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江华
河南省西平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河南驻马店 463900
益生菌联合美沙拉秦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研究
吕江华
河南省西平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河南驻马店 463900
目的:研究分析益生菌联合美沙拉秦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果。方法:将2014年3月到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每组50例。常规组采用美沙拉秦治疗,研究组在采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秦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常规组为74%,研究组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研究临床指标改善情况显著好于常规组(P<0.05)。结论:对于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秦治疗有效改善临床指标,提高疗效,安全可靠。
益生菌;美沙拉秦;溃疡性结肠炎
溃疡性结肠炎(UC)在临床上属于常见性肠道慢性炎症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病因尚不明确[1]。UC病变部位主要集中于结肠和直肠黏膜,且呈现连续性分布。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腹泻、腹痛、黏液浓血便和里急后重等,给患者生活质量带来严重影响,如果长时间未获得有效治疗,易出现癌变倾向[2]。本文主要研究分析益生菌联合美沙拉秦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临床效果,对我院收治患者进行分组研究,现汇报如下。
1.1 临床资料
将2014年3月到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病理学诊断符合疾病诊断标准[3]。排除标准为:排除合并其他免疫性疾病;排除治疗前1个月内中使用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排除合并心、肺以及神经等疾病;排除存在感染病史和糖尿病等内分泌疾病;排除不愿意参与此次试验患者。随机将全部患者分为研究组(50例)和常规组(50例)。研究组中,男性22例,女性28例;年龄为19.5~75.3岁,平均为(50.5±3.7)岁;轻度20例,中度30例。常规组中,男性24例,女性26例;年龄为20.4~76.5岁,平均为(49.7±4.5)岁;轻度21例,中度29例。两组一般临床资料无显著差异。
1.2 方法
常规组患者服用美沙拉秦肠溶片(葵花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治疗,餐后口服1.0g,每天服用3次。研究组在常规组治疗基础上服用益生菌(养乐多,养乐多投资有限公司生产),每次1瓶,餐后服用。所有患者连续服用6个月,在用药期间避免刺激辛辣食物。治疗前后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肠镜以及实验室指标等,对疗效进行对比分析。
1.3 疗效判定标准
疗效判定标准主要依据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制定标准。完全缓解: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消失,内镜检查黏膜正常;有效:治疗后症状相比之前显著缓解,内镜检查黏膜存在轻度炎症;无效:患者症状和内镜检查无任何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完全缓解+有效)/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意义
此次试验数据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6.0处理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常规组为74%,研究组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血沉等临床指标相比差异不显著,治疗后所有患者临床指标显著改善,且研究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两组临床指标对比
随着生活习惯改变,UC病发病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UC病病因尚不明确,研究结果显示遗传、免疫紊乱、肠道感染等都会引起疾病产生。当前对于该疾病根治无有效手段,主要通过口服抗炎药物来改善症状[4]。美沙拉秦属于氨基水杨酸类药物,主要成分为5-氨基水杨酸,进入机体后有效抑制前列腺E2、血小板活动因子以及白三烯B4等导致炎症介质合成,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但是患者易发生不良反应。部分学者研究发现,肠道内微生态平衡对于机体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作用,UC病患者中肠道内存在菌群失调情况。因此在治疗中给予患者益生菌,缓解机体内菌群失衡现象能够有效缓解病情。一旦患病,肠道内的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显著减少,致病菌损害肠道内免疫系统,导致免疫功能紊乱,从而诱发炎症反应。服用益生菌可与有效纠正肠道内菌群失衡现象,恢复机体微生态平衡,有效缓解症状。
本次试验中研究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且治疗后临床指标改善情况好于常规组,都证明了在治疗中使用益生菌能够获得有效疗效。因此,对于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采用益生菌联合美沙拉秦治疗有效改善临床指标,提高疗效,安全可靠。
[1]叶玉兰,庞智,周春立,等.血浆微小核糖核酸155在溃疡性结肠炎中的表达和意义[J].中华消化杂志2013,33(11):761-764.
[2]王玉芳,欧阳钦,胡仁伟,等.炎症性肠病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胃肠病学,2013,18(1):48-51.
[3]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协作组.中国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共识意见[J].中华内科杂志,2008,47(1):73-79.
[4]陈建华,炎症性肠病患者血清IL-23、IL-17、IL-25含量及临床意义 [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2,6(3):698-699.
R574.62
A
1672-5018(2016)10-06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