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团场中小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的问题

2016-05-03 05:45袁玉林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1期
关键词:德育问题对策

袁玉林

摘 要:德育,即培养学生品德的教育,德育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的工作重点。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能独立思考的、尊重社会公德的劳动者。德育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所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过程,德育过程只有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德育效果。

关键词:德育;团场教育; 问题;对策

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弱化,应该受到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学校应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办法、新措施,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意识,避免德育教育的虚无、浮夸、等形式主义,提高中小学生的文明程度,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但是我们在教育设计过程中,常常出现纸上谈兵的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形式化的问题,以下问题比较突出:

一、家庭教育忽视德育

家庭是人生成长、生存、发展的初级场所,因而父母的行为习惯对子女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深远的,“孟母三迁,成就一代文化大儒;岳母刺字,培养传颂千古的民族英雄。”在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中,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本应该更加传承和发扬的家庭教育精神,在我们社会日益进步,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在我们的家庭教育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很多父母认为他们的任务是让孩子衣食无忧,因而父母视子女为私有财产,娇宠有加,呵护备至,一味迁就,百依百顺,甚至纵容等已成为普遍现象。家长德育意识的淡漠,至使家庭教育德育功能衰减,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另外一方面就是家长过分依赖学校教育,把德育教育全推给学校,孩子在家期间放任自流。许多家长认为德育教育是学校的事,与家庭无关,于是一推了之,甚至以“学生最听老师的话”为借口,将教育责任完全推到学校和老师身上。

除了教育观念上的偏差外,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有时不畅通、家访有时不及时甚至不家访、对家长有时还存在不尊重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意义上也打击了家长的积极性,有时我们还在经常埋怨家长素质怎么这么差。显然,这违反了德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的原则,学校德育在这样的情形下举步维艰。

二、德育内容的形式化

与学业教育强调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相反,思想品德教育恰恰喜欢把学生当作道德知识的接受器,学生没有情感诉求,也没有自主建构。德育内容应该回归凡人生活,贴近凡人现实,即充分重视多元共存的社会中普通人的思想状态,而以往的德育习惯于用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来进行正面教育,或用典型的反面人物来进行反面教育,即习惯于用“超人”和“坏人”来教育学生。这样的德育内容往往远离学生的生活。学校德育应该拉近学生与凡人的距离,“培养他们对多样化的尊重和开放与宽容的心态,培养他们自主判断与自主选择的能力。”

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还是将社会道德规范作为改造学生的“蓝本”,把学生看作是被填充的“道德之洞”,把片面的外部灌输作为促进个体发展的根本动因,采取强迫服从的方法开展德育工作。它忽视学生的道德需要,无视学生的接受水平,把成人的道德观强加予学生,让学生不情愿地服从。例如:《小学德育纲要》中第十条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对于小学生来说属于较为抽象的内容,如何在教育过程中找到适合小学生具体和形象思维为主的心理实际的教育方式尚需进一步研究。在这种情况下只能使学生被动地接受既定的道德规范,很难使他们将这些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需要,更难将其外化为正确的道德行为。

三、学校的德育有盲区

学校应该把针对全体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与培训纳入德育工作的范畴。有些学校的师德培训仅限于班主任等从事德育工作的专职人员;面上的学习只是流于形式的读读报纸,传达文件,很少就提高师德修养展开专题讨论与交流,更不去在典型的挖掘与培养上下功夫。结果,学校只有少数人从事德育工作,不能形成良好的育人氛围;一般教师不能以高尚的人格魅力与道德感召力随时随地去影响学生,不能以满腔热忱的态度和以人为本的观念来教育学生;极个别教师甚至误入歧途,严重败坏了教育形象。忽略师德教育的实质是违背了“育人者必先育己”的原则,有悖于“全员育人”与“课堂是育人的主阵地”的原则。需要指出的是,师德教育的目标应升华为发自内心的崇高的职业道德感、纯洁的爱心以及心灵拷问式的自省,决不能满足于遵守师德“底线”的一般要求。从而在心理上和认识上产生“社会适应不良症”,以致于使许多个体的不良道德观点乘虚而入,最终导致学生对德育的可信度下降,影响德育的作用和效果。

四、结合学校实际,改善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1.德育工作必须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重点任务。学会做什么人?学会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高中是学生世界观形成的阶段,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高中德育要紧紧围绕学做人这个重点,抓好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继续克服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法,使各班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和需要,并扎扎实实地取得效果。今春学校德育教育的主题由三个:责任教育、感恩教育、文明礼仪教育,各班可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含学生的认知水平、班级的德育状况、德育教育获得开展的状况等),选择一个或两个开展,今春班主任的期末总结也就是专题教育活动总结。

2.德育教育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把道德认知转化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中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道德认知教育固然重要,道德实践环节更为关键。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知与行不统一,学生认知的道德规范不能变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各班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校内外实践活动)及对学生进行操行考评等来加强道德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高一年级可在新课改的社会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实践活动。

3.德育教育必须实行分类指导。我校学生来源不一,团场中心和连队的德育教育,情况千差万别,各初级中学德育教育的多样性、不均衡性和个人成长的特殊性,决定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个体差异性,因此在要求上对学生不能一刀切,必须实行分类指导,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生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树立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带动同类学生的发展。

4.德育教育必须坚持创新原则。创新是中小学德育向前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中小学德育无论是内容、方法、手段都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德育教育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精神,方法上要有时代特征,手段上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要注重调研,特别是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这就是创新。有了这样的创新,德育工作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5.德育教育必须倡导奉献精神。德育工作本身就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德育工作的环境、条件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们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者的示范带头、言传身教、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是关键因素。因此,在德育教育中我们倡导奉献精神,希望我们每一个班主任都能从自我做起,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猜你喜欢
德育问题对策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诊错因 知对策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