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广
唯有努力才有未来
◎张良广
在中国参与一个行业的机会有很多,但是能够在一个行业里坚守十年的人并不多。作为广东(主要是广州)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十年的参与者,仅以自己的从业经历,与大家分享十年社工生涯的所见所遇、所思所感,既是对自我的梳理,也算是对社工行业发展的抒怀。
越是在社工行业浸泡久了,越感觉这行的确不易,做一个社工要学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如没有终身学习的魄力,实在是难以应付复杂多变的社会。
十年前,我开始进入专业实习,分别在广州与香港接受了800小时的专业训练。依稀记得,为了见自己的第一个案主,让自己显得成熟些,专门跑到超市买了一双皮鞋。提前一个小时进办公室,来回踱步,将准备好的沟通步骤反复练习。面谈结束后,用数倍于面谈的时间,整理好文字稿,发给香港督导审阅,看到督导批改后的辅导记录,真的是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陪同案主一起见督导,坐在旁边静观二者的对话,面对面的演示,令我肃然起敬。那个时候的香港督导几乎全部是义务督导,只报销来回车费,均是占用自己休息时间,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督导真的是用尽心血,我们也真的是拼命去学。我的香港督导为了方便与我沟通,专门让我申请了Skype账号,很多次线上督导都持续到深夜一两点,如今回忆起来,还清晰如昨日。
之后,去到香港实习更是让我大开眼界,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为了让我们尽可能的了解全港所有种类的安老服务,实习机构让我们像赶场一样,奔波于不同养老机构之间。令我印象最深的是,每当回到实习大本营后,我们又要开始那件最容易却也是最最难忘的实习工作——派福米。我们几个实习生在实习期间,以派米的方式走进了许许多多居住在香港公屋内的长者家庭,让我们切身体验到外展服务的重要性。
我在做社工的时候,认真对待每一次的交谈、做好每节小组的准备,主动下社区外展,这些在实习训练中形成的套路逐步成为一种行事的规则,时时要求自己,做工作不能随随便便,用心做好每一件事。
社会工作不是一个立即奏效的专业,正因如此更需要不断突围、永不止步。在任何行业发展的初期,总需要一群勇于尝试的人,凭着自己的感觉与胆识,闯出一条路来。
社工是一门助人的技术活,更是一种与人相处的艺术,只有强化训练才有可能做到位,很难速成。在大力发展社会工作的趋势下,数量容易实现,但质量的确需要时间。十年了,许多人已经开始渐渐了解社工行业的一些特点,那么就更应该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它,既不能浅尝辄止放松训练,也不要过分功利谋求速效。假如再过十年,当我们这辈社工入行二十年,现在的这群新社工也已经拥有第一个从业十年的时候,中国社工就真的不一样了。
张良广:
广州优势力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执行总监。
广州开发区优公益社会工作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中山大学社会工作管理学硕士,中级社工师,《中国社会工作》杂志“我在社工界做CEO”专栏作家。
广东省优秀社工,广州市优秀社会工作督导,广州市政府购买服务专家组成员,广州开发区政府购买服务评估组组长,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常务理事,广州市萝岗区社会工作协会副会长,广东省妇联社会组织培训专家,广州市社会组织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课程总策划,广州市妇联智库专家,惠州市妇联社会组织培育专家,佛山市儿童福利会常务理事,广州市萝岗区社会组织评级专家,世界宣明会广东省流动人口妇女儿童项目全过程督导。
香港林护基金杰出社会工作奖得主,日本笹川优秀青年奖学基金获得者,国家211重大课题“城乡妇女的社会支持网络”课题组成员。曾先后在台湾、香港、广州、佛山等地进行社会工作实践与研究,在国内社会科学CSSCI核心期刊、剑桥大学数据库SCI期刊《社会》以及《中华女子学院学报》、《中国社会工作》、《中国社会报》等刊物及世界社会工作大会等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中发表学术论文(文章)数十篇。
社会工作不是一个立马奏效的专业,正因如此更需要不断突围、永不止步。在任何行业发展的初期,总需要一群勇于尝试的人,凭着自己的感觉与胆识,闯出一条路来。过去十年里,我尝试几次换挡,不断调整自己在社工发展路上的速度与方向。
最初,我选择去到广东省妇联儿童部,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反对对儿童暴力”的项目。当初,社工参与国际发展项目在中国还是新鲜事,这个项目在全国三个省份试点,唯独在广东选取社工介入的方法开展项目探索。我很佩服该项目的负责同事,在没有任何标准的前提下,她鼓励我大胆发挥,把我能想到的社工方法和技术尽可能的使用到项目中去。这是一次难得的专业历练,很荣幸在一个如此有前瞻性的国际项目中恣意创想,并尝试独自一人在试点社区中深入扎根运作项目。现在回想起来,很多做项目的经验都源于此。
