学生相处甚欢,以至经常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坐下来谈理想、论人生吗?他与学生的年龄差距太大了,最大的相差四十来岁,按说师生之间横亘着几条代沟了。正因为孔子心态年轻,积极作为,平等交流,所以跨越了年龄鸿沟,没有一个学生说老师老了,甚至嫌弃他老了。有一天,孔子与几个学生讨论人生志向,学生们都不开口。孔子启发说,虽然我的年龄比你们长些,但不要拘束,谈谈将来想做什么。子路、冉有、公西华先后发言,孔子或笑或默不作声,唯独曾晳言之一出,立即得到孔子的赞同。曾晳说,暮春三月,已经穿上了春装,邀上五六个成年人,带上六七个小孩子,在沂水里沐浴,到雩台上乘凉,唱着歌回家。可见,孔子的心态多么年轻,生活情趣何等高雅。

这个故事就是《论语·先进》里著名的《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里的孔子始终是年轻的,阳光的,进取的,也是率真可爱的。

孔子的经历是一个传奇,孔子思想的影响是一个传奇,孔子的寿命也是一个传奇。

史料显示,孔子生活的年代,人的平均寿命在30―40岁。《史记·世家》曰:“十六年壬戌四月己丑,孔子卒,年七十三,葬鲁城北泗上。”孔子的寿命差不多是一般人的两倍。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影响人寿命长短的主要有三个因素:遗传、保健、心理,而心理因素的影响几乎是前两者之和。不排除孔子的遗传基因好,也不排除他老人家讲究饮食在内的保健(孔子在饮食方面确是特别有讲究,另文再叙),但心理健康、心情愉快是至关重要的。这一点也不是本人的臆测,有史实作证。

孔子曾几度带着他的学生周游列国。有一次在陈蔡之间绝粮,跟随的学生们都病得起不来,性急的子路都发火了。可老人家很乐观,很从容,无忧无虑,保持着君子的品行。没有足够的心力,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何能做到。

《论语·卫灵公》是这样记载这个故事的:“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那一年,孔子已经六十三岁。

人有寿夭,草有枯荣,万物皆有生死,此乃自然之理也。一个人一味地将年轮套在脖上,只能越收越紧。倒不如,忘了年龄这个劳什子,行止有方乐生活,率性而为不逾矩。如果能做到像孔子那样“发愤忘食,乐而忘忧”就更好了。

不要太把年龄当回事,年龄只是一个时间概念,怎么活,活出怎样的人生,与年龄无关,是人自身的思想行为决定的。

故而,我非常认同“无龄感”。

耳顺·快乐

人称六十岁为“耳顺”。“耳顺”不是一般人的胡捏捏,是有来头的,出自孔圣人之口。

孔子曾自述成长经历,他说自己十五岁,就有志于学问,三十岁自立于社会,四十岁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听到什么都能领悟,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越出规矩。

原话在《论语·为政第二》里记载着: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因此,民间便以而立、不惑、天命、耳顺,分别代称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六十岁。

且不说,这是孔子人生经验的总结,不适合所有人。试想,世间有多少人,四十岁就能掌握各种知识,而不致迷惑,五十岁就了解自然社会法则(注:朱熹注解“天命”为“天道之流行而赋于物者,乃事物所以当然之故”),当然是做不到的,起码我做不到。用则用则,断然不能以此自况。

猜你喜欢
子路老龄论语
孔子“教训”子路
如何征服一枚野生子路
德江县老龄办调研农村互助幸福院选址工作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联合国援华第七周期老龄课题研讨会在黔召开
全省老龄办主任会议在筑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