几年后,当广州开始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时候,有机会成为一间社工机构的总干事,开始带团队、找项目、谈项目、做项目,并成功操作了广州第一家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简称家综)。这是一次大的转型,社会工作的发展开始凭借成立社工机构,申请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大踏步前进。自此,越来越多的社工项目管理人才、机构运营人才与实务督导人才开始受到业界的青睐,一时间社工进入发展的快车道。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既为社工就业带来了机会,也让社工创业成为可能。我于2011年正式发起并成立了广州优势力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成为一个社工创业者,终于可以体验一把创业的感觉,但说实在话,创业艰辛只有在创业后才真正能体会到。
优势力已经成立五年了,我们一半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另一半是坚守我们最初的一丝信念——做一间令人尊敬的社工机构。为此,我们并没有成为一个主做家综的机构,而是始终以专项服务为重,重点跟进新城新区内的外来流动人口服务,并在社工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纵向延伸,努力成为一间集“研究、实践、评估、督导、智库”为一体、服务输出与智力输出相结合的混合动力型机构。这样做无疑是困难的,好在我们挺过来了,优势力已经初步形成了自身发展的生态链,只是前路漫漫,绝不敢掉以轻心。
从一线社工到项目管理者再到机构创业者,过去十年,有部分社工如我一样选择走这样的一条路。当然,目前走在这条路上的社工还不多,但我坚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同行愿意去尝试,他们会做的更好。
从一线社工到项目管理者再到机构创业者,过去十年,有部分社工如我一样选择走这样的一条路。当然,目前走在这条路上的社工还不多,但我坚信,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同行愿意去尝试,他们会做的更好。
在社工专业发展的头五年里,极力要证明的是社会工作的独特性,说服一个又一个的合作伙伴,使其明白社会工作与其它专业的不同点。但正当人们开始正视社会工作存在的合理性时,社工却感到莫名的心慌,开始发现原来社工可以解决的问题十分有限,社工独自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狭窄,此时外界也开始对社工产生质疑。三年前,我开始重新思考社工的专业价值,深感社会工作必须深深植入到中国社会发展的土壤之中,不断跨界合作、相伴前行才能走得长久。
专业发展早期,许多社工做事时(或机构承接项目时),最喜欢拍着胸脯说“交给我,没问题!”甚至有些大胆的社工机构开始在社区宣传“有问题,找社工”。但是这些说法和做法,很快被社会问题的复杂性所吞噬。“小事不愿干,大事干不了”,成为社会对社工与社工机构的最为直接的评价。细想一下,当政府都不得不提出协同善治的时候,孰能独善其身?社会工作必须与其它专业、部门、组织等一切可以合作的力量携起手来,方可证明自身的有效性。
2015年,我们在优势力的基础上成立了广州开发区优公益社会研究中心,目的就是要推动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之间的大融合。优势力与优公益携手,开始在社工与公益组织之间穿梭,我们既是社工人,也是公益人,我们要发挥社会工作对中国公益慈善发展的正能量。这也是我重新拿起书包,选择回到母校中山大学修读公益慈善学的重要原因。
最近两年来,我和我的机构革新了许多思维和语言,我们开始用客户思维来重新审视自身的功能,修正产品,升级战略。之前,我们被诸事缠身,陷入单一专业发展的深潭,而今慢慢懂得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的道理。很多事情一直不停地做加法也许可以取得丰厚的产出,但如果所有的事情都再做加法,增加的只是无穷无尽的烦恼。果断做减法,寻求有效发展的路径,既是个人的必须,也是组织乃至行业发展的必须。为此,有一段时间,我们用“走出社会工作”的心态重新找寻社工发展的可能性。“走出社会工作”不是不做社会工作,而是走出狭小封闭的专业空间,步入社会发展的旷野,从时代发展的需求出发,重新定位社工的坐标。
回望来时的路,虽然有的脚印已经模糊,但可以确信的是,每一步都见证着昔日的努力。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唯有努力才会有未来,个人如此、机构如此,行业也如此。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有了让人信服的企业家、律师、工程师。社工十年仍是一个孩童的年纪,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在下一个黄金十年中努力成长,中国社工将逐步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